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与路径研究*

2021-12-01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山东省融合农业

孙 龙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新技术革命是三产融合的基础与前提,实现三产融合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即做到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向,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六次产业”明确了齐鲁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新六产”。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生产生活的绿色化、吸收城市资本要素的城乡融合化、生产经营模式业态的新型化,有助于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要保持基础产业地位不动摇,需通过科技助力产业升级,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产量与效益,与第二产业相融合,加强农产品再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改变单一销售方式,解决库存过剩问题[1]。山东是农业大省,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46.8万吨,连续7年超过千亿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190.6亿元,农产品出口额达1257.4亿元,连续稳居全国第一;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万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超过1800万户,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60.3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五[2]。伴随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山东省农业发展也存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政府与相关部门对农业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不够,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化肥化学元素超标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

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出发,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作用的内在机理、利益联结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探索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路径,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1 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认为产业、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极大必要性。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代表人物Kmgman“核心-外围”理论、Porter产业集群理论指出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必要性。McGee提出在农村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特征生产的商品,与城市经济相互作用,使城乡两大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新的空间形态。伴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融合逐渐成为农业农村研究的理论基础。产业融合理论有助于农业农村建设的产业定位。旅游业与文化、休闲与零售等概念相互融合带动城镇商业投资增长[3];普遍存在的农村产业集群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应鼓励农户搞好种养业等一产的同时,做好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及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农民收入[4]。产业融合有助于农业农村建设的目标选择。“绿色”被认定为一种需求,健康的自然环境、完善的福利体系和充足的社会生活空间是理想的社区发展状态,小城镇也应该具有权利公平性、设施完善性、出行便捷性、决策参与性。

国内学者围绕“绿色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对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建设作了新的研究尝试。一是理论研究层面,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通过产业联动促进农业产业链分工细化[5];绿色消费理论指导着农业产业链的城乡间延伸路径[6];城乡统筹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为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指导[7]。二是模式研究层面,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产地加工和乡村旅游、荷兰的产业链延伸、台湾地区的精致农业,日韩用工业化与城市化率带动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等乡村建设经验值得借鉴[8],据此,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形成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功能拓展型等五种主要模式[9]。三是利益机制设计层面,产业公地是多个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需发挥好产业公地的作用[10],新型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在特色种植、传统工艺、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利益联结点,在此基础上探索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新机制[11]。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产业融合理论

国外主要是通过引进替代与互补两种作用机制,从技术与产品两个层面解释产业融合的产生,认为产业融合经历了知识融合、技术融合、应用融合和产业融合四个阶段,技术融合对经济发展推动较大。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描述,认为产业融合是各产业各行业间互相融合渗透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2],为适应产业增长需求而出现的产业边界收缩、逐渐模糊与消失的现象[13]。产业融合模式按不同标准有多重分类方式,按产业融合的程度与效果可分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虚假融合;按产业融合的结果可分为吸收型融合与扩展型融合[14],另外产业融合模式还可分为高新技术渗透融合、产业间延伸融合、产业内部重组融合、全新产业取代传统产业融合四种模式[15]等。我国的乡村振兴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村庄自身资源出发,分析如何在产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实现融合,整合农村现有各种资源要素,实现产业升级、产业重组、产业渗透。

2.2 多功能农业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源于日本稻米文化,认为农业活动除了生产食品与纤维的基本功能外,还可塑造风景,提供诸如土地保护、对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持等环境利益,并有助于许多农业地区社会经济活力的保持。简单来说,多功能农业被定义为农业部门的商品和非商品的联合生产。日本研究认为农业具有国土保育、涵养水源、自然环境保育、景观形成、文化传承、乡村活力、复兴乡村社区、粮食安全等多种功能;韩国研究认为农业具有生产食物、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村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保护地面景观等多种功能;我国学者认为农业具有与土地使用和环境相关的功能、与食品相关的功能、与农村活力和社会相关的功能;还有学者认为农业具有人文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并按照以业务活动、经营性质、采用的技术、提供的产品等经济元素构建实物商品经营型、服务商品经营型、综合经营型多功能农业体系;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开发农业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2.3 社会选择理论

