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教学

2021-12-01

乐府新声 2021年2期
关键词:声乐红色教学方法

戴 勇

[内容提要] 红色经典主题作品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位,对在艺术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教学现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法与措施。

红色经典主题音乐作品是我国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鲜明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它不仅代表着我国一定历史时期内民族音乐的艺术审美与创作高度,同时也具有影响人民大众思想意识与精神追求的重要作用,是我国民族声乐殿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高校民族声乐课程的范畴内研讨红色经典主题内容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声乐课程中红色经典内容教学现状

在我国高校的声乐课程中,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教学经验相对匮乏,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技巧忽视文化素养

红色经典主题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特异性与民族性突出,因此对文化理解的要求更高。

1.西方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技巧

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依然沿用来自西方音乐的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西方教学方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民族声乐艺术尤其是红色经典主题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其教学从内容与方法都受到了局限,部分缺失民族独创性。在对于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教学中,师生们更重视对技法的掌握,忽略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因此虽然掌握了音乐理论与演唱技巧,但整个过程显得单一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2.教学素材的匮乏

红色经典主题音乐作品被视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这充分阐释了红色经典素材匮乏的局面。在人民大众眼中,“红色经典”只是几部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品,是几首在重大庆典和节日中演唱的革命歌曲,但红色主题作品其实具有深广的内涵与外延。1942 年5 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我国文学艺术在民族化和群众化上的重大突破。这可以作为红色经典主题音乐作品内涵形成的一个标志——“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对“新生活”向往与热爱、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而其外延则是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整个民族抗争史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抗争、革命、奋斗的精神风貌和信念追求。

因其外延的宽泛,可以向上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向下延续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那些歌颂新中国建设发展历程的具有奋斗与抗争精神的作品都具有“红色经典”的特征。但是纵观整个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被选择的文本范围不够广泛,着重分析的代表作品寥寥,因此造成了从纵向历史考察到横向文本比照分析的缺失,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3.文化素养教育的缺失

目前高校声乐课程中的红色经典文化相关内容较为缺失,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经典的红色声乐作品理解效果差。教师和学生只重视演唱技巧,对音乐本体的深刻意义不探究或少探究,对音乐作品的红色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依然采用单一的“一对一”、“一对多”授课的模式。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学生接受多少是多少,这种状态下,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处理红色经典主题作品时,教师要在课前讲清楚音乐作品的红色意义,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避免偏理论、偏抽象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三)对经典文本思想传承的意识薄弱

红色经典主题音乐文本是那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对“新生活”向往与热爱、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从其内涵上不难看出,这部分作品从创作初衷上即具有思想传承、精神引导的性质。但是现有的教学却忽视了这方面的意义,只注重了技巧的教导,没有做到以多角度、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

二、教学文本与教学方法的分析

在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教学中,文化理解或者说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演唱技巧同样重要。演唱技巧是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内容和技巧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过于偏重技巧的展示而忽略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往往会造成表演流于形式、缺乏内蕴的现象,因而对于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应该从艺术感知力、历史知识、文化素养、思想教育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音乐素养教育模式。

(一)文本分析

高校民族声乐课程中所用到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如《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这些歌曲文化主题明确,思想情感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推出的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是以红色经典文化为背景的教学成果展现,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受到一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洗礼,既是鲁艺精神发展传承的时代答卷,也是一部弘扬红色精神的动人史诗。

1.红色经典音乐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之下,“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附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被打破。延安鲁艺文艺创作中,对女性题材尤为重视。很多红色经典主题作品中都出现了女英雄的形象,为红色经典音乐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抹亮色,如民族歌剧《红岩》中塑造了英勇不屈的江姐形象。

歌剧第一场用了一段号子开场,节奏鲜明,表现出极强的力量感。江姐的出场先以一段柔美的山歌式长调切入,然后以一段快板引出江姐的自述。这一段开场音乐展现了力量——柔美——力量的音乐变化,将江姐柔美的“母亲”特质和刚强的“共产党员”气节有机地表现出来。最后通过像《红梅赞》这样融合了现代交响音乐与京剧元素的赞歌形式来渲染江姐的不屈形象。《红色娘子军》中塑造了解放战争时期勇于冲破封建枷锁、勇斗恶霸地主的女性革命者的群体形象。《沙家浜》中塑造了与敌人周旋、斗智斗勇的中共地下党员阿庆嫂和抗日群众沙奶奶的形象。这些女性人物有血有肉、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与时代特征。

