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特质 有效推进差异化教学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
2021-12-01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小学 王 莺
在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变革一直是主阵地,也是关键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提出了“优化教学方式”,其中提到“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的确,学生是一个个真实的具体的人,是活生生的、生命成长的“每一个”,“每一个”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拥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如何在大班额背景下关注“每一个”,因材施教,使“每一个”都按照自己的节律,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呢?
华国栋在《差异教学策略》一文中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差异化教学应该有以下价值取向:(1)差异化教学的前提是承认差异,正视差异。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管是在心理、生理、后天教育还是在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这本书中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因此,教学的前提就是承认并正视差异,以差异为前提进行教学目标、策略、评价的设计,促进学生的正向发展。(2)差异化教学过程要立足差异,利用差异。我们要认识到差异其实也是一种资源。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定的课程载体,他们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具有课程的意义。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自主建构,对课堂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3)差异化教学的结果要合理引导,差异发展。差异化教学并非消极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重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谋求创造种种条件,引导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童话讲述了老屋为了帮助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等小动物,因而总也倒不了的故事。本课也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的第一课。教材通过旁批和课后习题的方式,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这意味着教学既要立足于童话教学的本身,又要关注学生预测意识、预测能力的培养。因预测的多元性和教材功能的复杂性,也为差异化教学带来挑战。
一、学情前测,目标分层
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学情,即学生对此类文本阅读能力达到何种水平,学生之间存在多少差异。除日常观测、预习单检验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前通过指导课外阅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前测。如选择阅读绘本《城里最漂亮的巨人》,这个绘本的内容主旨及文本结构与本课极为相似。在前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预测很感兴趣,且追求预测结果与书本结果一致。由此可知预测不是难点,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都会无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那么,本课阅读策略教学的普适性目标就定位于:(1)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预测有依据。(2)破除预测与原文一致就是“好”的刻板印象,明白预测注重个人体验,只要合理即可。在前测中教师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出现容易被情节吸引,会顺应感觉对后文进行简单的猜测,但容易忽略细节等问题。当信息较多时,学生阅读后只能在脑海中留下简单的印象,缺乏对文章的精准感知,也容易以大概的印象代替细致的思考,以自我的想象代替文章中的证据。因此,本节课的高阶目标定位在:(1)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关注细节,分析文本,推论故事发展情况,说出自己预测的依据。(2)在分享预测依据的过程中,学会相互聆听、审视自身观点。
另外,这是一篇预测性的文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保证学生没有阅读过。所以教学刚开始,教师就可以调研多少学生已经阅读过文本,猜测学生提前阅读的原因并加以评价,进行任务分层。没有阅读过此篇文章的学生,应该优先回答一些非常重视初体验的题目。已经阅读过课文的学生则力求再回到自己的初阅读状态,并且要与现在的阅读感受做一个对比。这样的学生虽然很难有初体验,但由于对文章内容比较熟悉,其实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更容易找到文章的一些线索来联系上下文,在细微之处进行琢磨。
二、大问题教学,梯度设计
语文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原有知识储备不等,课外阅读量不均,对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上。为了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引导和指向,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够互相成为教学资源,教师要调整问题指向,设置有延展性、发散性的问题,即大问题,让学生的思考多角度、有深度,而不仅仅是做简单的思维平移。
在教学中,刚开始笔者从题目质疑,尊重学生选择,围绕“老屋有多老”展开教学,学生找到“年龄大”“设施陈旧”“即将要倒下”等内容,切入点始终在“老”上,并没有触及老屋不倒的实质性原因。后来调整为“老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问题的开放度截然不同,学生读到了“很久很久没有人住了”,在教师追问与引导下,学生想象老屋曾经的热闹,今昔对比,读出了一个“孤单”的不再被需要的老屋的形象。这样的解读有助于学生逐渐意识到老屋乐于助人的精神,是每个人骨子里被需要、被依赖、被肯定的一种价值追求。
