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防范探析
2021-12-01张慧光
张慧光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
为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不断地进行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不断规范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保障资产安全、资金合规使用、信息真实完整、防止贪污腐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比其他企业、非营利机构等还具有较大差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控管理意识薄弱,重视不够
从众多基层事业单位管理现状来看,由于其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即资金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很多事业单位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在设置内控制度时未能认真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出现照本宣科、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事业单位,人员思想不规范,缺乏内控意识,认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导致其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内控风险的提升。
(二)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成立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由财务、监察、办公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共同推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监督工作。但是,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成了财务部门的事情,单位每年的内控自评报告,都是财务部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填报,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实际内部控制情况。还有部分单位虽然成立了内控机构,而且也制定了本单位内部控制手册、完善了各项流程,但却不能按照流程和制度办事,甚至内部控制小组的成员都未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对于本单位具体内控防范点一知半解,导致内部控制的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内部监督不到位,执行力低
内部监督有利于各部门之间制衡和约束管理,进而保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若执行不到位也是纸上谈兵,很难发挥出相应的作用。监督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专业知识欠缺,执行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监督的效果。在部分的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人员的独立性也很难保证。单位领导层的干预,各个部门之间的不配合、不理解,使得内部控制的约束力直线下降,监督活动的开展难以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同时,部门事业单位一般只注重内部监督,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忽略了外部监督机制,因此容易进行操控,可能存在舞弊等行为。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转变内控管理理念,提高内控意识
1.积极鼓励全员参与内控管理。内控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的事情,单位各职能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上至领导层,下至每一位普通职员,都应将自己岗位相关的职责规范到内控制度中,按照流程制度办事,降低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2.内控范围要全覆盖。内控事项无大小,一切有风险的防控都要纳入内控制度。比如“三重一大”事项需要集体决策、资产管理要责任到人、资金支付要有审批流程、不相容岗位要分离等等。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单位全体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并由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负责,同时单位负责人还应当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实施阶段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在单位上下营造氛围,协调单位各部门参与到内部控制全过程中,同时对内控提供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
(二)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增强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必然要求各项制度文件的规范化、透明化,提升制度执行力,防范并减少日常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和漏洞,杜绝人员舞弊现象甚至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将内控和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内控制度的程序化和常态化。但是,不管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是信息化系统建设,都需要增强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这就要求职权分离,责任明确,赏罚分明,强化人员担当,既各司其职、照章办事,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加强内控监督
内部审计作为发挥内部控制实效的重要防线,能够有效地减少内部控制各环节的漏洞和失误。要想使得内部审计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管理者要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人才,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能力。内部审计部门利用搭建好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内部监督措施,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将内部审计的结果纳入考核范围,对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等行为进行惩处。
三、结语
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设与风险防范逐渐引起关注,内部控制活动能够有效对单位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规避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虽然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完善内部控制工作的方法,以期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