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农村电子商务扶贫路径探究1
——以广昌县白莲特色农业发展为例
2021-12-01王成澳韩博华廖颖欣王光月
王成澳 韩博华 张 剑 廖颖欣 王光月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1 我国农村电商扶贫透视
1.1 电商扶贫的成效显著
2014年,电商扶贫成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开始成为我国扶贫的重要措施;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联合15个部委印发《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和农产品销售的有机相结合与持续发展,将扶贫与创收进行相结合。与此同时,中国贫困地区更多的扶贫产品被包装上架,中国的电子商务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和解决贫困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十三五”时期,电商扶贫产品的消费成效显著,全国4500余户的扶贫产品经销企业销售收入大幅增加,年均增幅达到9.4%;此外,扶贫产品逐渐由初级农产品向深加工农产品不断转化并深入发展。据统计,2020年农副加工产品的全年销售收入占到扶贫产品的比重创新高,达35.7%;重点地区的扶贫产品消费增速不断加快,尤其体现在扶贫产品经销大省的销售收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扶贫产品经销样本企业销售占比最高的云南(14.4%)、湖南(11.6%)和四川(11.9%)三地年均增速分别为18.7%、14.4%和18.7%。
1.2 电商扶贫的持续作用
技术产品的独特性和商业经营模式是成熟并且可控的。农产品质量不具有稳定性、标准化生产经营的难度大、产品销售信息不对称,这些都是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的重要原因。但电商扶贫通过结合贫困地区的农业经济生产特点,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将消费的存在的分散、需求不确定等问题进行处理。做到集中整合、并确定需求、促进直接产地生产销售针对化,帮助小农个体直接与全国大市场相联系。
内在的激励作用机制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基础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建设和电商平台的发展完善,数个电子商务平台已经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济服务体系,并且为之投入了巨资推进建设硬件和软件设施,并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电商平台在为农村搭起“致富桥”的同时,也为脱贫攻坚按下“加速键”。
2 广昌县电商扶贫发展现状
2.1 创建地域特色,促进当地就业
自2016年广昌县成为第三批国家电商进入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全县将发展电商扶贫作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重要突破口,通过重点将广昌县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搬上线进行销售,同时与贫困户线下签订产品采购销售协议,进而不断提升贫困户创业就业技能支持和脱贫致富脱贫能力。
2.2 建设扶贫链条,推动产业融合
广昌县电商扶贫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出健康持续推进,当地塑造了以广昌白莲为核心品牌的扶贫产业链,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不仅推动了当地以白莲为核心的农产品销量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同时推动了当地基础建设升级、工业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广昌县电商扶贫发展不局限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挤出产品销售,而是以推进三产融合达到持续发展。在销售以白莲为核心的产品同时,提出了:“广昌国际莲花节”的旅游观光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文化,将汉服展、传统文化习俗与“广昌国际莲花节”相结合,开办了汉服潮流店、传统文化学堂等第三产业产品服务。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才是广昌县电商扶贫发展的长久之道。
2.3 发展仍有局限,长远发展受阻
广昌县电商扶贫发展中仍存在有不少阻碍。首先过多依靠第一产业扶贫,二三产业没有优质的品牌产品。但第一产业自生存在着如产量不稳定、生产难以规模化等一系列自身问题因素,造成广昌县电商扶贫发展产业相对单一的困境。其次,缺乏优秀人才参与,电商扶贫的形式和内容上都缺乏创造力和吸引力。使得长期处于模仿其他电商产业,没有探究出一条与当地实际状况相结合的自主之路。同时广昌县当地由于经济发展薄弱,造成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也限制了广昌县电商扶贫的快速发展。
3 后脱贫时代农村电商发展瓶颈
3.1 传统农业生产特点制约
在生产模式方面,传统农业多为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式的生产模式,这一方面导致农村单位农田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无法充分发挥大机器生产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使农作物品质参差不齐、无法进行统一包装售卖或加工处理,难以与外部市场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在农业技术方面,我国大多数农民群体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仍然十分匮乏,对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高质量农作物品种关注较少,无法达到高效生产,农民收入也得不到保障;在农作物的存贮方面,大部分农产品对于存储环境是有一定要求的,而家庭式的生产方式以及农村保鲜技术的落后导致存储环境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对外销售。
3.2 电商发展处于模仿阶段
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返乡人员开始追赶时髦,纷纷投入到电商平台的创建中,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农产品的销售。然而,其中大多数都缺乏与此相关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因而前期只能依靠模仿成功案例进行,这一方面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批同质化商品及雷同的营销模式,极大削弱了市场上相似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产品所面向的市场及不同地区的消费特点有所差异,完全的模仿并不能够真正将电商带到农村,反而是盲目和无序的表现。因此,如何有针对性的在农村发展能够反映当地特色的电商产业将成为未来电商发展的一大挑战。
