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侗族琵琶歌的传播与推广*

2021-12-01危静

艺术品鉴 2021年20期
关键词:对歌侗族琵琶

危静

侗族琵琶歌是弹、唱、说、表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主要流传于湘、黔、云接壤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其艺术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是侗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青年一代对新媒体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侗族琵琶歌传承和发展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新媒体悄然成为各种事物宣传与推介的重要平台。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又为侗族琵琶歌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新媒体语境下侗族琵琶歌传播的可行性分析

(一)侗族琵琶歌表演形式多样

从表演形式上来看,侗族琵琶歌可分为对歌、绣银、琵琶歌舞等。对歌有男女二人对歌和男女群体对歌两种形式,对歌时通常由男子先唱,女子随着小伙开唱的曲调跟进,整个对歌的过程采用男问女答之后,再女问男答的固定模式进行;集体对歌的表演形式更为热闹,由数量相等的侗族青年男女组成演唱队伍,一对对的青年男女在歌唱中眉目传情,用歌声及舞蹈动作共同表达情爱。绣银是侗家女子纺织或绣花时,由侗家男子为自己伴奏而演唱的琵琶歌,姑娘在小伙子琴声陪伴下轻歌,小伙子在美妙的歌声中将琵琶轻拨,描绘出美好幸福的田园生活。琵琶歌舞是指在琵琶弹唱时加入了舞蹈动作,伴随着侗琵琶极富节奏感的音乐,表演者们载歌载舞,动作整齐如一,动感十足,营造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二)侗族琵琶歌极富审美价值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族文化的瑰宝,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朗朗上口,极富审美价值。

首先,南侗地方方言的音乐性造就了婉转动听的琵琶歌旋律。琵琶歌产生并流传于南侗地区,主要采用南侗方言演唱。南部侗语方言包含32 个声母、56 个韵母以及15 个声调,丰富多样的声调使侗族语言犹如歌唱,婉转动人,为琵琶歌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音调基础。

其次,内容丰富的琵琶歌使其音色具有多样性。侗家青年男女在“月堂”行歌坐夜的时候弹唱的“坐夜歌”,是一种主要用小琵琶弹奏的短小情歌,其音色如泣如诉、缠绵悱恻,传达出青年男女之间细腻美妙的情感;歌师在鼓楼用大琵琶伴奏的“叙事歌”,浑厚的歌声伴随着深沉低柔的琵琶声,扣人心弦、雄浑感人,犹如历史的涓涓长河在耳边流淌。

再次,朗朗上口的歌词语言,增强了琵琶歌演唱的律动性。琵琶歌的歌词以单数音节句居多,其中五言、七言最为常见,其规整的节律使歌词吟诵起来极富节奏感。同时,侗族琵琶歌特别讲究韵律,有“不压三韵不成歌”之说,内韵、腰韵、尾韵三种押韵形式有机结合、韵韵相扣。

(三)侗族琵琶歌折射民俗风情

侗族琵琶歌的题材众多,涉及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可谓侗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如男女青年“行歌坐夜”时,演唱的情歌体现了侗族琵琶歌的婚恋习俗、歌师在鼓楼演唱的琵琶叙事歌讲述了侗族的历史和对侗族人民进行道德教化、在生产生活中演唱的劳动歌体现了侗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节庆活动中表演的琵琶歌舞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团结和睦的民族精神。侗族琵琶歌涵盖了侗族人民的历史事件、生产劳作、婚恋习俗、世态人情、社会交往、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折射出了多样的民俗风情。

二、新媒体语境下侗族琵琶歌的传播优势

(一)新媒体使侗族琵琶歌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知方式

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参与方式更具个性化、传播方式更为交互性和自由化、传播信息更为及时性和海量性。在新媒体语境下,侗族琵琶歌的传承者、接受者获得了全新的体验和感知方式。即便交通闭塞、发展落后的侗族地区也毫不例外,像侗族琵琶歌这一类型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可能被网络自媒体捕捉并制成“网红民歌”发布在诸多新媒体短视频平台上,直观地展示侗族琵琶歌的独特魅力。据统计,众多新媒体短视频平台上均有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传播。据2019 年相关数据显示,某短视频平台展示了1214 项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占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的88.5%,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短视频平台上成为非遗传播的视频版百科全书。

