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演唱教学中创作思维培养方式研究

2021-12-01刘楠楠

乐府新声 2021年2期
关键词:编曲二度音乐风格

刘楠楠

[内容提要] 流行演唱教学对创作思维的培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文中所提的创作思维并非音乐作曲的创作思维,而是基于二度创作的一种延伸,归属于二度创作的创作思维。本文从对作品解构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创作思维在作品中的呈现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更好地彰显舞台魅力,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随着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高校流行演唱教学开始从单一的演唱训练向综合能力培养延伸,更多教师对人才培养进行全方面的探索与挖掘。一方面培养教育人才,另一方面培养舞台表演人才。流行演唱的舞台表达需要彰显个性魅力,魅力一方面来自演唱者的形象,更重要的来自表演者对作品的个性解读和演绎,即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创作需要具备创作思维,而笔者在教学与舞台实践过程中发现,创作思维是学生所欠缺的,也是教师所忽视的。大部分关于流行演唱的二度创作研究都在谈如何呈现作品,而忽视了没有创作思维亦没有好的二度创作,学生的表演就只能依靠个人的状态或成长阅历的积累沉淀,当然这两者也十分关键,但如果在流行演唱教学中注重对演唱中创作思维的培养,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彰显出自身的舞台魅力,更早地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一、创作思维在流行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

流行演唱与创作应为创作在前,创作出作品之后再演唱演绎。但就演唱而言,对作品的解读也可以视为一种创作,即二度创作。这种创作“即歌者为表达一首歌曲时,在分析了它的歌词、曲调、作品的创作时代、作家的风格、特点以及充分理解歌曲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使自己为之所动,然后再依据音乐的表现规律,对作品中的人物、意境进行的再创造。”[1]金卫国.试论歌曲的二度创作[J].人民音乐,1996(04):36.

创作是一种直接生产作品的活动,演唱中的创作基于原作,所以是二度创作之范畴,如果说一度创作形成作品的框架,那么二度创作则是在框架内部再次进行改造。一种表达作品的活动就需要有设计,而这种设计以及组织方式的逻辑是思维层面的,就是创作思维。传统声乐的二度创作都是对作品细节的处理,并没有涉及到对作品的改编,而重建和改编作品却在流行演唱中十分常见。流行演唱的二度创作拓展了传统声乐中二度创作的边界,而这种综合了传统二度创作对作品解读与改编和重新合理构建作品的创作思维就是流行演唱中的创作思维。

流行音乐与时代同步,尤其进入21 世纪之后,互联网、智能时代使信息共享,加速了社会变革,也加速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就中国乐坛发展而言,发行单曲、专辑不再是明星们的专利;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风格被大众接受,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对于老作品的重新演绎似乎形成了一种潮流,在音乐类电视节目中得以传播与覆盖。尤其近几年来,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热播节目中的歌曲都以改编形式重新呈现,并且再次成为热播金曲,拓展了流行演唱歌手的综合能力,改编作品的能力似乎也成为对演唱者能力的考核之一,而这种改编的能力正是笔者上文所提及的创作思维的呈现。

介于流行演唱发展的需求,流行音乐人才的培养也应与其齐头并进,以适应流行演唱的时代需求,为中国流行乐坛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对于作品的改编并不是随机的,是在流行音乐诸多风格内进行的合理改编,并非艺术娱乐化进程中为吸引大众眼球的噱头,这符合流行演唱的合理发展。流行演唱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对这种创作思维的培养,以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出个性魅力。

二、教学中对作品解构能力的培养

流行演唱的创作思维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在作品中运用创作思维改编作品,进行重新演绎,这需要对作品有足够的解析度,也需要有足够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储备,才能让演唱中的二度创作合情合理。

(一)对作品纵向剖析能力的培养

流行演唱的创作思维建立在原作的基础上,因此对于原作的纵向解析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作品的合理性、艺术性和互动性都与演唱者对作品理解的深浅程度有关。在流行演唱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纵向分析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纵向分析作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旋律的剖析,另一方面则是对歌词的分析。流行歌曲作品的创作也是基于旋律与歌词合一的创作原则。音乐是抽象的,一段旋律只能带来情感的基调,而文字则是音乐具象在某一种情感上。一个好的演唱者对这两者的剖析都应该是深刻的。

