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说文解字》部类研究情况概述
2021-12-01裘晓晨
裘晓晨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关键字:《说文解字》;部首;部类;研究综述
本文仅就近二十年来硕博论文中涉及《说文解字》部类研究的成果进行考察。该类文章涉及到部类研究的方方面面:
一、部首专题研究
(一)侧重词汇研究
1.涉及字义研究
从研究对象来看,该类成果涉及到《说文》的众多部首,以收字数量较多的言部、火部、水部等为研究热点。研究内容则是以字义为基础,打破许书部首分列顺序,建立新的部首字意义体系。这一部分研究通常是开展后续研究的基础。如王莹《〈说文解字〉车部字研究(2005)》的第二、三章系统考察了车部字的意义及在典籍中的行用情况,值得借鉴的是文章选取《诗经》《左传》《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这六本专书来考察秦汉时期车部字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车部字在《诗经》时代以本义为主,《左传》时期词义有了明显发展,两汉时期词义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此外,还有赵宋婷《〈说文解字〉人部字研究》(2009)、冯能斌《〈说文解字〉言部字研究》(2012)、聂小刘《〈说文解字〉木部五十字集释研究》(2012)、钟玉芳《〈说文解字〉言部字意义系统研究》(2013)、周敬旻《〈说文解字〉金部字释义研究》(2017)等。
2.涉及同源词/形声字字族研究
该类成果的研究对象为各部首中的形声字。从研究内容来看,或进行部首字的命名义考据,或构建部首字形声字字族。研究方法上,多运用认知学理论、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字形分析、同源字系联等本义推源方法,梳理并考察《说文》同源词面貌。如林源博士论文《〈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2004)运用隐喻学理论结合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字形分析、同源字系联等本义推源方法,全面梳理考释《貌文》心部字的意蕴。按意义体系对心部263字分类,分为心态、心情、心性、心智4类,每类又分正反两方面,以此进行本义的考证和文化义的阐发。相关论文有:周楚顺《〈说文·糸部〉形声字试探》(2003)、杜恒联《〈说文解字〉言部字语源义研究》(2005)、陈亚平《〈说文·手部〉形声字字族研究》(2006)、朱俊晓《〈说文·人部〉形声字字族研究》(2007)、贾莹《〈说文·水部〉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2008)、李欢《〈说文解字·女部〉形声字字族研究》(2010)等。
3.涉及比较研究
相关论文有:苏庆红《〈说文〉女部字研究》(2008)、曹玮《〈说文〉人部字和〈荀子〉中从人字研究》(2011)、宋文田《〈说文〉二徐本页部字研究》(2011)、刘娟《〈说文解字·艸部〉与〈尔雅·释草〉对比研究》(2013)、冯婉《〈说文解字〉竹部字及大小徐本比较研究》(2014)、《〈说文解字〉土部字及大小徐本比较研究》王菲(2014)、邓珍《〈说文解字·虫部〉与〈尔雅·释虫〉对比研究》(2015)、胡冠英《〈说文解字·木部〉与〈尔雅·释木〉释义方式对比研究》(2016)等。该类成果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所涉及的研究语料以《尔雅》和大小徐本《说文》为主,以其他专书语料或《说文》注本为辅,通过比较不同文献中同一部首字存在的情况,分析各书中释词方法的差异,从而揭示这类词汇的发展与演变情况。
4.涉及行废情况研究
如葛会《〈说文解字·言部〉研究》(2013)的第三章、孙诗懿《〈说文解字〉疒部字研究》(2013)的第四章、李惠《〈说文解字〉马部字研究》(2013)的第三章、刘莹《〈说文解字〉火部字研究》(2014)的第三章、曲琳琳《〈说文解字〉衣部字研究》(2014)的第四章、王菲《〈说文解字〉土部字及大小徐本比较研究》(2014)的第三章等。此类研究主要是从部类词历时演变的角度,总结词语古今词义的变化情况,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
(二)侧重字形研究
这些研究多是从《说文》中部类字的字形构造入手,将古文字字形的研究成果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分析字形演变,或把各字的甲金篆隶形体进行比较来考证其构形理据,揭示了《说文》部类字从上古到现代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或比较其中异体字形,分析其重文产生的原因及研究的重要意义。如罗志翔《〈说文〉“心部字”研究及溯源》(2002)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心部字”与《说文》“心部字”作详细对比,说明中国与“心”有关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自殷商始,到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个膨胀的阶段,而到了汉代则开始秩序化,并逐步稳固下来。相关论文还有:杨波《〈说文解字·犬部〉字研究》(2008);李丽琴《〈说文解字·髟部〉字研究》(2008)的第三章;李迪夫《〈说文解字·血部〉研究》(2012);廖春水《〈说文解字〉牛部字研究》(2012)的第三章;彭小红《〈说文解字〉水部字研究》(2012)的第二、四章;郑英南《〈说文解字·土部〉字研究》(2012)的第二章;冯能斌《〈说文解字〉言部字研究》(2012)第二章第三节;葛会《〈说文解字·言部〉研究》(2013)的第三章第四节;华瑞芳《〈说文解字〉目部字研究》(2013)的第三、五章(第三章重文);宋姗《〈说文解字〉火部字研究》(2014)的第一、二章;金梦鸽《〈说文解字〉虫部字研究》(2016)的第三章;王雪《〈说文解字〉鱼部字研究》(2018)的第一章;刘颖《〈说文解字〉艸部字研究》(2019)的第一章等。
