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要素:应在“尊重”中“超越”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为例

2021-12-01江苏省句容市白兔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圆明园自然段要素

江苏省句容市白兔中心小学 程 明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学校有位教师执教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他大致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列出课文段落结构,然后引领学生聚焦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位教师主要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圆明园当初的辉煌,其间教师展示了许多关于圆明园的网络图片;学习第五自然段,教师主要播放了一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文物损失之大,令人痛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课后与该教师交流,为何如此设计教学?该教师表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二:一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这节课就是紧紧围绕这两点展开教学的。

笔者以为,关注单元语文要素没有错,但不能唯语文要素。课文用简洁扼要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的景象。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文中寥寥数语和课外资料的补充上,仅仅停留在情感目标上,那这篇课文独有的教学价值就被淹没了。即使补充大量的图片和视频,那也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语文教学的审美对象是语文而不是音像。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应重点关注哪些带有语文“特殊性”的内容呢?

一、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结构顺序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教学中,篇章意识,整体把握,对于高年段尤其重要。课文五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课文的最后一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相呼应;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第五自然段讲述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其中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将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联结为一个整体。教学此文,首先要关注整篇课文“总分”的文章结构,第一段总写,二到五自然段具体介绍。把握结构,就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目的,学生在阅读中就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现象出现。

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清结构,深切感受文章在篇章结构上的特点。

二、聚焦语言,体会文本言语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不难发现,课标提出对词句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词句体会语言的表达形式。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如果教师仅仅是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圆明园当初的辉煌,教学势必浅薄,学生思维也无法得到训练。笔者认为这段话的教学需要这样三步走:

1.整体把握,理清段落结构

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介绍了圆明园里的建筑;第二句话介绍了圆明园里的景观;第三句话告诉我们园内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第四句话发出感叹: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这段话的段落结构,从而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课堂再现】

师:请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话都介绍了什么?

生:这段话共有四句,第一句介绍了圆明园里的建筑,第二句话介绍了里面的景观,第三句话告诉我们园内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第四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感叹。

师:这四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段话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生:课文是先具体介绍,后总写感受,应该是采用了“分总”的结构。

师:回答非常正确!

2.聚焦表达,关注句式特点

第三自然段虽然只有四句,但细细分析,每句话都各有特点,尤其是第一二句:第一句话是个分句,中间有分号,分号前面和后面的句式都是“有……也有……”。第二句也是一个分句,前后两句中都有“如……”。这里作者运用了对举的方式,介绍圆明园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使圆明园丰富的建筑和景观呈现在读者面前。

【课堂再现】

师:大家读出了第三自然段是“分总”结构,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前三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1:第一句话中“有……也有……”这个句子出现了两次。

生2:我发现第二句话里面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也出现了两次。

师:大家的发现真有价值!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两句话特别工整?这里作者其实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对举”,顾名思义,就是相对列举或描摹。

师:再读第一二句,看看作者都列举了哪些景物,用笔在文中画出来。

生默读课文,静心思考,画词句。

师:交流第一句,(出示词句: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列举这些景物?

生1:列举的这些景物都有代表性。“金碧辉煌的殿堂”代表大型建筑,“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代表着小型的建筑,说明圆明园里大大小小的建筑都有。

生2:“买卖街”象征都市,而“山乡村野”代表了农村,说明这里建筑风格多样。

师:你们看,列举手法的好处就是用最简单的句子就能一下子把说明的对象介绍得清清楚楚。如果我们去动物园游玩,你会用对举的手法介绍你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吗?

……

三、比较思考,发现谋篇布局之巧妙

从课题来看,文章应该把“毁灭”作为重点来写,应该详细介绍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但作者却把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写得相对详细,而把圆明园遭受英法联军的毁灭写得很简略,这是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最大的特点。课后第二题明确指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这样安排材料,其实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课文用较多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多地了解这座艺术园林当年的宏伟壮丽。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圆明园被毁前后的截然不同,给读者带来强烈而难忘的视觉冲击。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这些内容作者越是写得具体完美,读者对圆明园的毁灭就越是感到痛心。作者不但用对比写出了反差,而且表现出英法联军对我国历史宝物的野蛮破坏,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与无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强盗的无比愤恨之情。教学这段话,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通过比较思考,一方面能发觉文章在篇章布局上的奥妙,另一方面也便于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虽然都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每个单元都在导读部分明确给出了“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等,按一定的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每篇课文或语文园地或习题设计之中。这些要素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确实带来了教学的便利,尤其是在把握教学内容方面有了一定的依据,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有专业的教学视角,对于特殊的文本,特别是一些在表达上隐藏着奥秘的文章,我们语文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到,和着单元要素一起有机地教给学生,训练学生。因此,对于“语文要素”,我们教师既要重视,但又不唯语文要素,应在“尊重”中“超越”。

因为,统编版语文教材里不只有语文要素。

猜你喜欢

圆明园自然段要素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秋天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美丽的秋天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