社会选择理念是研究社会选择问题的一系列理论框架,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对投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个人偏好和集体选择间的关系,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是各种社会决策是否尊重个人偏好,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状态进行公正的排序或以其他某种方式加以评价。社会选择理论主要有偏好论、福利论、决策论、投票论四种,认为社会选择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在尊重个人偏好的基础上从个人偏好到社会选择,将各个社会成员偏好视为个体决策并通过社会选择集结成整个社会的群体决策,并使得社会各项决策能够反映并满足个人偏好,而现代社会选择问题实质是投票问题的延伸与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不断自由发展,个人效用与社会效用的矛盾逐渐显现,在理性人假设下,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作出利己的决策,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些决策可能相互冲突,从而使得社会总效用被降低。因此,设计一套社会选择规则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效用与社会效用能够达到双赢至关重要。

2.4 产业公地理论

最初产业公地理论用以解析制造业的重要性,伴随着时代发展,产业公地逐渐演化成由各种专有技术、产业运作能力和专业化技能的网络交织构成的,包括制造环节、生产加工环节、流通与销售环节等企业、学术机构、行业协会、政府等共同参与的创新网络。而制造业的外迁,将导致产业公地解体,继而让依靠公地能力来保持竞争力的各类企业难以生存,企业及其供应商都将被迫外迁,寻找新的产业公地。产业公地即共享的一系列劳动力、组织、技术和制造能力的集合。产业公地植根于供应商、消费者、合作伙伴、技术工人和地方机构中,对那些需要共享能力的产业而言,产业公地是其竞争力的源泉。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与随之产生的技术革新,即必须形成产业公地。产业公地资源具有共有属性,各级政府使用好宏观性措施+强制性措施+社会公德力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立足人民群众公共利益,被法律赋予足够完善的强制执行力的资源分配方式是能够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的。

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梳理

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种养结合型,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与循环发展,拓展农业增值空间与绿色农业发展;二是链条延伸型,依托涉农企业,以生产、加工或营销为关键环节,向农业产业链条前后端延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功能拓展型,依托当地绿色生态资源,强化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培育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价值空间;四是技术渗透型,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引入新兴产业、高端服务行业促进产业升级与新业态形成,实现农产品相关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经济特区与后进区域间的相互流动,助力农产品、信息与交易,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与共享,拓展优质农特产品销售范围与销售渠道,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准,激活农村经济;五是多元复合型,涉农产业链核心企业发挥资源、技术、资金等优势,推动涉农企业集群发展,做强做活以农业为基础的,兼容加工制造业、与现代农村服务业等,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六次产业联动发展,打造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生态旅游、养生休闲一体化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16]。

结合前人理论研究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现状,为进一步发挥山东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作用,探索适合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路径。本文将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作用的内在机理、利益联结等方面展开研究。