音乐上的分析包含编曲与旋律,对于歌曲的旋律理解教师要很好的引导,但对作品的编曲进行分析并不常见,事实上演唱练习的过程是伴随编曲展开的,编曲决定了旋律的表达方向,编曲与演唱同样重要,改编作品也多需要编曲思维。教师可以在学生演唱作品之前,引导学生对于编曲进行情感色彩的分析,从框架到细节,从乐器的表达到和声功能的运用。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对作品编曲重视起来,如对袁娅维重新演绎的老歌《问情》进行编曲的剖析引导,可以对引子与前奏的设定有什么意义进行提问,也可以讨论A 段的伴奏衬托与副歌部分的伴唱带来的衬托递进是如何展开的,然后延伸至演唱者对原唱蔡幸娟版本的《问情》进行了哪些延伸,是否打破了原唱的韵律等问题。但这种讨论的意义并不在于为作品下所谓的定论,而是为了引起学生们对编曲的思考,在处理其他作品时养成分析编曲和如何更好地融入编曲的良好习惯。

文字部分也需要演唱者有纵向的理解。歌词将缥缈的音乐带入具象的世界,使其情感能够准确连接观众。不同形式的歌词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叙事与诗意的歌词在演唱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演绎方向。叙事主要应该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以说带唱,但不同人讲同一个故事也有很大的差异,一方面在于对故事的理解深度,一方面在于讲故事的形式。教学中对歌词的剖析也应该展开讨论,如果是叙事歌词要将歌词延伸开,让演唱者为各种主要人物简单的立人物小传,安排故事情节,营造戏剧冲突,但这一切都要以歌词为参照,不能跳出太多,要保持合理性,如作品《好久不见》,这首歌曲比较难,其原因在于旋律线条的张力小,速度缓慢,音域也不高,很难表达出内在情绪的起伏。歌曲叙事勾勒出一个中年男子的迷茫与中年危机,可以围绕着歌曲中的“我”以及歌词中从未出现的“你”,来合理构建两人之前的感情故事,这样可以深入了解这种平淡又不甘平淡,寂寞又不甘于寂寞的矛盾心理,从而将作品内在的激荡表达出来。在对歌词的剖析中,还应该精确到字与词,每个字与词都具有它自身的能量,而对这种能量的理解是参透作品的关键所在,如对《怀珠》歌词进行分析,第一句“医情伤寻良方”每个字都有独特的情感色彩与内在能量,将其拆分为:“医”、“情伤”、“寻”、“良方”。“医”则是寻求救助的状态,“情伤”则是求医的因,两者互为因果,两个字可以使人遐想出整个故事。“寻”则是寻找,是求医的过程,是痛苦的,“良方”是对策,也是希望,是与求医相同色彩的词汇。第二句“试过将黑夜碾碎,再加半两月光”,其中“黑夜”、“碾碎”、“月光”,既勾勒出孤独的情况,又将煎熬状态表达得十分清晰。教师在引导学生纵向分析这类歌词时,一定要让他们获得纵向解读歌词的思维,要展开想象力。想象力是创作的源泉,有了对作品纵向分析的能力,有了灵活的想象力,演唱中用创作思维来演绎作品就会变得更加合理。

(二)对音乐风格储备的培养

流行音乐风格众多,很多翻唱和改编作品都从风格角度入手,如庾澄庆的《新不了情》将原作的大线条抒情情歌风格改为拉丁风格,小野丽莎对中国民歌《茉莉花》以及披头士乐队的《Yesterday》也进行过波萨诺瓦风格的改编,甚至很多情歌在不改变编曲的前提下都可以融入R&B 以及Soul、Jazz等风格来进行演唱。在演唱者展开创作思维时,如果没有音乐风格的储备,那么就无法对作品进行音乐风格上的重新建构,也就失去了音乐上创新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音乐风格。

任何一种音乐风格都不是依靠某几首作品而存在的,音乐风格的形成依靠历史的发展和一代代大师们的贡献。对于在流行演唱教学中培养音乐风格的储备,首先要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开放式的接纳态度。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都有着自身的喜好,会将音乐风格以自己主观情绪来分类,选择的作品也大都是自己喜欢的。当然歌手的演唱风格需要有一定的标签,但也不能偏科,全面发展才是培养流行音乐素养的关键。