3.3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匮乏
当前,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也开始出现短缺,尤其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电商专项人才缺失的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原因主要在于,第一,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大多知识储备匮乏,对电商的接纳程度有限,在电商发展上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以及专业人员的帮扶,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大;第二,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医院、学校、文娱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电商人才的吸引力弱,对管理型人才更是如此;第三,基础设施和相关专用设备的不足,在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难度大,再加上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意愿及接受能力有限,培训效果不佳,由此导致了对专业人才的长期依赖。电商人才的匮乏已成为阻碍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电商脱贫工作的主要瓶颈之一。
3.4 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在交通方面,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道路建设数量及质量都远不及发达地区,落后的交通网络加大了物流服务的难度,不仅导致运输成本大大提高,同时也无法将产品快速、便利地运出去,这极大地抑制了电商扶贫在农村地区的开展,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在产品的加工及储存方面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效率。在网络及数据库方面,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人口密度低,经济落后,网络基础设施覆盖面窄,同时在经济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数据库体系不健全,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也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整个市场上处于被动状态,电商工作难以长期开展。
4 后脱贫时代农村电商发展建议
4.1 整合当地生产散户,形成地域规模产业
推动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在农户与买方自愿前提下,推动土地的适当流转,同时鼓励当地大户、合作组织收集当地散户土地,开展规模化的经营,同时提倡农民入股,推行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形成规模产业,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化运营以及风险抵抗的能力。除此之外,应当加强农业技术的创新、完善新技术的推广机制,当地政府也应通过创建科技示范园等方式,向农户宣传最新农业技术以及高效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
4.2 准确定位发展路径,推进特色试点建设
电商扶贫的中心环节是产品的宣传和销售,在农产品推广中亦是如此,目前市场上农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其中得以生存,需要在电商发展之初就能够准确定位产品的发展路径,这包括其目标市场、目标群体、发展方向、阶段目标等等。在确定发展路径时应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品牌,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应选择部分符合要求的区域作为重点示范区,通过优先对示范区提供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资源的输入,使其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逐步推动引领整个区域电商的发展。
4.3 引进专业电商人才,构建基层人才体系
对于电商刚刚兴起的农村而言,应当及时引进专业的、多领域的电商人才对具体地区电商的发展提供技术及管理上的指导,明确发展的方向,确定整体发展战略,同时加强宣传,吸引相关专业毕业生或专业人才深入到农村,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地区而言,构建基层人才体系将成为其主要任务,农村地区电商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构建专业化、本土化、信息化人才体系。农村在电商平台基本建立后应积极开展职业化、规范化的电商人才培养活动,加大互联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同时开展电脑相关的实操课程,帮助当地居民了解、掌握电商知识,为当地电商的长远发展奠定人力基础。
4.4 完善物流运输体系,打造电商发展平台
首先,应将修路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快道路交通的建设,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应建立起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其运输、存放、投递的全过程,为合理利用物流资源、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配送速度提供保证。对于部分生鲜农产品,应在当地加快冷链设施的建设,打造完善高效的冷链物流系统。
其次,应当促进当地互联网平台的建设,通过利用电子的信息化技术,实时跟踪农产品的生产、储藏、加工及运输的全过程,同时应及时更新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的最新变动做出生产上的调整。同时,可尝试成立电商协会,由当代政府组织设立,邀请当地各农村网商加入,为网商们的交流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各地的协同合作,推动其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