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德育渗透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思考

2021-12-01刘勃江苏泰州市胡庄初级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7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德育班级

刘勃 (江苏泰州市胡庄初级中学)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问题、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领域的重要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队伍的逐渐壮大,更加强了留守儿童教育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孩子缺少另一方家长的关爱;第二种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孩子和隔代老人生活在一起;第三种是借助第三方部门,如一些慈善机构抚养和照顾儿童。这三种情况都可能使孩子心理产生创伤。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教师要发挥教育的力量,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将农村初中德育渗透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相融合,用德育的力量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教师可围绕环境的创设、群体边界的消减、德育内容的疏导来实现两者的融合渗透,引导留守儿童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

一、创设有益环境

环境具有慰藉心灵的功能,这是因为环境是可创造的,能够根据人的心灵需要进行环境色彩、环境布局、环境景观、环境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具有针对性,更能表现出对某一人群的关爱。行走其中,会让人感受到一股暖流灌入心底,这正是环境的魅力所在。因此,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会认为:“环境会造就一个人,环境可以培养一个人,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借助创设的环境来进行德育渗透,让每一种植物、每一个设施、每一处角落都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正能量的暗示,对之潜移默化地熏陶,进而实现初中德育渗透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融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其环境也必然需要依据人的特点进行设计。但是部分农村中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普遍套用统一的模板,校园的环境势必刻板、千篇一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使其内心的情感压力得不到释放。因此,教师在提高环境建设之前,要了解留守儿童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是得不到其中一方的关爱,很多留守儿童会陷入缺乏自信、无法客观审视判断自己价值的负面陷阱,行为上表现出偏激的特点。从心理的角度来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缺乏安全感,对陌生环境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感觉;领域感强,会在校园形成强烈的自尊领域;具有空间认可感,会因为舒适的环境产生愉悦放松的心态。因此,给予留守儿童以安全感、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慰藉空间、使学生能够拥有愉悦放松的心态,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信条。教师可利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校可以设置种类丰富的课后娱乐设施,如针对男生可设置活动空间范围大、群体性强、比较消耗体力的游戏设施,让学生在竞技、探索、创造、冒险中寻求对自我的了解,实现情感的慰藉及交际能力的养成。针对女生可以在学校内设置活动空间范围小、竞争性小、比较安静的区域场所,如凉亭、长廊等,让学生在“小圈子”中进行交往,在畅谈中缓解情感压力。当然,初中生正值花样年华,校园的整体环境还要以“青春朝气”“蓬勃向上”为主题,可建一些富有主题和创意的雕像,起到学生对父母感恩教育的作用。还可进行绿化环境的建设让学生融入大自然,感受生命的雀跃,比如一个开放式的阅览室是少不了的,学生可在课间积累知识,还可在书中获取人生道理的解悟。学校环境建设之外,最主要的还是班级环境建设,教师可创设温馨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得到安全感以及空间认同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留守初中生动手装饰班级,把班级装饰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一任务本身就可慰藉心灵,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在布置班级环境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挑选一句激励自己的名言做成名牌,固定在自己的桌角。还有的学生建议选择自己与亲人合影的照片,作为布置班级背景墙的素材。整个课堂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留守儿童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班级也因此更具有凝聚力。

二、消减群体边界

对于留守儿童遇到的某些问题,教师首先要陪伴学生度过正视的阶段,再引导学生学会绕行,将全部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样一来,群体边界便得到消减,学生更趋于身份的平等,忘记自己是留守儿童,达到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为了使学生正视留守儿童的身份和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发展中国家留守儿童现象的普遍性,让他们了解自己并不是个例,进而减轻学生内心的创伤。如教师可以举一些例子:在菲律宾存在九百万留守儿童,他们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摩尔多瓦多数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相聚。而中国是人口大国,留守儿童的数量更多。教师可根据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说明留守儿童数量的庞大:18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 万,占全国儿童数量的21.88%。但是留守儿童数量的庞大仅能使学生了解其普遍性,还无法真正使学生正视留守儿童的身份。所以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该如何看待自己,该怎样理解父母,在讨论中留守儿童的心结也随之慢慢解开。教师可启发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的人生支撑点、奋斗目标,也可以是兴趣爱好,让他们实现注意力的成功转移,看到人生存在的意义。

三、借助内容疏导

当学生的心灵布满创伤,教师便有责任和义务抚平其伤口;当学生犯错或徘徊在犯错的边缘,教师要有将其从错误边缘拉回来的决心和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抚慰学生心灵的创伤,纠正其错误呢?教师可以通过德育内容的疏导,实现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

大部分留守儿童对自我的评价较低,他们缺乏自信,很容易将自己关在一个人的空间,不与外界接触、不愿与他人交流,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孤僻敏感的性格。对此,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的疏导。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理解集体成员间应团结友爱,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实现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自律关系的协调发展,并在学习生活中萌发维护集体荣誉、为集体服务的意识。经过班主任德育内容的渗透,学生会慢慢融入集体,消除自身孤僻的情感特征。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德育内容,如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

爱默生这样诠释家庭:“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当家庭中的父母因为生活压力不得不出外务工,家庭是否还是儿童的乐园呢?这很大程度源于孩子对于留守儿童身份的认知,而教师正是使其正视身份、卸下身份重担的人,教师可以使用的“武器”是德育方法,实现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相融合。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德育班级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无课日”
班级“四小怪”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班级英雄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