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新路径
2021-12-01李冬梅
李冬梅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一带一路”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五通”,语言互通是先导、是保障。“一带一路”覆盖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5个地区的官方语言超过40种,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是关乎“一带一路”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要素之一。要有效实现语言文化的融通,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当仁不让地站到了台前,海外汉语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壮大也成为汉语教学界一项日益紧迫的工作。
截至2019年12月,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孔子课堂,全世界有3万多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4000多所大学设立了中文院系或课程,还有4.5万所华文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中文教育,全球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人[1]。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大的需求方在海外。海外汉语教师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海外专职或兼职华人华裔教师、当地本土汉语教师。随着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大量涌现,仅依靠当地的汉语教学力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据统计,海外汉语教师的缺口达500万之多。尽管从2008年到2017年,中方累计派出汉语教师30,277人次,志愿者教师43,871人次[2],但这种“输血型”教师输送本身不具备可持续性,并非长远之计;而且,与“输入型”的汉语教师相比,海外本土汉语教师优势更加明显,具有文化相通,无语言隔阂、教学上知己知彼、任教时间长且稳定等几方面的优势。因此,“培养和培训合格的本土教师才是为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造血”;“输血”治其标,“造血”固其本,后者是根本之道,是世界汉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3]大力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汉语教师被看作解决海外师资问题的重要途径。
为实现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的规模化和持续性,孔子学院总部继成功开设“孔子学院千人外国人汉语教师”培养项目——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后,进一步扩大培养体量,自2013年起与国内20余所重点高校合作,设立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主要面向亚洲、拉丁美洲、非洲部分发展中国家,招收符合条件并有志于回国从事汉语教学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生源国包括泰国、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克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标是培养汉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良好的中国文化传播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一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师资培养质量的保证。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作为新兴专业,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目前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尚不充分,培养方案多为普适性和通用型,没有体现海外本土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各高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标准和指导,因校设课的情况普遍。很多高校的培养方案仅止步于“设定了目标,安排了课程,学生修满了学分,完成了教学实习计划,写就了一篇合格或优秀的学位论文”[4],而对培养质量是否符合海外本土的实际需求并未更多关注。因此,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促进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吉林大学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于2016年9月开始接收“一带一路”国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奖学金生。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目前在全国高校均属初创阶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该专业既不能照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也不能沿袭现有的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笔者从五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现有的课程体系运行产生了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门类较单一、方法较老套,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理论、轻实践,汉语教学实践严重不足,学生教学技能有待提升;国别化培养不足,差异化教学不足;汉语能力培训和辅导不足等等。因此,改革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适用性强、针对性强的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实践出真知,经过大量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提出了“汉语+”的教学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实行模块化课程设置,夯实汉语言文化专业基础知识,强化海外和网络化的汉语教学实践能力,注重汉语教学实践,提高国际化能力。以上理念和方法已在我校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中初见成效。
二
我校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总方针为:坚持以课程群建设统筹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发挥课程群“集团作战”的复合效应,逐步实现综合培养目标。具体课程体系构建可划分为四大课程板块,每个板块又设置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两类,另加设教学实践部分。通过跟踪本科四年的教学全过程,以及学生满意度调研、成绩考核体系等具体量化指标,我校实现了课程结构优化及不断整合完善,构建了具有吉林大学特色的符合汉语国际教育未来发展需求的本科课程体系。同时,学校通过教学改革,建成了一支更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既能服务于一线语言教学,完成各类课型的熟练转换与对接,又具有课程设计与研发、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等多方面教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另外,团队能够紧跟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配合国家汉语推广的政策与方向,分工合作,各取所长,保质保量地完成海外汉语教师培养的使命和任务。具体来说,构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体系是通过“四条路径,一个平台”来实现的。
路径一:语言类课程模块构建。入学初期提高留学生的语言能力是首要任务,因此一、二年级将以语言技能训练课为核心课程,即汉语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写作课,同时辅之以新闻听读、汉语阅读、交际汉语、写作技巧、习惯用语等3~5门拓展课程;在三、四年级将语言课重心从技能训练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体教学,核心课程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同时辅之以语音专题、词汇专题、语法专题等3~5门拓展课程。以上课程设置基本覆盖了语言类课程板块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构成了完整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