4 山东省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发挥农户的积极性,是农业资源参与产业融合的最根本要求。山东省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买断式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交易双方利益联结的初级方式,即产业链条上游企业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一次性收购,双方不签订合同,按照市场价格自由买卖的市场活动。因此双方交易关系具有不稳定性,也互不负责。这种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但农户处于被动的原材料供应方,对农产品价格几乎没有发言权,因此不利于激发农户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参与积极性。这种松散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基本模式适用于产业融合初期,龙头企业通过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与农户建立协作性买卖关系并负责农产品质量全程管控,以此次形成相对稳定的买断式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合同式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的联结机制,也是交易双方利益联结的主要形式,即由产业链条上游企业或中介组织与农产品基地或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按合同进行采购并提供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农户按合同种养农产品,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组织形式。这种联结机制以契约为基础,农户拥有固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链条上的合作企业,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与农户利益保护问题,合作企业拥有相对可靠的原材料收购基地。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农户的市场风险,调动了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户作为原材料供给者的单一地位,缺乏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必要条件;由于缺乏有效监督,违约行为普遍,农户利益很难得到保证,导致农户交易费用依然很高。三是合作式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一种可实现产品生产经营与资本有机结合并共同作用的联结机制。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形式多样,如会员制合作或产供销合作社等组织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链运营管理等,通过合作组织在传统流通加工、新科技与信息流动等环节发展六次产业,农户可从合作组织双方交易环节与合作组织其他经济环节获得多种收益。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兼具部分市场化经营与合作组织民主决策的特点,有助于降低企业直接与农户联结的交易成本,减少机会主义交易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形成农户与产业链条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多元利益共同体的建设奠定基础;农户通过合作组织这个载体提高交易谈判地位,降低交易风险,参与农副产品产销环节的利润分配,便于保护农户自身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着组织农户建立合作组织的资金筹措与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四是企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一种较为稳固与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实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物流一体化,形成相对紧密的产业链。农户在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成为产业链上游企业的一员,形成非常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企业化运作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开辟了高效产业融合的有效途径,是未来农户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向。五是股份式和股份合作式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要素入股,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上游企业的股份拥有者,参与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与监督等事宜,双方通过合同契约明确农户提供农产品的品质与数量、收购价格以及股权分红的具体办法,以此确保农户自身利益得到充分反映与体现,形成“资金共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元化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可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不仅收获农产品的销售利润,而且参与共同体的重大决策,分享新企业联合体的利润,促进农户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户间五种利益联结机制中,第一种属于纯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第二、第三种属于契约式利益联结机制,最后两种属于产权关系式利益联结机制,五种机制模式在利益联结程度上越来越紧密,越来越适应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5 山东省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条前后延伸、范围与功能拓展为特点,以各产业行业间的技术融合与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通过调动城乡优质资源实现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与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交叉融合,形成新业态与商业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与要素跨界流动,激发新市场需求,创造新市场机会,带动农村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调整,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链延伸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与保障。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需从农户出发,主要解决农村发展遇到的产品附加值低和城乡经济差距大等问题。农业产业链延伸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顺向融合,即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及餐饮等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设立农产品产地加工企业、产地线上线下直销店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这种方式有助于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二是逆向融合,即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逆向融合,这种方式有助于为供应链前端企业提供品质优良、数量充足、品种丰富的农产品原料保障,强化覆盖全供应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易形成公司型或平台型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更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农民易丧失主导权与利益分享权,同时农民参与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

二是多功能农业增加就业机会与人气。农业的多种功能与农业生产方式紧密相关,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有助于实现其经济功能,但对农业生态、文化功能会有所削弱,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会缓解被削弱的功能,但发展生态农业需进行长期投资来培育[17]。农业功能多样化与业态创新主要体现在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第一、三产业的融合,赋予农业的环保、科技、教育、文化、体验新内涵,创造农业新价值。如结合党建工作领导业务工作,融合红色文化与社区文化理念,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培育品牌化、品质化、当地化特色的集休闲与假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模式,通过融合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当地提供多样化就业机会,同时为高效开发与使用农业农村资源吸引更多的消费受众,积攒更多人气,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三是城乡统筹吸引资本、知识、人才。伴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呈现出区域集中化特征,表现为以农业产业化集群或产业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优质农特产品种养基地为支撑,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及农资流通企业、涉农服务企业等高度分工、密切协作、网络链接、有机融合的涉及城市与乡村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这种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型融合模式联结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空间的发展模式对城市资本的吸收,对知识、技术、人才的引进带动作用强劲,有助于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城乡资源统筹的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加附加值,提高山东省农业一产比较收益,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增加农民收入与社会保障;通过山东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增资、增收、增情、增丽、增绿,吸引人气;通过山东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城乡统筹作用,吸引城乡工商资本、知识、创意、技术、渠道、人才。

