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对策研究

2021-12-01欧阳旻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3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高职

欧阳旻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完善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施的实际承担者和实施者,其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

1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背景

人社部2019 年8 月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口7.76×108人,高技能人才仅占6%左右。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2019 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 个短缺职业排行》,显示,我国制造行业的人才紧缺现象严重,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制造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有高达73.08%的企业认为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是技术人才缺乏[1]。现今,我国制造业发展主要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合理、基础制造领域人才缺失、相关人才所学专业实用性不强、高校培养人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提升制造类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和使命。

2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2.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2]。《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教职成〔2016〕9 号)提出,随着中国制造的发展,到2025 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将面临大量的人才缺口,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3]。

2.2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 号)提出,办好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2.3 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水平既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经济转型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的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能够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是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2.4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需要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全国各省市高等院校出台了有关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审实施方案,主持行业标准、模式、方法的制定等作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3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现状

3.1 院校政策导向偏失

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的认知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政策引导上侧重于对教师课时量、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教学竞赛等的有效支持和激励,对于与社会服务相关联的教学活动要求较少或没有要求,缺乏相关的支持和激励措施;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超过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的16∶1标准,大部分教师的理论教学课时往往超过14 课时,加之实训、教研教改、技能竞赛等教学任务较为繁杂,很难有时间再研究与社会服务相关联的教学工作。

3.2 教师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实操能力和专业技能相对不足,能提供的社会服务能力有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规模尚未成型,学校与产业统筹发展格局还未确定,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缺乏良性的联动运行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老师对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和需求信息了解有限,开展社会服务缺乏平台支持,无法实现资源、信息的精准供给。

4 提升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4.1 建立专业的教师实践能力准入制度

高职院校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或博士生,实践实操能力欠缺。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师招聘标准设置时应加入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考察的条件,如招聘时制造类专业教师,优先选择有普通机械操作、数控生产操作、产品工艺、机械维修等相关企业工作3~5年经历的备选教师,该类教师相对更加了解制造类企业产品设计、产品构造、工艺过程及技术发展现状,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4.2 制定专业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随着我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发展,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技术迭代更新加快,市场需求变幻莫测,已有的课本知识很难做到与生产一线需求同步。为此,应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计划,对制造类专业教师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建立专业教师定向培养、“学历教育+相关企业经历”的教师成长模式,用终身学习引导专业教师成长。

4.3 提高制造类教师专业能力的融入性、适应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进程中,出现了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制造类教师专业知识不足以适应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对此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构建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对制造类教师专业能力的融入性、适应性进行培训。

4.4 搭建制造类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平台

社会服务活跃于信息获取到项目鉴定验收的全过程,涉及到国家政策、沟通技巧、商务谈判、专业技能、财务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仅仅依靠教师个人力量难以开展。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沟通,例如与制造类企业联合成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制造类企业产业联盟、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技术研发、生产实践提供解决方案;与社区联合成立技能培训中心,开展公益性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引导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4.5 组建制造类教师科技服务团队

教师个人能力有限,受专业面、知识面、职业素质的局限,无法独立承担并完成的社会服务项目,社会影响力也较小。对此,高职院校可将制造类教师按照专业结构、年龄层次、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能力水平等指标遴选整合,组建制造类教师科技服务团队、科研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取长补短,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社会服务潜能。

4.6 完善专业教师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挥,已有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多强调与政府、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方面,而对其社会影响力、社会贡献率等涉及较少。对此,要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绩效评价机制,将社会服务成果是否推动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多少效益、社会影响力等作为教师专业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高职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毛遂自荐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