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特点,提升小学生课堂“倾听与表达”能力

2021-12-01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李宪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7期

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 李宪芳

小学课堂教学培育“乐学善学”素养实证研究侧重让教师利用语言、动作、情绪营造和谐、宽松、自由、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流畅、连贯以及规范的语言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达,从而达到“乐学”的价值体现;借助学习工具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各种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达到“善学”的最终目标。实践中,对于学生能够“乐学”主要创设师生和谐融洽关系,让学生感受学习意义,提升思维能力,从“乐学”走向“善学”,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课题研究中,学生课堂中的“倾听与表达”是以“会听、善听、会说、善说”为培养基础的。基于学科特点,探究小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是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乐学善学”素养实施策略,按照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抓整体研究水平、研究方法、专业技能、撰写与反思能力,从而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

一、确定“倾听”方法,为“表达”奠定基础

“倾听”是“表达”的基础,是否“会倾听,善倾听”是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学生只有做到“会倾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同时要求学生在“倾听”时不插话,等教师或同学说完后,方可进行发言,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重复一遍,观察学生是否听清楚。

教师引导词:谁听清了老师的要求;谁听清老师说什么了?

(2)学生回答问题:让其他学生重复一遍,观察其他学生是否听明白。

教师引导词:谁听清他(她)说什么了?

这样可以很好地展示学生倾听的状态以及判断学生是否听明白了教师或其他学生发言的关键点。

二、把握学科特点,为语言表达提供依据

小学的各学科在语言知识、方法、技能、思想、生活态度及核心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各自具有其在本学科中的特点,只有对各学科中的特点内容进行分类梳理,明确特点内容,才能清晰地确定在各学科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为此课题组核心成员在专家引领下学习课标内容,梳理学科特点并举例说明,举例如下:

语文学科主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语文积累,发展学生思维;语言表达方面主要侧重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数学学科注重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培养学生发现不同问题和提出不同问题的综合能力、分析和思考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方面,要让学生能够有一定条理地独立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考、做题过程与学习结果。

音乐艺术学科中传统音乐教育是学生听觉的一种艺术,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听觉教育活动学生感受体验不同类型的音乐,再通过开展音乐学科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音乐表达,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音乐艺术素养。语言表达方面侧重对音乐作品的感知。

为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小学所涉及的学科特点,传授学生“倾听”的方法,尽可能清晰地展现学生具体思维表达方式,为准确的、条理性的语言表达实践打好理论基础,初步培养学生表达有效和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学科术语,为精彩表达提供支撑

虽然小学生已经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转述给别人听,但是他们的语言往往不连贯,无法用一句完整的话进行表达。说完整的对话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起始阶段,针对各学科在小学课堂中进行授课时的形式及内容特点,把语言表达的共性和各学科内容重点进行综合提炼,在“乐学善学”课题引领下,我们制定了学生表达的试行标准,具体如下:

“一说”——敢大声说话。

独立发言时,站姿端正,声音洪亮,让在场人员均能听清楚;小组讨论时,有序发言,不扰乱他人。

“二说”——会完整说话。

回答问题时,说话要完整。先重复问题中的关键词,再加上自己想回答的内容。因果清晰,过程与结论都明确。

“三说”——能精彩说话。

上课时,能够按照学科要求,“专业”地进行表达。表达时,适当使用过程性、关联性词语,层次清晰,语句流畅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论。主动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辩驳和补充。

学生在“表达”中已经能够真正做到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说完整一句话。基于各学科共同特点,结合小学生语言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我们在多年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为解决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难点问题提供多种相应解决方法,让他们都能够进行精彩的观点阐述,还能主动进行生生互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而是要真正地践行。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一些引导词进行调控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在表达时,可以使用一些关联词语进行阐述,比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因为,所以;等等。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还要引导其他学生对此学生的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进行补充发言,进行生生互动(同意、补充、质疑)。

教师引导词:

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同意)

同意的,还有补充吗?(补充)

不同意的发表你的意见?(质疑)

学生间观点的不同,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发现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培养批判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为靶心,课堂教学中依托“倾听与表达”研究,最终培养“乐学善学”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