形成教学系统要提升历史问题意识
2021-12-01张定举江苏连云港市和安中学
张定举 (江苏连云港市和安中学)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材料进行发现、研究和创造,激发认知冲突,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学生还要进一步思考,看看能否再次提出新的问题,形成问题链。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发问,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提出初始问题
(一)史料法,学会质疑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品质,是可以培养的。在学生刚刚接触历史主题时,教师要给他们创设情境,引导他们结合史料展开思考,尝试质疑,在原初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思考。
在学习“盛唐气象”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史料,并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说说能从史料中总结出什么。如“然则大历、贞元年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学生围绕这些史料展开分析,认识到唐朝的经济十分繁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质疑,思考一下要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发达,还应该看什么方面的内容。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我觉得还应该看一下这个国家和周边其他国家的交流互动。那么唐朝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引导学生在此质疑的基础上展开自主搜索,寻找相关史料,有学生找到史料“始回纥至中国,常参以九姓胡,往往留京师,至千人……”。学生发现唐朝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因此能佐证唐朝的繁荣,解决质疑。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要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史料中的问题,并尝试提出问题。教师要将学生当成有自由思维的人看待,并促使他们在主动思考中得到发展。
(二)矛盾法,对比差异
在学生初次接触史料时,他们常会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所以此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矛盾法进行提问,尝试将史料中相同主题的信息拿出来,进行对比,看看能否找出差异点。
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唐朝衰亡的原因,有学生提出:“安史之乱就是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唐朝宦官专政、农民起义等也是造成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学生的观点出现了矛盾,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分析,看看哪些史料中记录的内容能更好地展现唐朝衰亡的原因。如有学生发现在《旧唐书》中提到:“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由此可见唐朝的统治者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再加上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自然走向衰亡。结合史料,学生认识到要整合地看待问题,不能过于片面。
教师要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帮助学生展开质疑,即使学生由于阅读理解有误等原因提出了错误的问题,教师也要肯定他们的大胆质疑,并引导其自主解答,让他们发现提问中的错误处,继而提出更优秀的问题。
二、共同学习,解决二次问题
(一)推崇整体教学,兼顾具体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有了原始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共同学习,尝试解答问题,并思考能否提出二次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整体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进行问题建构,引导学生用具体问题作为例子,掌握提问和解答的具体方法。
学习“宋代经济的发展”时,教师给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让他们进行整体观察,看看图片中有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学生由此对宋朝的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到宋朝有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市场上也有很多物品,这表明宋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围绕农业搜索相关史料,看看有哪些史料表现了宋朝农业的发展。学生发现,宋朝实行奖励开垦荒田的措施,“由北宋初开宝九年(公元976 年)的295 万多顷,发展到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的461 万多顷。”通过这些史料,学生解决了具体问题,了解了宋朝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教师要结合具体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找到想要实现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是什么,然后逐一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学生能举一反三地掌握提问的方法,也能将该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真正提高提问的水平。
(二)坚持一视同仁,还要甄别对待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所提的问题在难度和质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问题,也要采用甄别对待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能力指导其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既照顾到了学生的共性,又体现出了他们的个性。
在学习“北宋的政治”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赵匡胤要采用集权政策,他采取了哪些策略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提升基本能力,也能对北宋的政治有初步了解。同时教师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如有学生提出问题:“在封建时代,君主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最尊贵的人,那么为何历代君主还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地位呢?”要解决这个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解历代君主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然后尝试总结其中的历史规律。这样的学习既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又考虑到个性,所以教学效率更高。
教师要积极构筑学习共同体,并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特性引导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问题展开探究,并倾听学生的不同看法,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三、深度讨论,再次产生问题
(一)嫁接时代热点,培养发散思维
在学生掌握了提问和解答的方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尝试从课堂资料拓展到课外资料,再次产生问题,而且问题的深度和宽度都要有所提升。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各种时事热点新闻展开思考,尝试发散思维,这样学生能认识到历史和现实生活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学习“明朝的灭亡”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总结认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再加上农民起义和清军的入侵。在解决了此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深度思考,结合时事新闻进行分析。如结合“我国农民收入提前翻番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这则新闻进行思考,说说我国现如今的农业政策是什么,和明朝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能否给我们一些启迪。这促使学生对照明朝历史进行分析,学生发现明朝中后期常常出现农民起义,且因为小冰川气候关系,造成农业严重减产,而我国现如今尊重农民权利,扶农助农,因此有明显不同。
将时代热点融入问题讨论中,能让学生将问题作为出发点,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学生能认识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两个互逆的过程,它们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环状结构,提升自己学习历史的能力。
(二)联系网络素材,培养求证思维
为了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教师还要引导他们积极联系网络素材,尝试阅读网络上其他和历史有关的文章,看看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个历史问题提出了哪些不同的看法。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再次提问,并就各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真正解决问题。
学习“元朝的统治”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网络资料搜索,看看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并结合质疑展开思考。如有学生发现在网络上有部分文章分析了元朝的政治,并认为元朝政府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残暴,学生发现相关史料:“元惠民有局,养济有院,重囚有粮,皆仁政也”(见《草木子》)结合史料,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能主观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要在史料的基础上分析,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元朝的状况。由此可见,结合网络素材能让学生见识广博,端正想法。
在网络搜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各种此前并未想到的问题,这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宽阔,学生能博采众长,认识到自己以后也能从同样的角度入手进行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积极寻找资料,并展开求证,促使其展开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发其思考。
问题意识的形成要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地提示和引导,促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在适宜思考的氛围中获得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懂得发问,也懂得如何交流问题,获得解答,形成问题链。教师只有关注学生问题形成的系统过程,才能有效指导,让他们真正提升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