对于推动学生进行音乐风格储备的具体方式,教师可以留音乐作业,让学生们去听,然后集中讨论,分析理解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的主要特点和差异。每个学期制定计划,对爵士、布鲁斯、乡村、摇滚、R&B 等音乐风格逐一学习分析,学生们会主观选择喜欢的音乐风格学习,要引导学生对兴趣不大的音乐风格进行研究学习,多与学生探讨,从听觉感受、演唱感受、弹奏感受等入手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学习,更多地认识和了解多种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储备的多少决定了能够将作品诠释成什么程度,在形成创作思维的路径上,深度剖析作品以及解读作品是创新的内涵,音乐风格的灵活运用是创新的外延,所以一首作品的创新要以内核为中心来展开,并且融入新的元素与其相统一,有理有据的创新创作。

(三)框架思维与框架的突破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以上两种能力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形成创作思维,但也容易使学生在改编作品上形成新的框架思维,这种框架一旦形成,又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对框架思维的突破。

流行演唱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灵活演唱能力的演唱者,无论流行演唱还是器乐的表达,都不需要死板而教条的呈现。但在流行演唱教学中,演唱能力的培养以及音乐知识的获取方式却是运用教学法和相对固化的方式来获得的。任何艺术创作都无法教授所谓的灵动性,剧作家、小说家、电影导演等似乎一切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大师们都不能把自己娴熟的创作或表现能力可复制地传授给学生,因为灵活的运用艺术进行创作和表达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与表演者的情感经历、思想沉淀、知识储备、思维模式有着直接影响,如果将艺术品或表演视为一个结果的呈现,而这种结果的原因以上述集合的方式存在于大众的视野,所以艺术创作是不可复制的,而且艺术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也没有必要去复制。我们要在高校流行演唱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作意识的灵活性,需要让学生们思考框架思维与框架的突破。

在教学中,纵向分析作品以及横向了解学习诸多音乐风格都是学习的方式,即便通过启发和引导,也是有迹可循的。一旦这种获取的方式形成,在表达时,学生也会惯性地寻找一种表达的框架,而不是自如的。在流行演唱初学者的模仿阶段,对作品的处理是模仿原唱或某一位演唱者。就教学目的而言,模仿是为了让演唱者迅速与作品建立一种稳定的联系,能够在作品中熟悉气息、位置等技巧。如同书法之中的临帖,在书写时模仿名家的碑帖,如何运用中锋、藏锋、运笔等,临帖与演唱的模仿一样,是框架式的。但临帖与模仿都不是书法的终极目的,临帖是为了离帖,模仿也为了通过模仿而找到自己与演唱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跳出框架。但很多演唱者都陷入其中,始终没有离开模仿的影子,这就是被框架所束缚。

培养创作思维,如何分析作品、积累音乐风格都是有迹可循的,甚至在创作改编作品时,也可以设定一套“公式”,A 段如何处理,B 段如何改编,再现处如何能够突出自身的特点等。演唱者一旦形成这种固定的模式,虽然成就了自身的演出风格,但失去了对作品更深层次表达的可能。教师应该在鼓励和挖掘学生演唱特点的同时,使其跳出自身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品,对作品展开精深的二度创作。

三、教学中引导创作思维在作品中的呈现

流行演唱教学培养学生创作思维的目的是要让他们能够娴熟地运用,合理地呈现创作思维,而不是对作品的演绎力不从心,无从表达。

(一)一切从听觉角度出发

在演唱中具体实现之前构想与设计的创作思维应该从听觉角度出发。音乐是听觉艺术,但对演唱者而言,演唱又是主观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登台演唱时都没有从听者的角度考虑,完全是主观的演唱思维。对于演唱者而言,作品可能是一座高山,需要演唱者征服,但对于听者而言,他们需要看到演唱者如何征服高山,征服高山中所经历的一切过程都要上升到能被欣赏的高度,所以征服者需要考虑听者,也就是说一切需要从听觉角度出发。

