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古典名著课堂教学
——以统编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为例
2021-12-01江苏省江阴市贯庄小学
江苏省江阴市贯庄小学 吴 艳
统编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收录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源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集中学习古典文学名著,属于统编版教材的创新。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半文言半白话的课文有一定难度,学生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心理上都显得动力不足。
小学教师应如何围绕语文核心素养,高效教学古典名著呢?笔者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五点”。
一、以阅读经验为起点,引导猜读,化解阅读难点
教师以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为起点,教学生运用猜读法读课文,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猴王出世》中“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这一句如果译成现代文是很难言表的,学生联系上文的“仙石”一词意会,就能猜到这一句大致是说石头中孕育了一个仙胎。
猜读不是瞎猜,而是通过联系旧知、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猜测,大致剔除阅读障碍,使学生顺利往下读。学生学习猜测的过程就是其思维能力生长的过程。
二、以拓展资料为支点,比照阅读,激发探究兴趣
课本内外,相关的图文、影视资料丰富多彩,且直观、有趣,拿来助力深度解读课文,效果甚佳。
如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播放影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段,此时无需教师赘述,学生自己就能比照课文,揭开故事悬念。耳濡目染之间,学生既陶冶了审美情操、理解了课文,又激发了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可谓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三、以人物对话为抓点,揣摩探究,剖析人物特点
语言和思维是躯体和灵魂,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教师可以抓住人物对话,启发学生揣摩剖析、破解潜台词、感知人物形象。
比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而成的现代文,学生读起来没有问题,但是其故事情节悬念重重,人物性格耐人寻味。
教学片段:
师:“言为心声”,透过人物的语言可以看出人物的内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别画出写周瑜和诸葛亮的语言,仔细读一读,体会他们的内心,作上批注。(学生画句、批注)
师:先说说周瑜。他是都督,明知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时却说——(生读句子)明知故问,他心里想什么呢?
生:哼,人家说你有才干,我偏不信,这就给你设个圈套,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师:为什么强调“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他心里怎么想的?
生:我要让你无法拒绝。
师:“十天造得好吗?”听起来十分关切,实际他在想什么?
生:只给你十天时间,你一定完不成,到时候就可以发落你啦!
师:“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表面上是在征询诸葛亮的意见,实际心里怎么想?
生:十天都不可能造好,提早更不可能。不过,你想死得快些没人拦你!
师:周瑜表面一本正经,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心里却怎么想?
生:吹牛!三天怎么可能造好?到时候别抵赖,我得让你立个凭证。
师: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的时候,周瑜很高兴,还摆酒席招待他。酒席上,他对诸葛亮说了些什么,文中没有写,想象一下。
生:先生真是爽快!瑜代表江东父老感谢先生!先敬您一杯,待三日后交箭再为先生庆功!
师:其实周瑜当时心里怎么想?
生:哈哈,你上当了,如今我有军令状在手,白纸黑字,你想反悔也来不及了,三天后必定让你受军法处置。
师:把写周瑜的句子这么一琢磨,你们发现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阴险狡诈……
师:再说说诸葛亮。他能让周瑜心怀妒忌,应该不是一般人。怎么这么笨,一下子钻进周瑜的圈套里去了?
生:诸葛亮不是笨,是为了联合东吴抗击曹军,必须顾全大局。
师:顾全大局就得牺牲自己吗?还是他早有谋划?
生:诸葛亮没打算牺牲自己,他顺着周瑜说只不过是将计就计。
师:哦,他心里怎么想的?
生:打一开始,周瑜明知故问,诸葛亮就知道这其中必有蹊跷。
师:周瑜不让他推辞,他会怎么想?
生:果然是来找茬的,我倒要看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师:当周瑜说限期十天的时候,诸葛亮心里可能怎么想?
生:别说十天了,就是一个月也不可能啊!这小子想害我!
生:要不是为了大局着想,我非戳穿你不可。可眼下这形势……我必须忍耐!