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大问题更需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循着教学支架逐步提升对文章的解读。如对于理解老屋的善良无私的形象就需要给予教学支架,让学生慢慢在预测中合乎情理地发现,而不是灌输说教:
支架1:(看题目)为什么这个老屋总也倒不了呢?你猜猜看,说说理由。
支架2:(老屋第一次说话后)感觉老屋马上就要倒下去了,那他真的会倒下去吗?为什么呢?说说理由。
支架3:老屋会答应小猫的请求,大家都是这样预测的,聪聪是从插图里推断的,你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支架4:读过故事的同学都知道老屋会答应母鸡的请求。但有意思的是老师让二年级的同学读这个故事,当读到这里时,班级一半学生预测老屋不会答应母鸡请求,就像我们课文边上的旁批说老屋可能不耐烦了。他们预测的依据是什么?你也细细体会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人在多次被打扰之后,还能保持耐心呢?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
教学中,支架1预测是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实现的就是猜测的多元化。支架2预测大家异口同声都说老屋不会倒下去,正是立足于对老屋的初步了解。支架3这个预测是书上做出来的,教材上要求学生关注插图,点出了老屋看起来很“慈祥”的形象,而问题则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蛛丝马迹,做出同样的预测。学生在寻找文本当中的一些线索时,认为暴风雨是非常可怕的,况且小猫只要求留宿一晚,基于人之常情,老屋是会答应小猫的请求的。有一个学生说得更好:“老屋本身就很孤单,这个暴风雨之夜他也渴望别人的陪伴,如果他能被需要的话,他肯定会非常的乐意。”到这里老屋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教学中价值观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在困难中怜悯他人,给他人一点帮助,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支架4是一个逆向的猜测,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逆向思考,再联系我们的生活,想想生活中一再被打扰甚至被提出不近人情的要求还能一如既往帮助我们的人是谁?学生说是父母,还有老师。通过分析,学生们认识到不怕麻烦背后是父母之爱,老师的敬业精神,自然地是老屋的善良无私的品质。此时,老屋的形象才臻于圆满。
在大问题教学中,有梯度的支架设计,既有逆向思维也有比较一般的顺向的思考,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参与,真正地在学习。而通过次数的叠加也增强学生对预测方法的敏感度,学生在有依据的预测中,潜移默化地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转变为有思维探究与情感共鸣的阅读。
三、小组合作,共生互补
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水平差异视为教学资源,教师就得采用“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帮学生”的方式。合作学习和分组教学的模式,为那些先懂的学生提供了讲解知识的机会,让他们既巩固了已经掌握的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为那些后懂的学生提供了向身边学友学习的机会,这种机会比教师的讲解往往更加“贴肉”。
在学习了老屋两次帮助小动物之后,教师提出小组合作的任务:
(1)小组合作,对照表格,猜测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展?你们预测的依据又是什么?
(2)自由读第11~1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故事发展和你们刚才预测的,哪里是一样的,哪里是不一样的。同时关注旁边的批注,想想旁批预测的依据。
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教师当然也要不断帮助学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掌握合作的方法技巧,学会合作。如组长、主持人、小组发言代表、记录员等各种角色,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提倡由学生轮流担任;教师要鼓励所有成员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大胆发表意见、勇于承担责任;成员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生互补完成任务。在不同小组合作中,有的小组发现了情节的反复性,有的小组能够紧扣人物的性格来进行推理,有的小组关注了文章的结构——“三”的巧妙存在,有的小组领悟了童话中好人有好报的向善宗旨等。小组合作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解读,主动与文本对话、自主发现、质疑问难、潜心涵泳、入境想象、品味语文、迁移练写。
四、弹性作业,选择性完成
教师给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做合适的练习,使其各尽所能,各有所获。课后,笔者布置必修作业与选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水平选择完成。必修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完成习字册部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修作业:(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的时候,在某些地方停下来,让他们猜猜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并让他们说说这些预测是怎样得出来的哦!(3)在母鸡和蜘蛛之间如果还有一个小动物求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你仿造课文试着写一写。
选修作业:(1)指向于词句的积累;(2)指向于课文复述,并且让家长和孩子在亲子共读中感受预测的乐趣,体会成人阅读与儿童思维的差异,促进相互间的理解;(3)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想象创作。同样,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完成必修作业的基础上跳一跳,实现语言文字的生长!
让“每一个”都站在课堂的中央,让群体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要追求的既是学生个人纵向上的发展,也是集体横向上的全面发展,实现差异化教学中个个发展,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