在实现对作品的再创作时,演唱者一般都会从自身的角度来思考,具体要用什么样的技巧来呈现,彰显专业的演唱魅力。但从听者角度上考虑却未必如此,如果是演绎一首安静的歌曲,那就需要平稳和安静,给听者营造一种舒适的欣赏体验,而不是在其中凸显自身的能力。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但学生通常在学习时从听觉视角出发,在演唱时是从演唱视角出发,忽视了自己的演唱是要给观众听的问题。因此教学中,应该不断灌输给学生“听者优先”的思想,使学生作为自己的“观察者”来反向审视自我,呈现在舞台演出时,通过完整投入的演唱来提高舞台综合表现力。

(二)准确的自我觉知

自我觉知在作品中呈现创作意识也同样重要。自我觉知指的是自我了解,即了解自身的音域、音色、换声点以及每一首演唱作品适合自我的演唱调式、真假声转换能够实现的音区、高音区可以稳定控制的极限等。演唱者应该对这些基础问题都有自我认知,但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的认知。这种不认知的状态,会导致很多问题的滋生,如紧张、胆怯、过于激烈损伤声带、不能准确展示自身的最大优势等。具有准确自我觉知的演唱者,能够在进行创作思维的呈现中,准确地将自己的设计表达出来。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准自身的声音特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音域、换声点等,当然通过训练,学生的音域和换声点都是可以变化的,所以还要定期帮助学生“复查”,让学生时刻观察自己声音的变化,学生会存在自己的演唱盲区,可以利用录音设备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声音和演唱上的优缺点,一方面在学习训练时尝试突破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在演出时扬长避短,在舞台演唱时放大自己的优点,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在用创作思维来解读作品时,尤其要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发挥演绎作品的意义。

(三)让身体律动在作品中

演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身体同样是演唱者表演的一部分。在创作思维表达的同时,要学会让身体也在律动之中。很多演唱者的成功之处就是能让身体也融入到律动之中,从而带动听者的身体律动。这里所说的身体律动并不一定是大幅度的舞蹈动作,可能是很小的肢体语言,只要是与作品同在一个律动之中就会带来很好的诠释,如有的歌手在作品演绎时十分融洽地让身体在律动之中,虽然动作与表情都经过了严格的设计,但这种设计是在律动之中,如果身体不在律动中,那么设计出的动作就会显得生硬而刻板,尤其是舞蹈动作,会让演唱者陷入演唱的尴尬。不仅是节奏突出的歌曲需要有律动,慢节奏歌曲也有它自身的内在律动。有的歌手擅长慢情歌的表达,而在演唱中,可以看到他的举手投足也都是在律动之内,看似毫无章法,但却在韵律之中,让肢体也辅助歌声传递情感。

事实上,即便不是现场演唱,在演唱中也要让身体在律动之中,呈现出一种人歌合一的状态。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演绎作品时都是被动的,即便是技巧表达得很好,身体如果不在律动之中,相当于无形中身体给演唱带来了重量,使演唱不能自如展开。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用身体来演唱,使身体与音乐的律动一起表达,以创作思维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把自我个性创新的演唱实践到音乐表达中,前提是要放松地表达。大多制约身体律动的因素是紧张,紧张不但导致身体僵硬,声音也会不稳定,所以要引导学生做到放松,把身体融入到音乐律动中,教师要把严肃的课堂氛围营造得轻松愉快,让学生克服课堂的紧张感,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自我、打开情绪,逐渐地引入到随着音乐律动的肢体律动。

结语

流行演唱教学对创作思维的培养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让学生的学习不禁锢在演唱之中,使其拓展到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打开演唱的外延才能让演唱更加自由,让二度创作的创作思维更有想象力,从而使其显现出艺术魅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形成创作思维中应该履行两个义务——开启与陪练,开启学生对于作品有独立的思考和解读,对音乐风格接纳和形成见解;陪练,则是陪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让这种学习方式变成习惯,保持正确良好的状态,从而提高流行演唱教学的综合质量。

猜你喜欢

编曲二度音乐风格
桃花红杏花白
音乐“编曲”著作权之考辨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编曲的司法保护误区:现象、来源与因应
图说·“梅”开二度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外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之剖析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课后二度设计的两个“关注点”
好莱坞编曲大师Norman Ludwin到访南京畅谈好莱坞电影的“声画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