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德镇颜色釉瓷发展简述

2021-12-01吴春柳

景德镇陶瓷 2021年5期
关键词:色釉窑厂釉瓷

吴春柳

中国是创造颜色釉瓷器历史最久,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文明古国。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中颜色釉瓷是其中之一,古往今来一直畅销于世界各地。经过颜色釉装饰的瓷器釉色鲜艳,色彩丰富,别具一格。至今在西方国家的大型博物馆中都有收藏。颜色釉瓷工艺难度大,投入大,从业门槛高,很多人倾家荡产,穷其一生也未做出颜色釉,至今国外陶瓷业也未烧出景德镇的郎窑红,但青花、珐琅彩国外都做到很高水平。颜色釉一直以来给人一种神秘感,本文拟通过对颜色釉的基本知识,颜色釉的历史以及颜色釉的鉴赏等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德镇传统颜色釉。

一、釉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釉是一种附着在陶瓷坯体和晶粒表面的一层连续、极薄的玻璃质层或者说玻璃体和晶粒的混合层,它在经过高温加热烧成之后会使其像普通玻璃那样长久地处于完全熔融的状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釉是不可能离开陶瓷坯体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也不可以将釉独立地做成一件器物,据说最早的陶器釉是在公元12000多年的一位埃及人创造的,他们从海上采矿捡得沙石,将沙石燃烧,将其中含有的矿物质和一些盐分加热融化成使沙石中含有的矿物质和盐分融化成玻璃后将沙和石联结在一起,这样就是早期釉的初始形态。但是直到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在釉方面的工艺和技术提高了,才第一次开始施釉,陶器从没有釉变为了有釉,这使得制陶工艺和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技术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进步[1]。

釉的作用是使瓷器表面光滑、整洁、易清洗,增加瓷器强度使其更耐用,使瓷器外表更美观。特别是运用色釉装饰技术的陶器,这些工艺从装饰的角度而言进一步增添了其在陶器中的艺术价值[2]。

釉分为有颜色和无颜色两种,颜色釉指的是有颜色的陶瓷釉。色釉有三种分类:

1、按照烧成温度分类有以下三种:当烧成温度高于1300℃为高温颜色釉,当烧成温度高于1200℃为中温颜色釉,烧成温度在1040℃左右为低温颜色釉。

2、在烧成过程中将火焰的性质再细分为还原火焰颜色釉和氧化火焰颜色釉两种。

3、按照陶瓷烧成后的外观特点,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单色釉,复色釉陶瓷(花釉),裂纹陶瓷釉,无光器陶瓷釉,结晶器陶瓷釉等[1]。

