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中和”模式下的林业发展方式的初步研究
2021-12-01张娜姆谷建龙
付 均 张娜姆 谷建龙
(1.云南农垦昭通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云南 昭通 677000;2.云南云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 普洱 666400;3.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所谓“碳中和”就是“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植树造林或森林抚育管护)、节能减排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相抵消,实现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
1 政策环境
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碳排放净增量归零)。
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9部委联合发文《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提出要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优先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生态建设、修复和保护中的补偿作用。
2019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公告〔2019〕19号)明确指出,大型活动组织者应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的方式或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动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鼓励优先采用来自贫困地区的碳信用或在贫困地区新建林业碳汇项目。鼓励优先购买来自贫困地区的碳信用或者在贫困地区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以将大型活动“碳中和”与生态扶贫有机结合,探索建立贫困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新机制,将贫困地区林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脱贫,实现“碳中和”和扶贫的双重效益。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202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2021年2月正式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2 发展现状
碳排放权交易是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内碳放权交易市场产品主要为碳配额交易和核证自愿减排交易。配额是由政府部门分配给控排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有盈余的可以通过碳市场出售,不足的则通过碳市场采购,由此形成配额交易;自愿减排交易是指国家允许控排放企业到市场(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交易机构)中购买林业碳汇等项目(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和核证,即CCERs)所产生的碳减排量,用来抵消企业的部分碳排放,从而完成碳排放履约。
国际社会认为林业措施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党中央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尤其是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和核证的碳减排量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中最具有潜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碳中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林业碳汇交易是自愿减排交易产品中的一种类型,属于多功能优质的生态产品。
2011年3月,全球首笔熊猫标准云南西双版纳竹林碳汇项目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完成首笔交易,成交量为1.68万吨用于方兴地产“金茂府”项目实现“碳中和”。
201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层面的自愿减排交易正式启动。截止于2017年3月,全国有26个省开发了98个CCER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项目(云南5个),项目备案13个(云南1个),项目核证1个。
2017年3月,国家层面暂停CCER备案,省级自愿交易标准逐步登台:福建林业碳汇项目、广东碳普惠减排量、贵州省单株碳汇项目、云南云游碳惠等一批碳排放抵消和“碳中和”的产品面世。
2021年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即将迎来重新开启的窗口期。
3 机遇与挑战
3.1 机遇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绝对量的管控,不但不会因为经济增长而增加碳排放量,反而要求经济增长碳排放量逐步归零。大力发展林业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形成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途径之一。林业碳汇项目吸引了期望实现碳交易、“碳中和”以及低碳生活的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
云南是林业大省,森林资源丰富,碳汇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仅有的3个碳汇高于碳源的省区之一。经初步核算,目前年均净吸收二氧化碳量6000万余吨,其吸收量并且还在逐年快速增长,约占全球森林年均净吸收二氧化碳量(40.3±29.3亿吨)的1.5%,全省森林碳汇为国家乃至全世界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云南是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份之一,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增强森林碳汇功能是抵消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积极发挥我省森林碳汇优势助力全省脱贫攻坚,使良好生态发挥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围绕“一个筑牢”“三个全面”(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晰勾画出了云南“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
云南林业碳汇起步于2006年在保护国际、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和国家林业局资助下建立森林、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项目示范点,进行森林植被恢复项目。随后在原云南省林业厅造林绿化处成立了“碳汇办公室”,开启了林业碳汇之路。通过近14年的努力,云南腾冲县小型再造林项目、迪士尼滇西南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植被恢复森林碳汇项目、西双版纳竹林碳汇项目、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碳汇造林项目、云景10万亩思茅松造林项目等众多项目相继开发成功,全球第一例CCB(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Standards,即气候、社区与生物多样性项目设计标准)金牌项目、全球第一例熊猫标准相继出台及项目随之成功,云南林业碳汇技术服务团队进一步成长。
云南目前的林地面积为4.23亿亩,森林蓄积量20.2亿m3,森林覆盖率62.4%。云南省林草局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行林长制,完善共抓大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综合管控、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的目标。
3.2 挑战
云南实施工业化道路不可避免地与“碳中和”相遇,一面要推进工业化进程,一面要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节能减排。从现有的资源禀赋来看,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在固碳增汇方面的独特作用是解决类似瓶颈的有效途径。
云南林权改革后,国有林地经营权主要集中于企业性组织,集体林地经营权大多分散于农户。林业碳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森林价值市场化,而是对项目业主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额外产生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类业主经营林地是以实现盈利为目的,进行林业碳汇项目必然会产生额外的成本,林业碳汇收益是其收益中的一部分,当其无市场经验或是资金实力较弱时,往往无力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公益类业主经营林地是以实现环境修复、社会扶贫、减排需要为目的,虽有强烈参与林业碳汇的意愿和实力,但其经营林地大多为天然林,现行条件下,还不具备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条件;农户类业主经营林地,因面积零星、分散,标准不一,无法实现林业碳汇项目规模效应。上述原因制约了大规模开发林业碳汇的进程。
云南控非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实现“碳中和”对林业碳汇量需求有限,现有的林业碳汇产品“外销”是必然趋势,加之“外销”市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林业碳汇项目运营或面临潜在风险。
4 经营发展模式
4.1 产权模式
组建云南林业省级平台公司,赋予“碳中和”职能与定位,在兼顾林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统畴全省林业碳汇类产品运营与销售。根据云南省林权改革成果,以林地产权流转、股权合作等方式实现林地标准化、集中化、规模化经营,助推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模式。
4.2 市场拓展
(1)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分为省内市场和省外市场,省内市场以低碳或零碳旅游为目标,结合碳足迹和“碳中和”标准,以云南林业碳汇产品为主,CCER产品为辅的模式,借助“云游碳惠”“一部手机游云南”系列平台,服务于个人低碳生活,凸显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省外市场采取CCER产品为主,其他产品为辅的模式,主要服务于控排企业,全面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2)国外市场。根据国外卖家需求,结合省内林业碳汇团队及资源现状,以订单的模式有序开发清洁发展机制标准(CDM)、自愿碳标准(VCS)及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CCB)下林业碳汇产品,参与全球碳交易。
4.3 运营保障
(1)以“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着力点,结合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央行等部门,石油、化工、煤炭、钢铁、电力、汽车、环保、交通等行业,腾讯、蔚来等企业,以及上海等城市都宣布了各自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计划和路线图,加之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拟新增“碳排放管理员(4-09-07-04)”职业,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公众认识林业碳汇,提升公众“碳中和”意识。立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结合人民银行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军林业碳汇,营造林业碳汇健康的运营氛围。
(2)整合各类林业类资金,成立生态产业基金,完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排放企业购买林业碳汇,引导低碳生活、零碳旅游,全面推行工作与生活“碳中和”。
(3)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政策,开发研究林业碳汇交易新模式,支持保险机构全面参与林业碳汇保险产品开发,同时借助林业大数据、5G网络、无人机等设施备及技术手段,优化林业碳汇开发成本,开发新的林业碳汇产品,助力公众“碳中和”需求。
(4)立足于云南林业资源中幼林抚育经营,兼顾林业碳汇产品开发要求,开展森林经营措施增加碳汇技术和模式研究,引进市场和资金团队,加强能力建设,打造示范样板,引领林业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