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功能
2021-12-01赵庆军山东莘县燕店镇中心初级中学
赵庆军(山东莘县燕店镇中心初级中学)
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师生都会从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即使他们从这里离开,其以后的工作生活也会时时体现出这所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苏霍姆林斯基说认为,“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创新之源,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滋养办学优势的阳光和土壤,是学校特色形成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
一、理念文化建设决定学校发展方向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对学校的凝聚力、发展力和竞争力以及特色品牌创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任何成功的学校都有自己先进的理念文化。办学理念的源泉是实践,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教育的实践中经过理性思考而丰富和修正的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其学校特点的适应性、学校传统的沿袭性、鲜明的时代性。
我校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以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念:“爱、和、信、勤、灵、恒”。“爱”,即仁爱,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人间最美的情感,也是教育的核心。“和”取自《论语·学而》中的“和为贵”,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融洽、和睦;“信”取自于孔子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意为诚信,诚实,这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也含有信崇真理,追求信仰之意。“勤”取自孔子《论语》中的“天道酬勤”,“勤”是中国劳动人民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禀赋。勤学好问,勤能补拙,这是师生遵循的信条。“灵”,意思是要灵活,有灵性,灵敏,不呆板,不固守陈规,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思维要灵活,善于变通。“恒”字取自“学贵有恒(来源于《论语·述而》)”,意思是永久、持久,要有恒心。
学校选取的“爱、和、信、勤、灵、恒”这6个字,均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核心要义,是中华民族多年来形成的优秀品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用意在于希望全校师生人人有爱心,爱党爱国爱人民,师生和谐相处,诚信友善,勤勉进取,机敏灵活,立永恒之志,兴人生大业,实现美好梦想。
二、精神文化建设决定学校发展质量
精神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一所学校能够利用共识的精神去引领统一的行动,那其发展和崛起则具备了先决条件。我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倡并逐渐形成了以“团结协作、推崇认真、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精神是一软件,不是公式定理,其形成和影响也是无声无息,潜移默化。要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必须多种形式的培养和教育。
每学期开学时,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宣誓仪式,备科组长代表本组教师把本学期的计划措施、奋斗目标等公布于众,以此提振精神。班主任要代表本作业组教师宣读本班的学年目标和措施,他们的目标和措施体现了推崇认真、追求卓越的精神。另外,还通过教师培训、集体学习、案例反思、理论笔记等形式,将这一精神灌输在每一位教师的头脑中。
我校的师生无时无处不在受着“精神”的激励。走进校门,“追求卓越”的大字耸立在教学楼的上面,楼道里的“拼搏铸就辉煌,刻苦换来进步”等字样,教室里、宿舍里等都张贴着包涵这种精神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宣誓是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其精神文化的外现形式。“中考动员大会上”“我们用自信承载命运,靠意志创造辉煌,让飞翔的梦在六月张开翅膀,让青春在六月闪烁光芒”的誓词豪情万丈,让人热血沸腾。在每一天的早操后、课前和班会上,各班级都进行集体宣誓:“用拼搏赢得人生,用信念创造辉煌”等。一句句肺腑之言,一声声豪言壮语,敲击心灵,震撼人心,激发士气,点燃激情。
三、行为文化建设决定学校发展效率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学习风气,这是保障。然而,风气的形成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谁若想让风气在一个集体里有立竿见影或只是靠制度来约束以达到优化作风的目的,可能是错误的。因为,集体是个体的集合,但绝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个个体由于文化、思想、品质、性格等的差异必将在作风上参差不齐。但高明的领导应该能够使不同个体的作风“在终点相遇”。有句话说得好:“不要问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走到了那里”。校长应该考虑如何让参差不齐的员工作风走到一起来。