二、景德镇颜色釉的发展史

颜色釉品种丰富,绚丽多彩,单色釉单纯匀净,如雨过天青,郎红,祭红等;窑变釉颜色多样,流光溢彩,如丝毛釉,虎皮釉,金丝釉等等。

1、景德镇颜色釉的发展是从青白釉开始的

在陶瓷图书上总结出景德镇影青瓷器的四个主要特征: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正是对于宋代影青瓷器的一种赞美。青白陶瓷釉是指一种艺术陶瓷釉的颜色介于青白两种颜色之间,因此当时人们将其统称为青白色瓷,它主要是宋代以前的景德镇窑中使用的主要釉料,用这种釉料在景德镇窑中加工烧制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青白色陶瓷,已经挖掘发现的陶瓷窑址主要在景德镇黄泥头、柳家湾、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等。因当时景德镇属饶州府管辖,故在文献上也将影青瓷称作饶玉,即饶州府生产的玉。宋代赵恒(宋真宗)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在昌南地区北部设立了监镇官和官窑,建立了昌南御窑,改宋代昌南地区为景德镇[3]。宋代以后的几百年中,统一后的国家政权均在景德镇设置官窑,官窑集中了大量优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全国各地的颜色釉品种进行研制,不仅使景德镇的传统颜色釉得到了传承和提高,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元代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至元15年,元朝开国时期的地方统治者将浮梁瓷局设立于景德镇,为当时景德镇瓷业的规模生产和商业经营模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景德镇窑在元代制瓷工艺技术和制造工艺应用中的重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将其制胎的主要原材料由以前的优质瓷石单纯配方转变成基于过去的优质高岭土二元配方。由于在瓷胎中提高了氧化铝的含量,使得陶瓷制品的烧成的温度范围变宽,坯体的变形率降低,从而提高了陶瓷成品的成功率,并为将来烧造出大件的瓷器作品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随着瓷胎中的氧化铝含量进一步增加和烧成温度的提高,为各种高温颜色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随着高温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卵白釉和低温钴蓝釉的研制成功,这为明代、清代景德镇陶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上所创烧的一种新型高温色釉,因其釉质白色中微微泛青并且带有一层鸭蛋皮的色泽,故又称为卵白。在景德镇定期烧制的一块卵白陶砖釉面瓷器内部均有印花的图案纹饰,纹装中往往相对地刻着有枢府两个字,故常人们将其称之为“枢府釉”。现考古学家发现元代时期景德镇湖田窑内烧造的卵白釉陶瓷。从南河南岸刘家坞遗址中考古发现了卵白釉折腰碗和小足盘。考古时期出土的陶瓷器物内壁上大多数都印着枢府二个名称字,从考古出土的高足杯内壁上的一条印花龙纹的龙爪为五爪从而可以印证此类陶瓷物品应为当时官家所使用。采用高温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装饰的瓷器开始于唐代的长沙窑,多以线条描绘,未见通体红色,在当时仅仅是偶尔性的做法。宋代的钧窑则将铜引进了含铁质的青釉中,成功地烧造出了玫瑰紫,海棠红等各种以铜为着色剂的红窑变釉,但并非通体纯红色釉。从历史和文献记录来看,早在北宋年间景德镇就已经开始生产古老的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陶瓷。虽然目前尚未发现实物来进行确认,估计仅仅是偶然发生,直至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工匠们才攻克了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难关。开始大量批次生产全身鲜红色的高温铜红釉,元代的景德镇窑刚刚投入工业化生产,但由于铜红釉的加工和烧造技术难度大,故铜红釉陶瓷器的产量低,造型少,釉色亦不够鲜亮,多呈偏暗的朱红色[4]。

3、明代景德镇的颜色釉在制作工艺、产量、质量有较大提高

从传世的陶瓷制品及出土的陶瓷文物看,明代景德镇颜色釉的釉色品种比之前有所增多,出现了祭蓝釉。特别要注意的是永乐年间的甜白釉,永、宣年间的祭红瓷器釉,洒蓝瓷器釉,弘治年间的娇黄瓷器釉,正德年间的孔雀绿,嘉靖年间的瓜皮绿瓷器釉,这些颜色釉比较集中地代表了明代景德镇各种颜色瓷器釉的烧造程度和水平。

