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黄芪植株在猪生态养殖上的技术应用分析
2021-12-01耿明阳徐文慧
耿明阳 徐文慧
(1,新疆伊犁州畜牧总站 835000;2,新疆昭苏县农业农村局 835600)
黄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中国各地多有栽培,为常用中药材之一,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保肝、降压作用,托脓生机,有益于心血管系统和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在中药材产业层面的持续发力,中草药黄芪利用技术在物源的边际效益开发上有了新突破。
1 中草药黄芪植株产业化应用于养殖业的可行性
1.1 黄芪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黄芪是一味常用中药,以前只是用其根,给药用黄芪植物资源带来一定压力。黄芪地上部分产量是根的几倍,但我国大部分地区把黄芪茎叶弃之为废,资源浪费严重。郑友兰[1]等利用比色法对黄芪根及茎叶中黄芪皂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黄芪根中总皂苷和黄芪甲苷与黄芪茎叶总皂苷和黄芪甲苷含量差不多;万国靖[2]等也以黄芪甲苷为对照品,采用薄层扫描法对黄芪根、茎、叶中黄芪甲苷的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黄芪叶中黄芪甲苷量高于根。黄酮类:毕志明[3]等对蒙古黄芪地上部分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鉴定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山柰素-4′-甲醚-3--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D-葡萄糖苷、异槲皮苷、沙苑子苷、odoratin、odoratin-7-O--D-葡萄糖苷以及1个皂苷类化合物alexandroside;朱正兰[4]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黄芪茎中总黄酮1.621mg/g,总皂苷1.768mg/g,多糖12.057mg/g,花中总黄酮4.389mg/g,总皂苷21.842mg/g,多糖11.213mg/g。多糖类:王昶[5]等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黄芪花、茎中多糖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黄芪花中多糖为2.676mg/g,茎中为10.599mg/g,黄芪茎中多糖量比花中略高;秦雪梅[6]等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比较测定了蒙古黄芪地下与地上部分黄芪多糖的量,试验结果表明,根的量最高,茎叶次之,种子最少,但茎叶产量大,易采收,是很有潜力的黄芪多糖药源。其他成分:王瑞明[7]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芪地上部分(茎、叶)中氨基酸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该部分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以天门冬氨酸量最高,其次为脯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由此可见,黄芪地上部分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1.2 黄芪地上部分对于畜禽的药用作用
黄芪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有很多相同的成分,且具有很好的活性。王凤霞[8]等研究了黄芪茎叶粉对雏鸡体质量、免疫器官指数、Ea玫瑰花环形成率和ANAE阳性率的影响,其中3%组效果最为明显;另一试验也证实了黄芪茎叶粉可以提高雏鸡脾脏、胸腺和法氏囊指数。在养猪生产中,笔者也对应用黄芪后的猪群用药成本进行了比对,连续两年发现长期合理投喂黄芪及其配伍中药后,抗生素用量明显减少,用药成本比传统模式减少10%以上。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芪地上部分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这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规模化种植中草药黄芪,使其植株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
“十三五”以来,伊犁州真在凭借独特的自然禀赋打造中草药产业,特别是昭苏县,随着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持续投入发力,已初步实施郁金香种球繁育基地项目,亚高原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项目,亚高原野生药用植物标本馆项目,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伊犁综合试验站项目,新疆紫草种苗繁育基地项目,当归、黄芪、党参、新疆紫草种苗繁育基地项目,为成功打造伊犁药谷夯实基础。同时,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和科技投入的带动下,中草药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不断丰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2 产业化应用黄芪植株的技术解决办法