路径二:汉语教学技能类课程模块构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不仅强调语言教育,更重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技能训练,而且本科的申请入学标准为HSK四级,所以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汉语理解和接受能力,二年级即可逐步增设教学技能核心课,即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设计与管理、对外汉语教学法;同时辅之以中华才艺、书法、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等3~5门拓展课程。以上课程开启了学生对第二语言教学和教育的认知,开始完成“学汉语”到“教汉语”的转变。
路径三:文化类课程模块构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因此,鉴于本专业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接受能力均较强,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文化类课程构建与实施。文化类核心课程为中国概况、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历史、当代中国话题、中国文化经典、跨文化交际等,并辅以诗歌欣赏、名著赏析、影视赏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国情等3~5门拓展课程。通过文化类课程建设,留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理解和认可中国文化,进而主动成为文化使者与传播者,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发展。另外,学校关注文化体验与文化类课程的“活化”与“立体化”,通过组织中外互融的主题活动,如中华文化研习营、国际文化交流日、“中国故事”专题讲座、风土文化参观考察等实践性文化活动,直观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让学生深度认知当代中国,形成对中国形象、中国发展的理性认识,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真正做到知华、友华、爱华,为他们今后走上讲台讲授中华语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从语言到技能到情感的全面储备。
路径四:应用类“汉语+”课程模块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缺乏语言人才,更缺乏对各个专业领域都有所涉猎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突破语言类专业的藩篱,根据学生的区域化、国别化特征,设置商务汉语、翻译汉语、文秘汉语、工程汉语、科技汉语、医疗汉语、法律汉语等应用类选修课,整合资源、拓宽培养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另外,学校还推出了“订单式”培养方案,即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外资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提出具体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学校完成培养工作后定期定点将人才输送到对口用人单位。后疫情时期,还会出现一些新的职业门类和职业缺口,因此我们更要未雨绸缪、设计先行,将汉语国际教育与经济文化交流结合起来,积极设计应用型课程,加强网络教学手段、编写实用性教材,培养更多“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的海外本土汉语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由于孔子学院奖学金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为得到全额奖学金资助,留学生将HSK考试成绩视为重中之重。本课程体系也将针对学生这一刚性需求,开设HSK语法辅导、HSK口语提升、HSK真题模拟等针对性辅导课程,全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以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其全力进行专业课学习。
一个平台:汉语教学并非纸上谈兵,教学实践的作用至关重要。本课程体系摈弃过去相对静态的培养目标,全力构建“一条龙”式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动态实践中学生的发展性成长。通过优秀教师课程观摩—案例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实践—反思互评五个实践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将这个相对动态的教学过程量化、成果化、模式化,通过不断改进形成良性操作循环,让留学生培养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平面走向立体。“一个平台”的搭建让留学生从三年级起就通过教学观摩了解讲台、走上讲台,从而彻底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学无所践”的尴尬,让学生能够早准备、早操练,有足够的时间打磨教学技巧与教学技能,争取一出校门就能上岗,将教师培训的时间内化在本科学习阶段,为做一名优秀的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者做好充分准备。另外,“一个平台”也是留学生实习的预演,为他们成功奔赴国内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条路径,一个平台”构建的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体系,打破了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语言学习、轻文化体验”的倾向,既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又兼顾教学技能的培养;既加大了教学实践的力度与文化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四大课程板块的关系是不同教学阶段有主有次,相辅相成,共同合力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不同课程板块之间的衔接,又要注意同一个课程板块内部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广度,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度;同时兼顾特定的职业需求,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培养学生语言和教学双方面的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适度的改革,完全摆脱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多采用任务型、翻转课堂等新方法新理念,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面临线上教学趋于常态化的新形势,我们在积极建设自身网课的同时,也鼓励留学生参加慕课、微课大赛和线上培训,以学促教、以赛促教,多管齐下,发挥线上课程的优势,弥补线下课程不足带来的缺憾。
三
《语言教学的课程发展》中提出,语言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该达到六个目标——学术理性(Academic rationalism)、社会与经济效益(Social and economical efficiency)、学习者中心地位(Learner-centeredness)、社会重构(Social reconstructionism)、多元文化观(Cultural pluralism)[5]。本课程体系构建在保障学术理性的基础上,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强调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通过实践促进学习,倡导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强调文化类课程模块建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辅之以“汉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终创造出社会和经济效益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推动,实现社会重构。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虽然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专业,却肩负培养海外本土“种子”教师以及其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专门人才的重任,学科发展势头迅猛、规模也日益壮大。传统的汉语师资教育和培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正在蓬勃发展的汉语教学需求,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复合式、立体化是汉语国际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的课程设置问题,本文以吉林大学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课程设置为研究个案,围绕传播中华语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采用“汉语+”的理念,针对海外本土汉语教师的广泛需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构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四条路径、一个平台”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海外汉语教学需求,能胜任海外汉语教学岗位的汉语师资,才能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推动汉语的海外传播,给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