4、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颜色釉瓷烧制造达到了高潮

康熙朝共计61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清代瓷业“黄金时代”的开端,尤其是在颜色釉瓷制作方面开创了新局面。康熙初期由于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景德镇御窑厂烧造有限,无甚成就。康熙12年受三藩叛乱的影响,御窑厂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直至康熙19年基本平定后才得以恢复。康熙19年9月,朝廷委派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监烧御器,于康熙22年2月内驻厂督造,一直持续到康熙27年才告结束。其中以臧应选功绩最著,人们将这段时期的御窑厂称为臧窑。在臧窑中出现了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釉尤佳,其中浇黄、浇紫、浇绿、吹青者也是十分的美丽。可见臧窑最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颜色釉方面。康熙后期御窑厂继续生产,且质量又有提高。尤其是康熙44年至51年,由江西巡抚郎廷极兼任督陶官,功绩卓著,世称“郎窑”,其最突出成就就是在仿造宣德祭红釉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郎窑红,使明代后期一度中断的高温铜红釉制作再度复兴。雍正朝虽仅有13年,却是清代瓷业生产最兴盛的时期,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雍正四年,朝廷委派督理淮安板闸关的年希尧兼管景德镇御窑厂,揭开了雍正朝大规模持续生产的序幕,这一直持续到雍正朝结束。从雍正六年开始,朝廷就委派内务府员外郎唐英长期驻扎御窑厂,担任协赵冠御窑厂的一切烧造事宜系由他一人负责。唐英学习制瓷方法、探索工艺原理,使自己成为了陶瓷制作的瓷艺家。并且唐英在雍正13年撰写了《陶成纪事碑》,里面记载了雍正朝仿古创新品种达57种之多,其中颜色釉就有四十余种。是记录当时御窑厂生产成就的重要史料,因此唐英在官窑成就中的作用和贡献甚大。从流传于世的作品来看,其颜色釉瓷品种,主要有祭红、珊瑚红、胭脂红、天蓝、洒蓝、孔雀蓝、瓜皮绿、松石绿、冬青、粉青、浇黄、淡黄、茶叶末釉、乌金釉、仿古玉陶瓷釉、仿木纹釉、炉钧釉,仿宋代五大名窑等,品类繁多,各色齐备,仿古创新,集其大成。乾隆期共计60年,时间跨度较长,仅次于康熙朝。他延续了雍正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兴旺,将我国古代制瓷工艺推向顶峰。御窑厂的制瓷成就主要以前中期为主,尤以唐窑为代表。唐英制乾隆元年由协赵冠被提拔为督陶官,后除了乾隆15年、16年被改签为粤海关监督外,一直做到乾隆21年才结束,是清代任职时间最长的督陶官。人们将他督窑时期的景德镇御窑称为唐窑。乾隆颜色釉瓷还有模仿其他材质的品种,如仿金陶瓷釉、仿银陶瓷釉、仿古玉陶瓷釉、仿古铜陶瓷釉、仿木纹陶瓷釉、仿石陶瓷釉、仿漆器陶瓷釉等,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常能以假乱真。此时乾隆时还成功烧制出集数十种釉彩于一身的大瓶,通高86.4cm,形体硕大,造型端庄,有瓷母的美誉,是最能体现乾隆制瓷工艺成就的代表性作品。其装饰几乎囊括了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各种釉彩,不仅有白色陶瓷釉、青色陶瓷釉、郎红釉、黄釉、蓝釉、仿哥陶瓷釉、仿官陶瓷釉、仿钧陶瓷釉等釉色,还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斗彩等釉上和釉下彩绘图案,色彩纷呈,奇妙无比。如此众多的釉彩需要不同的原料配方,不同的烧成温度和气氛乃至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此瓶通体无暇,极为难得,体现了乾隆时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艺。由于致力于外观的以假乱真和体现工艺上的高超水平,工匠在制作瓷器时受到拘束,失去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洒脱,这种高超的制瓷技艺不但未成为艺术发展的推动力,反而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从嘉庆朝开始,御窑厂生产每况愈下,品种日益减少,质量越来越差,精品极为少见。

嘉庆初期,景德镇御窑厂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时的制作水平,但多承袭旧制,创新之作甚少。对于色釉的研制,很多工匠和艺人的手法都是保密的,配方也从不外传,他们之间也很少能够进行任何相关经验交流,甚至传儿不传女。嘉庆后期,制作工艺趋于低下,渐显粗率之风。道光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衰落状况有增无减,特别是道光2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国势急剧颓废,财政民力耗竭。御窑厂经费短缺,生产规模大幅减少,瓷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显著下降。咸丰时期,国家处在内忧外患的战争状况,尤其是咸丰五年,景德镇被农民起义军占领后,御窑厂生产被迫停止。民间专门从事这种色釉研制工作的艺人纷纷转而改行,致使许多名贵色釉研制和生产工艺技术逐步丢失,这也正是导致清末景德镇的色釉研制工艺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

同治时期,国家政权完全掌控在慈禧太后手中。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纷争不断,经济衰败不堪,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更加萎靡不振,曾一度跌入低谷,技艺低劣,制作粗糙。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同治三年重整御窑厂旧址,瓷业略有转机,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生产。尤值一提的是同治七年皇帝大婚时,御窑厂专门制作了一批精美瓷器,以黄釉彩绘瓷居多,即在黄釉上彩绘、写字,如黄釉描金“万寿无疆”字碗,黄釉描金“喜”字百蝶纹碗,黄釉红蝠纹碗等,颇具特色。