“严、细、快、实”是我校的工作作风。我校是农村初中,很多教师都是学历不高,无论在能力还是经验上都远不达标。在那种情况下,不得不把提高师资水平和保证教学成绩作为双重任务。不高的师资水平和优秀的教学成绩本是矛盾的,要把这一矛盾解决好,就必须在作风、干劲、务实和规范上大做文章。我们制定并严格落实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教学常规细则和业绩考核办法等制度,成立了督导室,由专人监督制度的落实情况。在“教学百花奖”“优质课评选”“过关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说课”“微视频课”等不同形式的听评课活动中,都制定了严格、细则的评价标准,要求教师打造精品课堂,体现了“严”;在偏科生、边缘生、尖子生的培养上,老师们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帮助找回失掉的每一分,这体现了“细”;当天的练习和试卷当天必须批改完,体现了“快”;在避免形式注重务实的原则上常抓不懈,体现“实”的作风。
在2019年国庆节期间,学校组织了200多人的师生合唱团,代表全县参加全市“歌唱祖国”大型歌咏比赛。学校深知合唱团肩负的重任,也深知组织这么庞大的一个合唱团需要多么严明的纪律和行动的高度统一。所以在排练时,每个合唱队员汗水流到眼里、苍蝇叮在脸上、腿脚站得麻木了都一动不动;规定什么时候到排练场地半分钟就不能迟到,哪个队员的音调唱不准,练唱多少遍都不会放过。由此,一曲《聊城颂》唱响了江北水城。这不能不说是“作风文化”的作用。
在我校文化中,还有“静、专、思、主、活”的学风。素质教育的呼声日趋强烈,喧嚣的“减负”声好像已经淹没了诸如“时间加汗水”“勤学乐学”“严字当头”等号子,这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的意思。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刻苦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那年辈子曾提倡丢掉?必须勤学乐学、潜心专心。走进校园,你在教室门口站立或在窗外行走,甚至在外面说笑,没有学生抬头观望的。他们的抗干扰能力特别强。正是这种学风熏陶而成的习惯。
四、制度文化建设决定学校发展特色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系统规划、用心设计、精心实施、长期坚持,不会一蹴而就。既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又需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既需要领导干部示范引领、身体力行,更需要教职工人人参与,积极践行;既需要活动推动,又需要制度保障,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才能形成特色。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必须要坚持。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效载体。学校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播撒文化,通过活动影响人,改变人。如,通过举办文体活动、教学能手评选、课题竞标、模范班级评比等,培养师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授予各类模范称号,激发师生的荣誉感和进取意识;通过读书论坛、经验交流、话题研讨等,激活智慧、拓展思想、升华认识。在重要节日,举办师生联欢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了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创建,我们让学生自主策划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庆元旦文艺晚会”“新年大联欢”“心连心歌咏比赛”“队列体操比赛”“成人礼”“学校文化用语征集”“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大赛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在文化创建中增加认同感、使命感和执行力。
学校制度是形成文化特色的重要保证。制度具有导向性、强制性、激励性和惩罚性。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追求,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是学校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制度可以把成员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精神追求、意志行动等统一起来,使教师的行为成为自然习惯,让文化定型。如,学校精神文化中的“团结协作”,我们在制定学校考核制度时就规定:教师绩效,首先要看学科组整体成绩,你个人的成绩再突出,只要你所在的学科组平均成绩达不到学校设定的目标,那么,你绩效也拿不到一等奖。以此来激励教师之间要团结合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互相帮助,整体提升。
坚持学校发展特色需要监督机制来推动。我们实施了“督导评估”管理模式,成立了督导室,从教职工中抽取代表组成6个督导团,对校园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习惯,学生的早操、午休、晚就寝、违纪情况,校园环境、公共场所卫生等,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督促了学校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创新是坚持特色的有效途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经验,但由于经验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况下形成的,死抱经验,不敢越雷池一步虽不会出现大的错误和闪失,但可能导致落于窠臼、守旧不化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实的改变,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探索、再挖掘,贵在求新求变。
总之,在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有新的文化因素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我们对自己经时间考验而形成的文化既要秉承、改进,又要清醒地认识新的挑战和机遇,站在一定的高度,着眼于学校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让本校的“文化特色”不断孕育、扎根、发展、巩固和完善。只有这样,我校正在自己的特色文化之路上总结着经验、秉持着创新,也改进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