6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体路径

政府谋划、科技支撑、企业牵头、农民跟进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想。政府出面谋划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县级政府,组织科技人员和经济专家,在对当地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研究基础上形成基础方案,并邀请行业内的专家进行论证;科技人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规划与实施阶段起到关键作用,需从产供销各方面给予科技服务支撑;涉农企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参与者主体,特别是在农产品区域专业化的生产、销售与物流方面,企业既是引领者又是实践者,对强化区域专业化市场优势,提升区域专业化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的参与者与落实者,需通过建立专业技术协会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系统的技术咨询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主要从以下七方面展开。

6.1 制定乡村产业规划

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政府、产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用户等多层次、多结构主体,需进一步做好宏观统筹规划与协调引导,消除行业与部门界限,制定基于功能区划的县域村镇产业规划。

第一,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山东省县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做好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基层政府行政程序、法律规范,切实维护农村群众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的各项合法权益,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村基层民生领域立法体系;完善农村各项保险、福利救助等各项制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加大农村利益协调机制,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关注农村弱势群体保护以及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积极构建基层互助合作机制。

第二,设立产业融合工作小组。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设立各级政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专题工作推进小组,负责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沟通协调与监督指导,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机制,调动资源要素,发挥好政府宏观指导作用,结合实际制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的具体方案。

第三,规范工商资本土地利用行为,制定涉农新业态行业标准。按照支持产业化、限制非粮化、禁止非农化原则,规范土地利用合同,明确农民与工商资本在土地利用方面的权责利划分界限并做好动态监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失;培育引进一批标准化新业态示范企业,支持和引导按行业领域组建专业化协会,组织行业协会、农业产业联盟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新业态认定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新业态生产经营形态、技术规范与业务流程标准以及安全生产与环保标准,推进新业态实现标准化管理。

6.2 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结构

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性与生活性基础设施供给模式,促进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降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本,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吸引力。

第一,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便利交通。实施山东省乡村通达工程,提升农村道路建设与养护,优先做好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县的交通设施建设,优先实现山东省示范县、示范村等产业融合集聚区的便利交通,分层分阶段逐步铺设好山东省农村交通网络。硬化休闲农业与红色文化集聚区进村及入户道路,保证机动车畅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完善城乡公共交通建设,提升城乡交通互联互通水准。

第二,夯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基础,做好高质量农田建设。统筹实施山东省高质量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粮食主产区高质量农田建设、中低产农田改造、土地综合利用、物流网等项目建设,继续推进现代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大力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推进农牧一体化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及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第三,配套建设农村二三产业基础设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险、烘干等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产品集中产区改建、扩建、新建一批具有较强集散功能、综合销售功能与加工配送功能的现代产业园区;支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装备水平,推广互联网业务,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提供必要基础;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强化休闲农业集聚区周边环境整治;实施农村绿化亮化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标准公厕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配套建设游客服务设施项目和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商店。

6.3 健全用地制度,调整农地非农化政策

土地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农地流转、废弃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等措施,突破发展瓶颈。

第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建设用地给予政策倾斜。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紧张情况,设立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用地规模与年度计划指标单列,建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零售市场、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实行优先供地的审批政策。

第二,适当提高设施农用地规模。完善山东省农村农用地政策与管理办法,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理用地需要,可依法优先使用农村废弃用地、闲置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与四荒地,一二三产业融合相关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仓储与物流、宣传与销售、休闲与观光等重大项目纳入设施农用地范围,适度提高其用地标准。

第三,支持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在土地充分确权基础上,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抵押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农村土地产权评估、流转服务平台与服务中介组织,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与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及耕地质量监督检查机制,规范流转秩序与流转价格市场机制;将农村土地流转与调动农村劳动力要素相结合,发挥好参与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当地龙头企业资源优势,综合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住房安置、就业、养老、社会管理等问题。

