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意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场景建构
——以《父爱之舟》为例

2021-12-01李倩倩山东聊城市茌平区博平镇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1年7期
关键词:父爱文本探究

李倩倩 (山东聊城市茌平区博平镇中心小学)

《父爱之舟》是一篇表达父爱的抒情散文,通过梦境,描写多个生活场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爱图。并且反复用“小舟”这一意象表达父亲的感情。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情,在《父爱之舟》整个教学设计和场景建构中,应参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意识贯穿整个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学情导入

小学生处于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按照语文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导入部分应引起学生兴趣,可以用图片导入法和复习回顾法导入新课。图片导入符合小学生学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图片内容,可以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文本,在导入《父爱之舟》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吴冠中的视频,也可以展示吴冠中故居的资料。学生通过镜头更加直观地了解作者,能够拉近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而从作者的家庭背景,学生可以从文本各个场景中体会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二、深入文本

(一)字音字形

在课堂,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高声自读和同桌互听。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字音,注意生字词的写法。小学生处于语音记忆的关键时期,通过高声朗读,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读情况,老师可以做出适当的引导,对生字词进行系统的讲解,对陌生词汇的意思进行解释。

(二)概括场景

在纠正学生读音和生字词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基础性文本知识的学习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出作者和父亲相处的七个场景,并对场景进行简要概括。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总结出七个重要场景。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借助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了解文本脉络,汲取基础性文本知识。学生形成了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主题探究

在自主探究文本的重要场景外,可以再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七个场景中有“卖茧买枇杷”“逛庙会”“背孩子上学”等,这三个场景和“舟”这个意象不同,那为什么文本以“父爱之舟”为题目。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再次细致地朗读课文相关自然段,并且联系上下文,一起探讨原因。最后带领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文章反复写小舟,是因为小舟是线索,是父爱的记忆,是对“我”成长轨迹的回顾。文章以梦为媒介,做到形散神不散,通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把看似零散的场景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引导升华

语文的学习应该立足于根本,重视学生对文字本身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积累语言表达形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切实提升语言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逛庙会”的具体场景,分析具体语言,设置梯度问题,感悟父子亲情。学生根据自身的感触发表看法。再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其他象征性场景的情感。

教师根据学生观点逐步引导,体会在“逛庙会”这一场景中,父亲对“我”的爱。

问题引导一:父亲从家带了粽子到庙会上吃,等到我们吃的时候粽子凉了,这说明作者家境怎么样?父亲为什么又让“我”去小摊上吃了一碗豆腐脑?

教师阐述:父亲从家里带粽子,说明家境并不好,但是父亲却不想委屈了“我”,所以即使带了粽子,又让“我”去小摊上吃一碗豆腐脑。

问题引导二:“我”让父亲和“我”一起吃豆腐脑,父亲就是不吃,为什么?这体现了父亲对我什么样的感情?

教师阐述:“我”让父亲吃豆腐脑,体现了我对父亲的爱,父亲不吃,是想让“我”多吃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和父亲双向的爱。

问题引导三:父亲认为把钱花在买玩意儿上不值得,为什么从庙会回来后,给“我”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个举动体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教师阐述:因为家境贫寒,父亲买不起,觉得对我有愧,为了不让“我”伤心,就给我糊了个万花筒,可见,父亲是希望在能力范围内给我最好的。

问题引导四:我为什么“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这体现了“我”对父亲什么样的感情?

教师阐述:“我”“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可以看出,“我”非常体谅父亲,不愿意增加父亲的负担。

问题引导五:结合时代特点,文本中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庙会,这些文字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教师补充:时代背景是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爆发大饥荒,在农村地区,吃不饱穿不暖,荒年卖儿鬻女,逃荒和饿死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以上是设置的梯度问题,在老师引导下,把“逛庙会”场景中父亲和“我”的感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接下来,参照“逛庙会”的整体思路,可以让学生在文本中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场景,思考这个场景中的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列出自主学习任务单,限定时间,并要求各个小组进行汇报。

在具体操作层面,首先,学生可以先确定选择文本的具体场景;其次,从场景中找出具体描写细节的词语或句子,并用笔标注出来;最后,通过仔细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析从这些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中,自身的感受。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凑钱缴学费”这一场景中,可以普及作者吴冠中的家庭情况,通过切身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家里为“我”筹集学费的时候,作者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作者,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切身体会作者情感。

四、难点讲解

(一)倒叙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阐述文本的七个主要生活场景,按照顺序做出思维导图,在不断阅读和勾画中,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往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场景语言及叙述顺序。学生通过概括七个场景的主要叙述顺序。在这个环节,可以看出,文本按照倒叙的方式进行文本阐述。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表情达意作用。

(二)锤炼字句

作者通过字句的锤炼,使得感情更加充沛感人,如在“凑钱缴学费”这一场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特殊表达的语句,在文本中,有“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不说“我考取了”,而要说“他的儿子考取了……”,这种主语角度的变换有什么作用?由文本可以分析出,用“他的儿子”这个主语角度,可以把感情集聚在父亲身上,比“我”主语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在情感表达上,“他的儿子”具有让父亲骄傲自豪的语言特点。

五、开放性作业

课后可以布置和父爱相关的开放性作业,通过开放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

《父爱之舟》整个教学场景的建构是基于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问题意识贯穿课堂始终,问题设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目标。通过对“父爱”的深入阐述,对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意义。

猜你喜欢

父爱文本探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父爱如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父爱的反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