光绪时期,尽管国家仍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但是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这使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有了喘息和恢复发展的机会。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整个光绪朝御窑厂的生产从未间断,耗费白银高达数10万两。瓷器烧造总量仅次于乾隆期,这于光绪朝喜事较多有关。先是光绪帝大婚,再是慈禧太后两次大寿,大规模的烧造活动就有数次。以慈禧太后两次大寿为例,御窑厂瓷器烧造数量分别高达十六万余件和二十万余件,耗费白银分别近13万两和10万两。从传世品来看,其颜色釉瓷品种主要有珊瑚红陶瓷釉、芸豆红陶瓷釉、霁蓝、天蓝、粉青、冬青、玫瑰紫、孔雀绿、厂官釉、紫金釉、乌金釉、窑变釉、炉钧釉、仿哥釉、仿官釉等。纵观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御窑厂生产的颜色釉瓷,光绪朝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均居首位。

宣统朝仅有短短的三年,景德镇御窑厂仍有生产,所以数量不多,品种亦多袭旧制,但质量颇精。从传世品来看,其颜色釉瓷品种主要有珊瑚红、黄釉、绿釉、蓝釉、厂官釉、窑变釉、仿哥釉、仿官釉等。

5、民国时期的革命性年代

民国时期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不论是瓷胎、颜色釉、材质还是烧窑工艺技术均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技术高峰。色釉装饰更是品种丰富,民国初年景德镇仿古瓷风格迅速盛行,传统的色釉又重新获得发展,并逐渐出现了几位专门从事景德镇色釉装饰方面的名家,其中广东人吴绍生1909年赴景德镇创建了合光瓷庄,在对于白釉,花釉的装饰工作方面卓有成就,向焯在《景德镇陶业纪事》中评价其为民国初年著名的陶瓷制品大师[5]。随着我国职业学校的建立和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引进,许多擅长宋钧花釉的老师和画者也纷纷回归,重新开始从事陶瓷创作,如擅长宋钧花釉的聂物华,擅长钧红釉的李其才,擅长红釉的余略艮,专门研究各种低温釉的余一龙,专门研究釉里红、美人醉的杜金标,专门研究乌金釉和茶叶末釉的左冬苟,专门研究孔雀蓝釉和各类青釉的陈鸿高, 他们这些民间的颜色釉工艺人把当时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制作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6、现代景德镇颜色釉瓷的发展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小柴窑中烧制成功了达到了清官窑水平的霁红、霁蓝、宋钧花釉、美人醉等不少断代的颜色釉品种。

1969年轻工部玻塘所的陶瓷室并入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升格为轻工部直属的轻工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简称部所。为不断补充科技人才,每年都有大学生分配到部所,并添置了许多先进的科学实验仪器设备,部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成立的颜色釉组将景德镇当地有名的从事颜色釉研究的师傅都集中起来。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动手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也很多,可以口传心授。为了让颜色釉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每一年部所抽调五到八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进颜色釉组,拜师学艺,几年下来,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能动手,有文化的颜色釉科技人才。

1950年4月1日,景德镇正式成立“景德镇建国瓷业公司”,1952年8月1日,建国瓷业公司更名为“景德镇市建国瓷厂”。该厂是新中国正式成立以后的景德镇第一家专业国有生产瓷厂,也是景德镇生产各种不同颜色釉陶瓷唯一的一家专业生产瓷厂。颜色釉师傅都集中到了建国瓷厂,进入颜色釉科研所和新产品开发部,从政策上保证了颜色釉的传承和发展。他们已恢复和创新颜色釉品种近60种。建国瓷厂的颜色釉瓷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的总统,国王和总理,使颜色釉瓷这一艺术瑰宝得以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色釉窑厂釉瓷
陶瓷玩具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高原旭日升》高温色釉彩瓶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陈厚卿作品精选
余昌冰作品精选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邱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