6.4 加强财税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完善普惠、绿色的农村财税政策,为推进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加大财政对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扩大财政补贴覆盖范围,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与仓储物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农村电子商务智能终端、节能环保等设备购置以及乡村休闲农业设施改造等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完善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涉农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化组织开展良种选育、土壤改良、代耕代收、仓储烘干、科技推广、农机库棚等社会化服务;创新财政补贴方式,农业补贴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特困区倾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县示范项目倾斜。

第二,设立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鼓励地方政府以年度财政增量收入的一定比例为基础,以社会资本为驱动力,按照政府引导、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方式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实施市场化运作,保证社会资本优先级属性,以股权投资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领域,特别支持具有创新力与成长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重大示范项目建设,同时为农村电商物流、新零售服务体系建设与复合型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提供融资服务支持。

第三,对新业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针对从事农村电商与新零售、休闲与创意农业、智慧与生物农业、工厂化农业、农村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特别是到农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创新创业小微企业,制定并落实征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与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6.5 发展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解决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的产权障碍,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保障集体成员收益分配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全产业链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

第一,实现政经分离,重视集体化意识。实现政经分离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前提。需做到村委会主要成员不担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核心岗位,但可担任不参加重大议事决策的其他岗位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资产部分收益应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形成内部良性循环;集体化意识直接表现为成员对集体行动的认可与参与程度,集体化意识建设需强化农民与集体权责利平衡,建立成员意识与集体认同感,既能平等享受集体经济收益,又要在集体中积极履行义务。

第二,完善运营管理制度,提高联合体风险抵御能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各成员主体坚持地位平等、民主决策、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按照权责利对等原则,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治理机制,协商决定联合体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共同制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山东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各主体成员的利益诉求,通过打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挖掘农业增值价值;提升联合体中的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与运营能力,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龙头企业发起的农业互助保险,以提高联合体应对各种农业风险的能力。

第三,促进联合体各主体间协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作为实行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组织联盟,通过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各成员协同发展;通过互利平等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化家庭农场生产能力,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提升联合体各成员的独立经营能力与各自发展空间,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联合体各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6.6 改善金融服务与养老保险条件

农村金融服务重点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养老保险政策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为推进山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关键保障。

第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与农村信贷抵押担保政策。进一步开放山东省农村金融市场,做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服务供给,丰富不同贷款期限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开展产业链融资服务,简化政府审批手续,鼓励政府设计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贷款的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金政策,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补贴优惠期限,取消其他费用。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涉农企业上市,加大涉农企业发行企业债规模,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推广农村资产产权抵押贷款,拓展贷款抵押物范围,完善农村财产担保办法,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与再担保服务,建立担保风险补偿金;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加大违约成本和处罚力度。

第二,完善山东省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与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各级财政对保费的补贴力度,提高保险赔偿标准与服务水平,扩大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保险品种与保险范围,推进农产品价格保险,积极尝试投保入股、村集体代保、保险合作社等农业保险形式,推进农村合作社开展互助保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模式,按照长缴多得、多缴多得原则,强化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与调整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6.7 健全多元化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山东省新型多元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政府指导、市场参与、社会联动等方式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农村社区的一站式服务。

第一,创建一网站一平台一系统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政府颁布政策规范完善农村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农村、农业、农民的公共资源,实现农村社区的一站式服务;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向农民与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农民与社会组织在资金、信息、物资、商业等双向流动。

第二,设立服务平台专项资金,保证公共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财政补助与社会资源注入相结合的形式筹集专项资金,进行公共服务平台及相关软件的开发、推广与维护,定期在农村社区设立使用方法讲堂,按照普及性、实用性与易用性原则不断完善多元化服务平台建设。

第三,加快社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建立山东省农村居民、社会组织电子档案,不断完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的网络化管理进程,不断推进网络服务平台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实现社区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与服务组织的数字化,达到各类资源多方共享。

猜你喜欢

山东省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