师:其实知道周瑜有阴谋,诸葛亮只要说十天时间不够,多争取些时间不就好了吗?可他没有,反而将时间缩短到三天。他心里怎么想的?
生:大战在即,延长时间造箭是行不通的。幸好我夜观天象,早就算到三天后江上必有大雾,到时候可以趁着大雾,去向曹军“借”箭。
师:诸葛亮心里早有借箭打算,怎么不直接告诉周瑜呢?
生:周瑜小儿妒忌我,不能让他知道我的计划,否则这箭就借不成了。我一定要让他对我心服口服。
师:你觉得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生:顾全大局。
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生:洞察人心。
……
师:通过剖析对话,同学们读懂了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下面我们就来把这个场景演一演……
以上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聚焦人物对话,层层深入地探究人物内心,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裸呈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学生分析得入木三分,表演更是绘声绘色。如此,语言与思维共生、情趣与修养同长。
四、以表达特色为基点,赏读品鉴,感受语言魅力
古典名著的语言表达凝练,大量留白恰似陈年美酒,细品,回味无穷。教师可以从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引导学生领略经典的魅力。
《猴王出世》教学片段:
师:第一自然段写石猴在山中的生活,有一句很特别的句子。
(屏显:“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生读)
师:这句话由三组短句组成。读第一组短句,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这四个短句都是三个字的,都是写石猴饮食的。
生:都是“动词+名词”组合。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节奏短促,富有跳跃感,符合猴的天性,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
师:对,这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读)
师:再读读第二组短句,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四字词语,都是写石猴交友的。
生:都是“动物+关系”组合。“伴”“群”“友”“亲”是近义词,却不重复,富于变化。
师:透过这些四字词语,你觉得石猴生活得怎么样?
生:石猴整天跟狼虫、虎豹、獐鹿、猿猴这些猛兽在一起生活,十分快活、自在。
师:读出石猴的亲善、大胆、自在。
(生读)
师:再读读第三组短句。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就像对联一样,对仗工整,朗朗上口。
师:我们来对一对。
(师生对读)
师:这三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用词考究,节奏明快,能读好吗?
(生读)
师:这个句子意思凝练,引人遐想,你透过它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生:活泼可爱的石猴!
生:亲善大胆的石猴!
生:自由自在的石猴!
师:一个句子就把石猴写活了,堪称经典!
以上片段中,教师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赏读、想象,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曼妙。学生如能识微见著、观隅反三,长此以往,言语能力必定越来越强。
五、以细节描写为落点,推敲咀嚼,体会写法高妙
四大名著皆为小说。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运用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教学时,教师不妨抓住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推敲、咀嚼精华、体会高妙。
比如《景阳冈》一文,第六自然段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活现了打虎场景,成功塑造了武松的英雄形象,值得细品。
教学片段:
师:老虎这“一扑”“一掀”“一剪”三招确实凶猛。武松是怎么应对的?找一找句子,圈出动词。
生:“一闪”“一躲”“一闪”。
师:找得很准。既然是名著,想必用词精准,施耐庵怎么重复用词了?可不可以改成“一闪”“一躲”“一藏”?
生:不能。“闪”字写出了动作之快、灵活,“藏”字就表现不出来。
生:“藏”显得武松害怕老虎,体现不出英勇。
生:藏得先找好地方,当时情况危急,稍一走神就可能被老虎吃掉,时间不容许他“藏”。
生:老虎突然来袭,武松毫无防备,本能反应是“闪”。
生:饿虎扑食最为厉害,和它硬拼不是上策。反复地“闪”可以挫挫老虎的锐气,消耗老虎的体力,这说明武松聪明。
师:从武松的一连串动作中,你感受到武松这人怎么样?
生:智勇双全。
师:作者抓住动作描写,用词精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武松的形象。
以上片段中,教师紧扣细节描写,以动词作为落点,借题发挥,故意挑战作者的用词“失误”,促使学生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用词精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除了以上五点,小学名著教学还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策略。只要充分把握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我们的教学就能指向核心素养、发挥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