(二)新媒体助力侗族琵琶歌提高市场接受度

网络新媒体以“数字化、大众化、人际化”为理念,集众媒体之长,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是适应和满足当代信息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需要,能够全方位实现非遗保护的迫切需要。侗族琵琶歌以其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婉转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唱词、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由于宣传力度的欠缺,受众面受限,了解它的人并不多,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新媒体拥有惊人的用户群体,最多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达10 亿以上。侗族琵琶歌如果能在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受众范围会变得更加广泛,展示途径也相对多元化,使得人们对于侗族琵琶歌的认知更为直观,有利于实现民族民间音乐与时代的融合。

可以说,能否成功地将侗族琵琶歌推介到互联网科技所打造这些新媒体平台端,已成为关系到在当前时期能否令青少年群体深入认识、了解侗族琵琶歌的关键所在。

(三)短视频制作方便快捷

短视频平台具有门槛低、操作简便、社交功能强大等特点,一台智能手机便可实现短视频的制作与传播。人们可以在月堂、鼓楼、山坡等不同的表演场所录制不同类型的侗族琵琶歌,将其制成短视频在发布在新媒体平台,吸引大量年轻人,同时,随着信息碎片化、场景化、视频化观看习惯的养成,短视频平台会根据用户的需求推荐给更多用户,实现用户群体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较快地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使侗族琵琶歌的传播实现从偏远落后的侗寨村落到现代都市千家万户的时空跨越。

三、新媒体语境下侗族琵琶歌的传播策略

(一)推动侗族琵琶歌表演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获得广泛传播和认可的传统民间不在少数,如华阴老腔、东北二人转、绛州鼓乐等。2016 年春晚歌手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这种流传于陕西省华阴市的传统剧种迅速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可谓一夜爆红。华阴老腔作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创编者对这一古老剧种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进行改良及创新、发展,将其中的摇滚乐因素与时下流行的摇滚乐配器和演唱方式实现无缝对接,使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晋身为全国范围内人尽皆知的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要把侗族琵琶歌中蕴藏的优秀文化、艺术内容、民族之魂融入非遗文化的良性发展过程中,并找到与受众紧密相关的时间点和兴趣点,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崭新方式使其大放异彩,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二)让民间艺人成为网红达人

近年来,诸多新媒体平台推出了助力非遗传播的相关政策。如某平台在2019 年4 月16 日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将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助力非遗传播,帮助发觉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具体目标为在一年内,至少帮助10 位传承人在其平台实现百万粉丝或者百万收入。

截止到2020 年6 月,有5 位传承人年收入超百万元,40 多为非遗创作者获得百万粉丝,超额完成目标。新媒体让更多人看见非遗,过去的经典重新被现代大众所欣赏,如泸州油纸、象山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上获得了广泛关注,传承人不仅将这些文化精髓推向了民众,也获得了经济收益,促进了“非遗+扶贫”等新业态的涌现,对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层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目前,侗族琵琶歌在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数量和自媒体用户还不多,其传承人也可借鉴其他非遗传承人的相关做法,逐渐将自身打造成为网红达人。

(三)以专业团队运营非遗文化账号

个体传承人群由于缺乏互联网运作相关知识,只能局限于在简单短视频的录制及发布,往往会出现视频制作粗糙、传播渠道单一、受众人群局限等问题。侗族琵琶想要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关注度,应当加强与当地文化部门、音乐院校、专业艺术团体等部门的合作,成立专业的侗族琵琶歌短视频团队,包括策划、编剧等创意人员、出色的表演人员、摄像、后期、运营等专业人员。通过注册非遗文化账号,以点带面享受“流量红利”,形成策划、制作、运营、推广等四位一体的团队架构,将创意独特、制作精美、表演精湛的侗族琵琶歌短视频向大众传播。

同时“直播带货”非遗文创产品、直播非遗文化课堂等活动,帮助侗族琵琶歌和在新媒体平台中快速引爆关注,在更好传播侗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提高传播者的变现能力,改善当地民众生活质量。

四、结语

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侗族琵琶歌必须依托网络空间才能得到更广范围、更深维度的传播与认可。我们应顺应时代,挖掘更多非遗文化传播渠道及价值变现的可能性,实现侗族琵琶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的开展,开辟推动民间音乐文化与互联网产业相融合的可行之路。

猜你喜欢

对歌侗族琵琶
对歌昆虫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对歌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跳跳龙失踪
“琵琶”和“枇杷”
九秩华章彩 两行寿对歌——庆祝中国共产党九秩华诞妙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