2.1 最佳收割时间的确定
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段收割才能保证黄芪地上植株部分的饲用和药用价值的最大化协同发挥。一般来说,黄芪地上植株部分都是秋末自然枯萎烂在地里,没有被充分利用,偶有养殖户在夏秋季收割植株用于畜禽喂食,但时间节点选择很随意,并没有将黄芪地上植株部分的饲用和药用价值有效、充分地利用。在近些年的生产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在黄芪植株开花期收割比较合适,太早影响黄芪根部生长,太晚植株木质化严重,经济价值大打折扣,同时,黄芪地上植株每两年收割一次比较好,收割时植株不要割太低,地上部分保留20cm为宜,这样黄芪的根部药用质量不会受影响,卖相也好,总体经济价值最高。
2.2 黄芪秸秆的保存
在适宜时间内收割植株,在高温阳光下长期曝晒容易丢去水分,变干和叶片脱落,损失饲用、药用价值。当前的传统主要做法是将黄芪秸秆晒晾后(与苜蓿收割类似,保证合适的湿度),即扎捆堆放于棚下,做好通风遮雨措施,待用时再粉碎并混匀精料。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长期保存黄芪秸秆,但受曝晒、搬运、风化等因素影响,其营养和药用价值损失较大。但应用草颗粒机将适度晾晒风干的开花期黄芪植株,与精料合理配制成草颗料,贮存好备用,则其营养和药用价值可以最大的保存。现实生产中,两种模式双管齐下,互为补充配合,夏秋季多用草颗料模式,春冬季多用粉料模式。
2.3 合理调制和喂料
中草药秸秆破碎粉粒不易与其他饲料原料融合拌匀,造成浪费和猪挑食呛食。时下生产中的主要办法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根据生产条件和需要,从猪只饲养管理、营养调制技术、饲料加工工艺3方面发力。首先,不要粉的过细,一次拌料不要太多,最好现配现用;其次,必要时可以添加油脂和湿拌料;再次,要尽早训练猪只习惯食用,优化饲喂方法,特别是逐渐过渡;第四,应用酶制剂等微生物制剂和发酵饲料技术改善饲料营养;最后,长期使用,配套除霉剂使用,多在中、大猪阶段使用,母猪择机慎用。
3 配套的关键生产技术模式
3.1 繁育模式
考虑到生态放养模式,最好采用特色黑猪与杜洛克猪开展商品杂交,如杜洛克(♂)与莱芜(♀)杂交生产商品一代进行肥育销售,解决品种对养殖模式的适应和高效问题,对比传统“杜长大”繁育模式,“杜莱”繁育模式母猪产仔量高、成活率好,同时杜莱杂交商品一代具备耐粗饲好、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和肉质好的突出特点。据试验测定每头母猪年出栏肥猪数(MSY)达20头,10~12月龄出栏胴体重达100kg以上,肉质较好。
3.2 养殖模式
采用林草放养——圈舍舍饲、中草药及其秸秆喂猪、长育肥期的猪生态特色养殖模式,对充分发挥黄芪秸秆的饲用和药用价值有积极意义,即夏秋林草放养,春冬圈舍舍饲;小猪(保育至30kg)按1%比例饲喂中药黄芪粉,从中猪(30kg以上)到出栏阶段添加黄芪秸秆颗粒料和黄芪秸秆粉料;生产实践表明,猪出栏率增加1%、出栏每头肥猪饲养成本减少4%、每千克商品猪溢价提升2元。
3.3 经营模式
构建种植黄芪—黄芪植株秸秆喂猪—猪粪发酵堆肥回馈黄芪种植的生态物源循环利用模式节省了种养成本,放大了效益,促进了产业协同健康可持续发展。
4 技术应用市场分析
4.1 技术优势
黄芪秸秆生态养猪相较传统生猪养殖模式有突出优势,概括如下:(1)合理利用中草药黄芪秸秆,将其饲用和药用价值最大限度发挥,而且反哺中草药药材种植业,综合效益最大;(2)长期合理投喂黄芪秸秆,猪的免疫力好,得病少发病轻,商品肥猪出栏率提升;(3)合理饲喂黄芪秸秆,在营养满足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增加饱腹感,促进胃肠蠕动,长得快、降低饲料成本;(4)选用“杜莱黑猪”的经济杂交自繁自育模式,不仅可以增强肥育猪的抗逆性、耐粗饲,还可以明显提升出栏肥猪的生产性能和降低养殖引种成本;(5)采用放牧+舍饲的生态育肥模式,结合黄芪的药理作用,猪只抗生素明显减少,肉质明显提升,猪肉市场溢价能力增强;(6)猪粪熟化归田,又促进了中草药的生长,减少了化肥使用成本,增加了中草药药材溢价能力。
4.2 技术潜在用户
通过综合利用会给一些养殖从业者带来更好的收益,例如:(1)种养结合的企业和农户完全可以站在发展中草药种植的风口上进行资本运作,发展效益好的特色养殖业,践行高效健康和无抗等概念养殖,开展安全、优质、特色肉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资本增值;(2)一些开展规模化生产的养猪企业,在市场好但产能不足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商品猪肥育阶段利用此技术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延迟出栏上市;(3)从事中草药特色种植业的企业和农户,为了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可以因时制宜的发展特色养殖副业,拓宽产业宽度形成优势互补。
中草药养猪是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养猪模式,在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文化一并成长,今天,随着中医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可以开发利用中草药材边际效益,构建生态养猪模式,推动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丰润华夏文化,不失为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