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破”思政教学供给侧走近立德树人之根本
2021-12-01张程立甘肃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
张程立 (甘肃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几年,尤其是2017 年以后,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近年来,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竞赛、同课异构等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课堂改革取得了喜人成绩,实现了由“师本到生本”“一言堂到百家言”“灌输式到探究式”“课堂变学堂”等一系列转变。但是,向纵深层次去思考,也不难发现一些新的弊病。
一、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对课改理念认识不深入,供给设计偏离
在课改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勇于开拓的地区和教师,但更多是拘于原有教学实质之“围墙”内的变化。以教材为纲,在45 分钟内,部分教师只是对某一节特定知识点或考点,在组织形式上由静变动,在翻转知识呈现的先后次序、小组合作形式上的改变等。很少有教师把教材当工具,以课程标准为纲。部分教师没有看过新课程标准,没有思想政治课程观,更谈不上开发课程。结果就是,需求侧亟待看到未来公民的品格与素养,而供给侧则是变着花样去应试。只有瞄准目标搭好梯子,才能让教育从一开始就走对方向。
2.套搬成功教学模式,供给呈现形式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或结构。很多学校在课改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了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使没有自己教学模式的,也引进外面一些优秀模式,如“自主——探究——合作”式、“三环五步”法、“三自五段”式,等等,在课堂广泛推行,并要求所有科任教师必须使用这些模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固然很好,但是应用于每节课、每个人的教学中,一是违背了“教无定法”的原则,使得课堂千篇一律,死板僵化,二是只看到教学模式的亮点,没看到它的不足,只看到它的形式,没有看到其本质,致使政治课堂过度关注教学供给侧的形式,内涵发展不够。
3.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模糊,供给欲速不达
一是部分教育部门、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不合理,过度评价了预设是否完成,而对因生成内容多,导致没完成预设的课堂持否定态度;把老师“少讲”的课定为不好的课。最终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依然是考试成绩。二是教师对学生评价模糊。教师追求热闹课堂,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多种见解,但对于回答错误的观点不去指正,对学生政治学科总体评价则以周考、月考等成绩为定论。这就造成大家只盯“考试”这一指挥棒,供给学生速成的知识,模糊了过程性评价,忽略了生命的成长过程。
二、解决新课改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是教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坐等教材和考试方式的改变,力破新课改的弊病。
1.破教材之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因此,要改变把教材当“圣材”,打破囿于45 分钟内改变之格局,突破“教教材”之围墙,改变每一节课都奔知识点、考试点的现状,树立大课堂观,用开放式思维去设计课程。
首先,用好教材。新思政教材强调通过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其思路是:情景——问题——观点。思政教师要先研读新课程标准,然后通读教材、梳理单元、精研每一课,把教材作为一种范本、一种课程资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脉络,清楚教材前后联系,能参阅不同版本的教材最好。锁定培养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把新课标、新教材吃透挖熟。同时,要有正确的教材观,教材只是学习的媒介与工具,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任务是设法用好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教材。在熟知、理解教材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材,不离主题地发扬教材优点,摒弃教材之不足。
其次,整合教材。充分运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主题式或单元式教学,告别传统的知识点式课时训练。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去思考如何围绕一定的核心知识,去组织大课堂式的主题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能打破课时教学禁锢,让课时计划深入无形的教学体系,改变教学碎片化的现状。从教学任务上来看,教师不再困于课时教学,“先学后教”,时间不够用或学生已懂、教师还在引导等现状。
整合教材、主题式教学要让学生在一个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思考,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中探究,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视野相结合。让其在探索国家的发展现状过程中,增强制度自信,强化政治认同,激发关注国际形势的兴趣;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应对挑战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同时关注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如此,让学生认知发生迁移,将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让思维引领探究精神,整合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实现教学的有效供给。
2.破模式之围
学校形成或引进成功的教学模式,初衷是为了避免教师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教学状况,利于让教师站在前人的肩膀,从别人的经验中受益。但遗憾之处在于:第一,优秀经验不完整、过度装饰,致使某一模式被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科目的课堂,导致严重“水土不服”;第二,对于教学模式的提出者而言,强调自己提出的教育改革成果时,总是放大优点,至于不足,往往一笔带过,而这种不足到了模仿者那里,就已经被忽略了。这就如同一味新药在宣扬自己的疗效时,没有附带声明副作用一样危险;第三,某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并非人人都能深入理解,大多时候,只是在模仿这些优秀教学模式的三分形式而已,而蕴藏在根部的七分本质很少被挖掘。
同一模式不同课型、不同教师展示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有的课堂顺畅、自然,能充分体现某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有的课堂很“别扭”,学生已经掌握,教师还在精讲,而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却了解不到,重点难点一两分钟就草草收场。因而,教师在应用模式时,应该做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采纳先进理念,然后根据学生情况、课型、教师特征等打破统一教学模式的禁锢,为自己的课堂突围,亮出自己的特色,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3.破评价之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显性变量”和“隐性变量”,学生亦然。如果用坐标来绘制教育工作,那紧迫而重要的事情就分布在第一象限,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分布在第二象限。分布在第一象限的可以理解为“显性变量”;第二个象限承载的是“隐性变量”。显然,教学评价更多地追逐第一象限的“显性变量”,而忽略了“隐性变量”,但思政课的终极目的却分布在第二象限里。
过分地追求速度与所谓的效率,结果是“其勃也速,其灭也疾”。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该放慢脚步,从对学生的评价入手,促进供给向过程、向“慢”转型,引导学生积累“隐性变量”。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国务院已经下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重过程性评价”“重全面发展”。以此为导向,重学生的课堂评价,教师可以以主题为节点,设计过程性记录单,将学生的表现分为准备、参与、倾听、交往、思维等不同维度进行等级评分。有小组活动时,由组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然后以50%的比率纳入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动力,向评估学生解决情景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靠近。
课改贵在行动,难在观念,赢在坚持,强调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更新思维,以“改课”深化“课改”,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守住底线,触摸上线,推进思政课供给侧转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