(三)侧重形音义研究
该类论文多是以字义为基础,广泛涉及字音、字义、古代文化等方面。如刘瑞岗《〈说文解字·辵部〉字研究》(2012)构建出了辵部字的字义语义场,结合汉字的字形与文化现象,反复对比考证每一个字的字义,考察同一语义场下词概念和意义的差异,以及同一意义下义项又各不相同的复杂现象。考察部分重文字的字义字形的异同,找出了重文之间的联系。相关论文还有有谢淑婷《〈说文解字〉“酉”部字研究》(2015)、周旭光《〈说文解字〉从“人”字研究》(2016)、王小曼《〈说文解字〉“酉”部字研究》(2017)等。
(四)侧重文化研究
该类成果从某一部首的意义体系出发,映射出古代社会与文化面貌。如陈哲《祭祀文化与〈说文解字〉示部研究》(2006)、高海英《〈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阐释》(2007)、王燕《〈说文〉“女部”字与中国传统文化》(2007)、王晓芳《〈说文〉“日”部字文化学例释》(2010)、赵菊《〈说文解字〉水部字的文化研究》(2010)、刘明丽《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2011)、张一卉《汉字中的“洪水”记忆——以〈说文解字〉水部字为依托》(2018)等。
二、跨部首研究
(一)侧重词汇研究
1.涉及字义研究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2001)把表情词中相同、相近、相关的词语按义归类,其中涉及到一些同义词辨析。总结出《说文》表情词的词汇特点:词义细化,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在使用中,表情词通名出现,其基本词汇正在形成中。探讨了《说文》表情词的词义特点:大部分表情词在表义上有相反相对的概念;表情词词义有程度差别;表情词词义的复合性;表情词词义的同步引申现象;表情词造字上的依赖性和一词多字现象。朱芳毅《〈说文解字〉心理动词语义网络研究》(2008)着眼于整个心理动词系统,运用语义理论、语义语法学理论和元语言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其语义作深层次分析,建立心理动词义场及其义征标记集,试图建立心理动词的语义网络系统。卢凤鹏《〈说文〉词汇语义系统研究》(2009)在《说文》540部的语义框架内构建一个上古词汇语义的系统,以《说文·耳部》与《说文·犬部》为例,进行概念场和《说文》词汇语义系统的探讨。相关论文还有:周凤玲《〈说文解字〉与古代天文学》(2003)、王丽《〈说文解字〉农耕词研究》(2005)、郭猛《先秦两汉〈说文解字〉互训常用词义位的衍生性演变》(2006)、龙仕平《〈说文解字〉训释语常用词研究》(2007)、肖文辉《〈说文解字〉饮食词研究》(2007)、张祥友《〈说文解字〉军事词研究》(2007)、谢娟《〈说文解字〉与古代手工业》(2009)、周偈琼《〈说文解字〉道路行走义字研究》(2010)、邓永艳《〈说文解字〉中“情绪类心理动词”概念场词汇研究》(2012)、王芳《〈说文解字〉行路类部首中的主训词所构建的语义系统探析》(2013)、王鹏《〈说文解字〉农耕词汇研究》(2013)、危丽娟《〈说文解字〉颜色词疏解》(2018)、钱瑞《〈说文解字〉山岩义类字研究》(2019)等。该类研究成果突破部首的限制,着眼于《说文》整体的词汇语义系统,选取某一事类、某一义类或某一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寻求字形和字义的联系。研究广泛运用语义场、概念场理论,以及语义理论、语义语法学理论和元语言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依据不同的训释类别(如异词同训、互训、递训),采用不同的系联方式进行系联,对字义之间的共同属性和差异进行描写分析,并试图从中总结出该类词的词汇特点。其中涉及从词项语义属性、组合属性和使用属性三方面对同义词进行辨析。
2.涉及同源词/形声字字族研究
黄交军《〈说文解字〉鸟部字、隹部字研究》(2005)、秦文海《〈说文解字〉形声字声符表义研究——以东部到阳部为对象》(2007)、魏曌《〈说文解字〉幽韵形声字字族研究》(2014)、岳芳《〈说文解字〉丞部、侵部、谈部形声字所含字族考》(2014)、郑娇燕《〈说文解字〉同声符同源词研究》(2014)、张璧君《〈说文解字〉基本情绪词命名研究》(2016)、谭樊马克《基于〈说文解字〉声训材料的同源词考证》(2017)、于晓娜《〈说文解字〉粮食类词语命名理据研究》(2018)等。这些成果主要以形声字为研究对象,多是以韵部作为形声字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形声字中声符示源功能,或进行相关字族或同源词研究。部分成果探求部类字的命名义,以追溯其语源。
3.涉及同义词研究
李朝虹博士论文《〈说文解字〉互训词研究》(2007)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辨析各组互训词在共同义位上的差异,根据训释特点,把互训词分为“直训式互训词”“直训加义界式互训词”和“义界式互训词”三类。此外还有徐瑞《〈说文解字〉手部动作互训词词义语法研究》(2012)、谢静婕《基于义素分析法的〈说文解字〉同义词研究》(2013)、王美璎《〈说文解字·辵部〉“逢遇类”同义词的历时语义系统研究》(2018)等。