2.革命性

以歌剧《星星之火》为例,这部歌剧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描写了抗联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抗战的感人故事。在反映抗战题材的作品中,着重歌颂“抗联”先烈的作品并不多,因此《星星之火》这部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歌剧中人物形象鲜明,音乐、歌曲创作感人至深,显示出很强的艺术性与感染力。

3.民族性

很多红色经典主题作品中吸纳了民歌旋律特征,使其受众面更广,更具有民族特征。《星星之火》是以中国东北地区民间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东北民歌、二人转、评戏等民间音乐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和感染力,成为整部歌剧音乐创作的风格主线。同时又融合了华北、西北等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例如河北梆子的音乐节奏、天津大鼓的音调、山西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等,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方法分析

1.“西为中用”的教学方法

当前,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教学在高校中显然是滞后的,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则更为突出。因为教学理念偏西化,造成了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中对多元化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不够,不能满足民族性较强的音乐文本教学。

2.演唱和表演技巧教法

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民族声乐唱法及歌剧艺术的产生比较晚,其中系统的演唱技巧训练也是相对滞后的。近年来,众多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演唱及表演技术,但因民族民间音乐表现形式丰富而多样,教学方法始终无法形成较为统一的模式。红色经典主题作品因其丰富的内涵、深广的外延而具有从内容到表演双方面的宽泛性和复杂性,所以在演唱和表演技巧上的要求更高。而目前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很薄弱,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提升。

三、红色经典主题作品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

首先,多媒体教学对声乐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事半功倍,更上一层楼;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曲目,感受来自音乐深层的审美表达。广泛收集音像素材与相关内容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经典主题音乐,更好地解读音乐、演绎作品。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辅助学生做好新老知识的衔接学习,营造出新的课堂效果。

第三,教师可以在播放多媒体资料后,让学生亲身体验二次创作。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阐释和表演作品,在二次创作中主动带入自己的思考。这种方式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文化理解上的偏差,能够适度的、适时的加以引导。

(二)关注同一文本不同时期二次创作的分析

红色经典主题作品时间跨度大,经历过多人的二次创作与演绎,不同时期对同一文本的文化理解会出现差异。

因为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历史性和文化特殊性,对作品的研究只停留在对最初素材的收集和研究上显然是不够的。不同时期的二次创作能够体现出时代的变迁,每一时期的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关注不同时期的二次创作能够更好帮助学生选择演奏技法、表演方式加以训练。

(三)引导音乐表演训练

红色经典主题作品大多不是单一的表现形式,往往融合了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美术造型等多种因素来表达,并且在各类表现形式中还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从各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表演。

民族声乐在表演中重视“情”的体现。红色经典主题作品因为表达手段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等原因,对“情”的表达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表演时,演唱者不仅要了解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文化内涵,也要了解各民族音乐“情”的特征,比如陕北民歌的“悲”、二人转的“欢快”、广西民歌的“甜美”等等,还要了解各种民间音乐表演中的舞蹈特色、形体要求等。

如在歌剧《江姐》的表演教学中,要向学生系统介绍歌剧创作历史背景,厘清整部作品中用到的民间音乐元素特点,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因为《江姐》这部歌剧运用了大量的方言演唱,还要让学生了解四川、重庆的方言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声乐演唱知识或技巧的层面上,而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的引导和教学。

(四)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受民族声乐教学现有环境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将重点放在技法训练、演唱能力的培养上,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认知、审美能力、情感感受以及表达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要求。

红色经典主题作品之所以传唱至今经久不衰,与它自身情感表达感受度高分不开。虽然经历了不断的创新创作,但爱国主义的文化思想内核始终催人奋进、历久弥新。当下音乐手段的多元化又为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二次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因此教学方法需要不断的调整与变化,加强学生对于审美的感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受度,为音乐表现提供情感支撑。

结语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红色经典主题作品通过经典的红色文化教学向学生传达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观等,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塑造完整人格发挥着积极作用。新时代的教师应不断运用多元化的手段,积极传承民族声乐作品中的红色文化,进一步完善高校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声乐红色教学方法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红色是什么
谈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方法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红色在哪里?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追忆红色浪漫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