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PBL教学模式探究*
2021-12-01彭丹旎龚照湖南警察学院管理系
彭丹旎 龚照 (湖南警察学院管理系)
一、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公共经济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这门课程理论深奥,又与实践结合紧密,学习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特点,结合专业特质,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PBL 教学模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原理,还强调团队合作和外部支持引导在学习探索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和团队协作等能力。PBL 教学模式契合公共经济学课程应用性强,注重问题综合分析的特点,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重新设计课堂环节,定位教师角色,创新学生学习方法,探索PBL 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和应用成效。
二、PBL 教学模式在公共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契合专业特点,实现因材施教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抽象复杂,常常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量化研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而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以文科生为主,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无论是公式的推导应用还是图表的规律解析对他们而言都存在一定难度。高难度的学习会增加学生压力,削弱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学生一旦难以适应这种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授课方式,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该课程失去信心,在连贯的教学计划中脱节。而公共经济学逻辑性较强,一处卡壳将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后续学习。运用PBL 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引入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引发探索兴趣,也更容易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PBL 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掌握主动权,容易获得成就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促进教师角色转换,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本来是课堂的主体,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PBL 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一贯的学习习惯——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思考答案,所有学习、思考、运用的过程都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将本来的主导地位交还给学生,作为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由学生推动课堂的节奏。PBL 模式以问题为起点来展开教学,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断查找资料,扩充知识,提炼方法。让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温习隐含在问题的解决与团队合作过程中。
(四)考核方式多样,培养综合性人才
传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单一,以期末考试为主,而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样的卷面问答形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又间接引导学生将精力投放到了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PBL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研究的过程不拘泥于期末卷面考试形式,更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资料收集、问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制作、成果汇报的过程中全方位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查阅资料能力、科研能力、总结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演讲能力、表达能力等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在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贴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实现了由学校到社会实践的过渡。
三、以市场失灵一节为例,PBL 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典型PBL 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老师提问,分组讨论,研究问题,反思总结。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适时引导,及时纠正,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分析,在知识的不断补充和运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完成课程学习。
(一)为什么选择“市场失灵”一节为例
市场失灵现象是公共经济学课程的起点,因为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失灵了,需要政府介入补充,所以逐步形成了政府的三大经济职能。理解了市场失灵,也就理解了政府三大经济职能的必要性,对整门课程有了宏观性的了解。所以市场失灵一节涉及的知识内容和领域很适合作为代表章节设计PBL 教学模式课堂。
(二)课程准备,班级合理分组
1.PBL 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PBL 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如果缺少教师的讲授,学生将难以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自主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例如教师要对林达尔均衡、庇古税、科斯定理等较难的概念加以解释,也要将信息不对称、帕累托最优等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初步、正确的认识,以保证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环节更有效率和成效。
虽然不同的学者看法不同,但经过归纳我们可以用学者陈树强的理解进行总结。陈树强认为,“所谓权力不外乎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2],“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2]即陈树强认为权能(也可以翻译成权力)不仅指一种客观能力,也指一种主观感受、主观精神状态。由于这种主观的感受是一种权力感,所以我们可以形容它是“积极的”。又由于这种主观感受可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等,我们也可以形容它为是“能动的”。因此对于“权能”的这个主观感受方面的含义,我们可以形容它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精神。
2.确定主题,搜集充足实例
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做好充足的资料储备,做到有足够的实例和情境素材引导学生进入不同失灵现象的探究,比如用“自来水”“微软”等导入垄断现象,“灯塔”“国防”导入公共产品问题,“医患关系”“二手车市场”导入信息不对称问题,“教育”“工业污染”等导入外部性问题,多角度消化概念,分析问题。并且同一问题的不同实例可以互相补充、相互解释,由最浅显的表现慢慢深入到复杂环境的应用,循序渐进,既能把握课程节奏又能让学生更好理解。
3.合理分组,避免“搭便车”现象
班级学生按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分组,设置小组长负责统筹安排。每小组3~4 人,使每个人在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中都不过于匆忙,但有事可做,做到既保证教学质量也保证公平。
(三)设置情境,教师提出问题
情境和问题的设置是否合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市场失灵案例丰富,应根据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合理选择。
1.情景设置本土化
情境设置越本土,越有代入感也越熟悉,当下的比以前的好——铁路交通,中国的比外国的好——扶贫,更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更能使学生感同身受,便于理解的同时也更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2.选题体现专业特色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和目标,所以提问应贴近专业学习的内容,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锻炼专业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布置每个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失灵现象,探索公共部门的应对手段。
(四)查阅资料,学生研究问题
该环节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是PBL 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引导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有个自主思考和资料补充的过程,教师作为辅助,补充一些知识或稍做引导,调整学生的思路。在这个提问,回答,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既能把握教学节奏、进度,又能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及时补充学生的知识点漏洞,巩固学习。
2.结合专业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基础知识后自主分析情境和问题,运用专业知识研究问题并发散联想,查阅相关资料作为参考或例证,完善研究成果,解决问题。
(五)小组成果展示,考核评价
1.小组成果展示,教师总结点评
各小组最终成果用PPT 制作展示,辅以一定时间的演讲解说,向教师及其他小组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最终成果的展示是综合能力的反映,能够较直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个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对小组成果从形式、内容两个维度进行总结评价,对涉及的相关知识及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形成体系,比如市场失灵现象有垄断、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收入分配不公等,政府解决每种失灵现象的具体措施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可以从公共收入和支出两条线体现出来。
2.增加实践环节成绩权重,考核方式多样化
过去学生成绩主要由期末考试分数决定,平时成绩只占小部分权重,且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多限于考勤,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PBL 教学模式下,一是可以增加实践环节成绩的权重,让考核方式不再单一,同时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二是可以将小组成果展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来源,要求学习小组上交演讲课件和实训报告,各小组成果展示成绩由教师打分和小组互评共同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