4.涉及比较研究
相关研究有:江燕《〈说文解字〉所收方言词与现代汉语方言词比较》(2005)、余璐《〈说文解字〉楚方言词研究》(2007)、马婧贤《从〈说文解字〉方域词看先秦语言关系》(2008)、黄建湘《〈说文解字〉与古代地貌、河道》(2009)等。该类成果的研究对象涉及范围较广,包括《说文解字》与《水经》《水经注》进行河流用词比较、《说文解字》与《汉语方言大词典》进行方言比较、《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收字比较,试图从比较中探究词语的发展演变情况。
(二)侧重字形研究
相关论文有:王俊英《〈说文解字〉省形字研究》(2003)、刘兵《〈说文解字〉“同意”体例研究》(2007)、王亚凤《〈说文解字〉以义会意字研究》(2008)、李聪聪《〈说文〉动物部目字研究》(2011)、夏英《〈说文解字〉收字与〈十三经〉用字对比和字频组词研究》(2013)、张翠伟《〈说文解字〉所收录的象形字形体演变研究》(2015)、刘晓敏《〈说文解字〉省形字研究》(2016)等。此类成果的研究对象涉及会意字、象形字、省形字、意义相关的诸部首。研究内容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根据字形分析字义或重点研究由甲骨文至小篆的演变所体现出的形义关系及构字功能的变化;二是针对研究对象中的重文,深入揭示其在字形上的变化,以求对相关部类字的构形有全面的了解。
(三)侧重形音义研究
任连明《〈说文解字〉人体义域字研究》(2010)梳理归纳了人体义域下的各类字,通过甲骨、金文及前人论证探求其中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的本义,对形声字则大多采用了声符系联法,因声求义,找出其隐含的共同义素。周蓓蓓《〈说文解字〉手部及相关部首字探究》(2015)以手部及相关部首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语义归类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手部字意义体系,并对其字形结构与意义变化进行研究,探讨手部及相关部首字的形义关系及变化。此外,还有王云霞《〈说文解字〉与古代医学》(2007)、胡婧《〈说文解字〉房屋建筑类词形义研究》(2011)等。
(四)侧重文化研究
秦蕾《〈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的文化阐释》(2003)、黄向军《〈说文解字〉与我国上古编织文化》(2005)、张楠《〈说文解字〉的玉部、车部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分析》(2006)、刘艳华《〈说文解字〉建筑词的文化阐释》(2006)、侯彦艳《〈说文解字〉蕴含的中国古代酒文化》(2008)、赵昕芮《〈说文解字〉和〈尔雅〉祭祀类词语文化阐释》(2015)等。
综观上述研究成果,近二十年对《说文》部类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1.从研究对象看,以某一部首字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多,跨部首字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略少。在部首专题研究中,涉及到了一些收字较多的部首,以部首内名词占优势的部首居多,如水部、艸部、女部等部。动词占优势的部首中,言部的研究成果较多。在跨部首的研究中,以名词性事类的研究较为突出,如农耕词、颜色词、建筑词等,也涉及了手部、辵部及相关部首、心理动词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对《说文》动词的研究稍显不足。
2.从研究内容看,文章整体以形音义的综合研究成果居多,以字义为基础建立意义体系,广泛涉及字音、字形、文化等方面。近年来,对某个部首或某一类的研究更为深入,不再局限于传统训诂学的研究,而是选取新的切入点进行深化研究。如谭樊马克(2017)寻找声训材料并做整理,结合汉字形、音、义三方面特点,寻求《说文解字》中记录的同源词族。王美璎(2018)利用传统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考释和语义分类,同时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语义场构建和义素分析,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清晰的《说文解字·辵部》“逢遇类”同义词的历时语义系统。
3.从研究方法看,首先将现代语言学理论与《说文》研究相结合,将语义场理论、义素分析法、语义网络、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应用于论文写作,拓宽了《说文》研究的视野。如王玲娟《〈说文解字〉“女”部形声字形旁表义度研究》(2017)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义素分析法和模糊语言研究里的相对比较法相结合。其次将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对《说文》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说文》内部,注重其与共时专书和现代汉语进行对比,考察其使用情况,研究其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