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儿童心灵的教育
——立德树人指向下综合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2021-12-01尹兆青江苏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教书育人 2021年20期
关键词:榜样心灵道德

尹兆青(江苏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本质是美好人格的唤醒,是美好心灵的塑造。教育承载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任务,是时代重任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崭新课题。“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整个学校工作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探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落实的实践路径和创新举措,深化综合育人模式,追寻教育本源,培养儿童优秀品质,成就幸福儿童。

一、建设滋养儿童心灵的家园

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对儿童健康成长和美好品格的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潜在的育人功能是深刻而又长远的。学校精心建设滋养儿童心灵的家园,从环境文化走向育人文化,积极建构绿色生态校园,打造文明育人环境,实现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汇互融,环境育人与艺术审美相得益彰,彰显环境文化的内在价值。

(一)学校物型文化是鲜活的教科书

学校物质文化既是育人的物质基础,是珍贵的育人资源,又是鲜活的教科书。学校把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学校校本文化融为一体,构建滋养儿童心灵的校园物型文化。学校将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形象化、具体化地根植于物型文化景观中,打造集育人性、交互性和艺术审美性于一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型文化标识。学校艺术造景,建设文化景观:汉白玉浮雕墙、周恩来雕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碑廊石刻等,让文化名景融入校园文化,让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大树……融入育人文化,积极建构空间诗学,凸显文化标识,达到以物化人、以物育人。

(二)校园精神文化是无形的教育力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不断前行的灵魂所在,是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隐性的育人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学校积极挖掘育人的美好元素,建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系,不断丰富“一训三风”独特内涵。文明、勤奋、求实、进取的校训;求真、向善、尚美的校风;踏实、严谨、创新的教风;勤学、好问、善思的学风等根植于师生心灵深处,融化于师生血脉之中,已成为全体师生奋发进取、砥砺前行、追求美好、实现美好的动力源泉。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画像、名人名言、艺术作品遍布校园内外,一草一木显精神,一墙一壁皆育人。文明、进步、蓬勃、健康气息弥漫整个校园,儿童以身体之,以心悟之美好精神文化,在“育”和“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美好的品质。

二、创新放飞儿童心灵的课堂

课堂教学要放飞儿童的心灵,塑造儿童的品质,实现教书和育人和谐统一。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核心,更是学科教学的精髓所在,从学科立场走向育人立场,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力构建学科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学科育人育才的新格局。

(一)回顾学科课堂育人价值

《礼记》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叶澜教授指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成尚荣在谈到学科育人时认为:“学科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科切入口和现实方式,是学科教学的指南和基本准绳。”学校育人落实在学科学习、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挖掘学科精神价值,回归课堂育人价值,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

(二)重构学科课堂育人模式

要深入探索并积极建构学科育人新模式,充分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教与学既要基于学科、超越学科,也要基于课堂、超越课堂,要既育学生,也育教师。语文学科要从言语走进儿童心灵,用传统文化洗涤儿童心灵;数学学科要用理性精神、数学思维滋养儿童的美好品质;英语学科要通过外语来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客观看待世界,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优秀品质;道德与法制(道德与生活)学科要引发儿童思维碰撞,让育人目标落于生活,见于行动,付诸实践;音乐、美术学科要以美育德,以美化人,陶怡情操,净化心灵;体育学科要坚持能习相随,实现知行合一……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课堂评价方式和标准也要同步,要建立保障学科育人新探索中的正确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

三、塑造唤醒儿童心灵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需要道德榜样的塑造与道德榜样的引领。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学校立足实际,从伟人楷模走向身边榜样,引导师生做唤醒儿童心灵的榜样,从榜样的塑造和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榜样塑造人,提升人,发展人的作用。

(一)做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新时代教师要做到以德立身与以德施教相统一,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学校引导广大教师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四个引路人”,自觉践行“四个相统一”,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以德立身,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道德品质,拓宽教师文化视野,引导教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以德施教,让课堂教学有思想、有灵魂,注入道德精神,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履行育人职责,产生育人之效,让知识伴随道德飞扬,让人格跟随道德升华。

(二)塑儿童身边的“榜样式伙伴”

最美现象既要关注成人世界,也要从成人世界转向儿童世界,儿童在同辈群体中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友谊,形成积极的文化。学校实施美德少年培育工程,开展习惯养成行动,培育“榜样式伙伴”,帮助儿童树立道德标准,达成道德共识、内化道德品质,实现道德自觉。通过塑造儿童身边的榜样式伙伴,让身边人宣传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励同龄人积极地面对人生,形成美好的品质,让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践有行动。

四、开展点亮儿童心灵的实践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道德实践是儿童美好人格养成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学校蕴藏着追求美好思想品德和向往美好道德生活的巨大力量,学校顺应时代发展与要求,坚持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互相促进。德性养成要遵循在生活中开展活动课程,在活动课程中培养好习惯,在好习惯中培养德性逻辑思路。学校开展内容鲜活、贴近生活、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实践,以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为切入点,让儿童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养成教育走向实践锻造。

(一)道德实践空间全域性

学校引导儿童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实践,让儿童在实践中生长,真正做到知行信的有机统一。道德实践从学校、家庭走向社会,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形式走向内容,从感性走向理性。学校开展美化校园环境、食堂志愿服务、家庭角色扮演、家务劳动我能行、少年交警行动、少年模拟法庭、公益志愿活动、普法义务宣传等实践,引导儿童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内化品质,让实践融入儿童的整个生活中,让道德实践具有“全域性”。

(二)道德实践时间全时性

道德实践要凸显经常性、连续性、持久性,学校以节假日和重要历史纪念日实践相结合,以节假日相对应道德价值为具体目标构建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发展。例如: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保护生态文明、人与自然为主题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等开展孝敬感恩、尊老敬老为主题教育活动;在建党节、建军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开展爱国爱党为主题实践活动;在雷锋纪念日开展志愿服务等。儿童美好的品德塑造是持之以恒的教育过程,也是从实践走向实践的过程,学校要积极引导儿童开展道德实践,使实践具有“全时性”,让实践助推儿童生长。

美好高尚的品质,是社会文明的基石。学校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探索综合育人新模式,构建综合育人新格局,让教育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促进品格生长,内化品格力量,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点亮他们童年的幸福时光。

猜你喜欢

榜样心灵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