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尊重学生主体性人格
2021-12-01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北校王永平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北校 王永平
主体性德育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即使是真诚的道歉,或者是完全善意又无私的帮助,也要首先征求学生的同意,更不用说具有道德绑架嫌疑的公开道歉。
一、主体性人格的内涵解析
所谓主体性人格,主要是指作为主体所展现的本质特征及独特品质,具体可以呈现为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及创造性等形式。目前,我国大力倡导和坚持素质教育路线,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德育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受到了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在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层面看,主体性德育显得至关重要。在德育培养视野下,主体性德育主要以学生健康成长及社会发展要求为根据,重点突出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及平等性特点。平等性则是要求教师营造平等的引导和教学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切实发挥出学校德育的独特优势,保障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学生在主体性人格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社会共性价值,轻个体个性价值
从当前的教育工作来看,教师在实施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对社会贡献价值的投入,而以此取代了对学生个体性人格的关注。比如北京残奥会上的一幕:轮椅击剑比赛,一位外国运动员从轮椅上摔了下来,一位工作人员赶忙跑过去扶他,可是,那位运动员的回答却是“NO,NO,NO!”工作人员一脸尴尬。为什么呢?这位运动员解释:“我来参加残奥会就是要证明自己可以,自己和普通人一样。我不希望工作人员时刻把我定位成一个残疾人,一个可能随时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你的帮助必须经过我的允许。”接受和不接受帮助都是那位运动员的权利。我们不由分说就把他架起来,是不是太霸道了?由此可见,德育渗透虽然能够为个体生活提供指导与帮助,但德育原本应发挥为“常人”服务的作用,但如今却被演化为培养“圣人”的路径,显然与学生的生活场景格格不入。
(二)重形式上的热闹,轻实质中的探索
一位教师心血来潮开玩笑,把一个名字有女性化特征的男生叫成“姐姐”,加上事后一些调皮孩子的频繁效仿,严重伤害了那个孩子的自尊心。教师发现错误后,决定将这个问题“扩大化”,进行一节“解读自己姓名”的主题班会课,借机道歉。这位教师貌似随机地点到这名学生来解读,但那些调皮学生更是肆无忌惮、兴风作浪。然后教师引经据典解释了这个学生的名字,批评了起哄挖苦别人名字的现象,又请全班同学见证,公开为之前戏弄学生叫其“姐姐”的不当行为鞠躬道歉。从事件的表象上看,这是多么典型的事例,多么诚恳的教师呀。但是假如学生对你的公开道歉说了“NO”,你会怎么办?这个公开道歉是不是学生需要的?你有没有提前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接受道歉?是私下道歉,还是公开道歉?另外,裹挟全班同学道歉,那位同学能不接受吗?由此,这种形式上的德育是否真的能够服务于实际,仍然值得细致商榷。
(三)重教材外表,轻生活内里智慧
现阶段的德育教学中,德育教材被局限于教育教学的本身,特别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德育的目标,结合新课改的教学手段,使之成为所谓的“成功”德育教学模式。而事实上,学校德育并非简单的内容传导,而是需要由外而内地进行渗透提高,包括人际、自律、责任及情感等诸多内容。而这些内容普遍比较深入和抽象,并且这些不仅缺乏直观的评价指标,还要经过漫长的积淀过程。即便在德育内容传递中能够实现一堂一清,那么也仅仅是教材内容的传递,而非学生德育品质的精进。因此,德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的空间范围,更需要从生活中转换和挖掘,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成为学生的生活指南。
三、尊重学生主体性人格,应从教师的角色转变出发
(一)教师应完成由德育传播向德育引导的角色转变
教师是学生品德成长的关键动因,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创新者,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人格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德育方式,充分注重对学生个体性人格的尊重,切实与学生之间建立深度联络,实现由教育传播向自主引导转变的目标。从宏观的视角来看,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即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应建立优秀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别是依托政策和制度的指引,将德育思想与管理之间完成统一,营造良好的德育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坚持项目驱动,在关切学生主体性人格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素质、政治素养及自我提升意识,深刻理解德育工作的价值,创新教学引导的模式方法,借助各类德育渗透的契机,将德育打造为全时域性的渗透方式,在无声无息中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德育陪伴学生的成长,真正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二)教师应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向知识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德育传递的核心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塑造,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学习及社会动态,描绘更加生动的实际体验,实现德育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融合,达到学生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英国有个故事,亚瑟王被邻国俘虏,只要能答出问题就可以获释。问题是: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亚瑟遍寻无果,被迫求助一个无比丑陋恶心的女巫。女巫的交换条件是:和亚瑟王最亲近的朋友加温结婚。加温牺牲自己,亚瑟得到答案: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新婚的夜晚,加温看到的不是丑陋的女巫而是一个美丽少女。女孩说:“在白天和夜晚,一半时间我是丑陋的女巫,一半时间我是美丽的少女,加温你怎么选?”加温没有做任何选择:“既然女人最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就由你自己决定吧!”女巫热泪盈眶:“亲爱的丈夫,只有你真正懂得尊重我,那么,我就白天、夜晚都变成美丽的女人!”
其实,加温面对的根本就不是一道选择题,尊重妻子才是这道题的前提和关键。很多教师熟练于各种套路和规则,却忘了来时的路,怎么道歉都是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教育的本质就是呼唤人性,引导自主。
(三)教师应由问题解决者向问题指导者的角色转变
德育的价值在于培育学生独立的意识和思想,因此,以人为本已然成为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教师要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则势必要在德育与实践中,切实做好教与学之间的衔接,采取关怀性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强烈的尊重与爱护的体验,并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在落实德育内容时,除了对照教材或德育目标开展工作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式,发挥学生的独立人格特征,自主选择和参与一系列的德育探讨,通过问题的引申和解决,逐步实现德育内容由外而内的吸收转化,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培育效果。
另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均应保持相对独立的性格,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有所收获和感悟。从学校筹划的视角来看,也可以给予教师以足够的支持,重点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依据学生的德育成长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成长空间,利用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其意识,让其真正体验到主体性的魅力。教师则应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探寻其真实需求,为其形成和谐人格及道德品质提供支撑。
总而言之,德育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重要内容,也只有素质的提升才有助于和谐人格的塑造,在学生心中绽放德育之花。并且,在教师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尊重下,势必引导学生更加快乐地成长,达到德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即便是最真诚的道歉,或者是无私的帮助,都请多问一句:“这样做,可以吗?”“我这样道歉,你愿意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