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2-01张学英
张学英
(古浪县水务局,甘肃 古浪 733100)
国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建设任务繁重,但受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下采用的运用模式还很落后,很难创造出理想的建设效果。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水资源紧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水质性缺水问题极为显著,外加工程建设过程中配套资金很难及时、足额到位,很可能导致饮水工程建设阶段出现停工、延缓开工的情况,建成后的工程质量也很难满足现实需求,不仅综合效益长期未见提高,还可能对广大村民身体健康与生活品质带来负面影响。故而,继续分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尽早建设相配套的管理机制,进而解除诸多隐患[1],使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更大保障。
1 农村饮水的基本状况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和城区相比较,农村地区的住户更加分散,地域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也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农民安全饮水意识整体偏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有统计资料记载,我国农村饮食不安全的人数已经高达3亿。高氟、苦咸、受污等水质问题对广大农村群众健康形成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供水量不够、季节性缺损、取水过程繁琐等,均会降低农民的生活质量。因工业产业发展对形成的十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我国受污染的土地面积已经超过了2000多万m2;农耕生产阶段形成的有害物质在自然界循环中渗透至水体内,损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阶段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故而急需快速解除工程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 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供水基础设施很难满足当下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现阶段,很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处于供水的初级阶段[2],其将“基本保障,广域覆盖”设定为运营目标,存在着建设标准整体偏低、规模长期未见拓展等现实问题。近些年来,农村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进步,农民群众更加向往美好生活,一些农村供水服务水平已经无法跟上小康社会建设的脚步,很难满足城乡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依照当下的饮水工程建设标准,考虑到其使用寿命及旱涝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未来几年中还可能再度出现饮水安全问题。
2.2 工程前期工作不完善
部分地区基层水利部门人员及村民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建设农村饮水工程的必要性,对饮水安全标准界限划分情况模棱两可,针对工程运营阶段暴露出的水量不达标、水质偏差、取用水过程繁琐等问题持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没有综合多方面因素去辨识供水工程投用阶段潜在的风险隐患,饮水工程建设前期没有认真的开展实地调查工作,照搬城市建设模板,没有认识到农村地区“千村千面”的发展特殊性对饮水工程提出的要求及产生的影响,表面上就可以看出达标的工程现实运营时漏洞百出,没有解决本地居民的实际用水问题。针对那些整合至工程发展规划及年度投资计划的饮水项目,并没有严格执行“一事一议”机制,议事阶段没有及时探查到潜在的问题,部分矛盾也没有及时协调处理,很可能造成饮水工程不能按时开工建设,或建设中遇到诸多阻碍而影响进度[3]。
2.3 工程质量存有缺陷
饮水工程建设阶段,部分监理单位没有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监管工作流于形式。部分施工方为了短缩工期,可能会屡屡出现不按照工序施工作业的现象,以致工程建设质量很难得到保障,部分人员甚至会选用那些劣质价低的材料,材料质量不达标直接给工程埋置隐患,建设质量相应降低。
2.4 工农业废水肆意排放,加剧水源污染
工农产业蓬勃发展尽管带动社会经济的进步,但是在其生产运营阶段排放出的废污水使用水源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外加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尚未形成完善的排水与治污方案措施,大部分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粪便不经处理随意堆放,在自然雨水的冲刷作用而进入水体中,将会形成严重的水污染,以致农村饮用水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安全饮水紧缺,水质不达标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使农村经济在发展阶段遇到诸多阻碍。
3 对策方法
3.1 供水水源科学规划,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
水利部门应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区域水资源优化调配方面,依照上级指示要求认真做好农村供水水源的工作工作。在存有优质水源、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考虑构建集中连片、规模适宜的集中供水项目;针对那些可用水源地理方位相对较偏、输水距离较远的地区,则要加大周边现有引调提水工程的利用力度;针对防汛、抗旱等需求较强烈的农村地区,经实地调查后,可酌情规划构建中小型水库;对于现存的水源工程,以提升其运营级别为目标进行改造整顿,巧用现有规模水厂水源作为供水水源,特殊情况下形成出区域化供水连通联调体制,为建设出城乡供水水源共同体奠定夯实的基础[4]。
3.2 尽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将供水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要站在达成城乡供水一致安全与均等服务的高度,遵照城市带动乡村、规模适度拓展、运营科学经济、管理便捷等原则,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首先,针对具备较好水源条件、供水能力偏强的城区水网,可以采用联网并网、改扩建等方法整合周边农村地区的饮水工程,产生规模化效应;其次,对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集镇水网,可以采用改扩建或新建镇区供水项目的方法,逐渐延展至周围农村地区供水,这是实现整乡整镇供水的前提条件;再者,对于那些水源及基础设施条件均较差的农村地区,可以把当下供水保证率较高的单村水源工程作为基础,通过联网共享、水网延伸的方法,尽可能的扩增优质水源工程的覆盖范畴,使农村足量、及时供水得到更大保障[5];最后,对于那些现存水处理工艺无法解除水质问题的农村地区,需像上级部门申请更换水源地,新建水源及供水管线工程。
3.3 规范建设流程,严把质量关
规范建设流程是提升饮水工程建设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加大对项目的方案设计、施工队伍组建与材料设备购置、施工质量监督、项目检验及建成后运维管理等诸多环节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四个制度”,即项目法人负责机制、招标投标体制、建设监理体制和合同管理制制,同时,应毫不动摇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有序与透明原则,通过开展公开招标,选择资质较高、信誉优良的施工队与监理单位开展建设与监理工作。针对工程材料的采购,建议县级水利部门统一集中招标购置大宗材料及设备,依照规范要求进行检测,不达标的材料不可被运输至工程施工现场;并加大工程运营阶段材料及设备质量的检测力度,及时发现缺陷,尽早弥补,将其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除此之外,还要落实完工验收体制,在工程建成后,先由施工方自验,并认真编写竣工资料,包括竣工报告、竣工图纸与财务结算算报告等,向有关部门申请进行初验,项目建设单位初验确认其质量达标后,市级水利、财政、卫生等部门组建联合验收小组协同进行竣工验收,经检测确认其合格后再交付应用,借此方式使工程建设质量得到更大保障。
3.4 加强水源保护,做好水质检测工作
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在该区域中严禁出现各种开发与排污行为,力求从源头上使农村饮用水源提高水质安全性。针对那些对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构成威胁的污染源[6],要求有关企业在限定的期限内搬迁或关闭,不可以新建、扩建那些影响饮用水安全性的项目,并在水源保护区周边布设围墙、防护围栏与警示标牌,安装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做好程水源和水质检测管理工作,配置次氯酸钠消毒装置、原子荧光光度计及水质检测车等基础设备,定期指派专员检测水源水质,确保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我国现行的标准要求。特别是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粪便,严禁出现乱排、乱堆置的情况,加大排水与治污手段的落实力度,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融合在一起,通过治理农村面貌,确保广大村民能喝上安全、干净的水。
3.5 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建设各级政府投融资机制
要在维持涉农财政资金应用方向恒定的基础上,整合涉农有关专项资金,借此方式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有更强大的基础。省级部门应承担的资金要由本级基本建设资金优先处理,不够的部分计入至地方债券作出下一步部署,同时,各地方政府机构应主动摸索创新投融资机制的方法,合理应用采取银行贷款、贷款贴息、社会资本加入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尽早建设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4 结语
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广大农村地区村民基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也是新农村建设阶段需要落实的一项基础工作内容。工程在后续建设阶段,一定要立足于现状,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工程建设质量严加管理控制、落实水质检测以及资金保障等,进而为居民提供更安全、健康的饮用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