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对策
2021-12-01张辉
张 辉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需将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无土农业、功能农业、智慧农业、工厂化农业、工业旅游及农民就业创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创新服务水平、构建农业专业化分工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现代示范农业园区等方式,催生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体系。此外,要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实施多项工程赋能农民增收,确保各区域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 创新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
1.1 推动功能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
一是围绕大健康理念,推动功能农业发展,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并对农产品的健康成分进行基本定量。同时,标准化生产功能性农产品,整合力量,塑造功能性农产品品牌。二是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各类关键要素,注重人文体验,加强生态农业、创意农业、有机农业等现代化农业结合,打造城乡融合的人文观光旅游景区,实现生产生活一体化、人居田园和谐化、生态景观共生化,从而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1]。三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发展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现代田园特色观光旅游,并结合各地资源特色,发展休闲式、体验型、以拍摄为主的乡村农业观光型度假式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特色农产品消费,带动农民增收。此外,可开办休闲农业认领采摘文化体验节,举办快乐农耕夏令营、农民丰收节、绿色果蔬采摘活动、产业扶贫消费活动、猕猴桃鉴赏科普活动及树桩月季鉴赏研学活动等多个主题活动,以休闲农业活动为引领,以消费扶贫行动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市民消费潜力,助力乡村振兴[2]。
1.2 促进工厂化农业和工业旅游融合发展
地方政府应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无土农业,制定和出台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无土农业领域,大力发展植物工厂,如A字形立体栽培(含基质栽培、水培)、平面无土栽培(含基质栽培、水培)、气雾栽培等。应用工厂化农业模式栽培蔬菜、花卉、果树等,避免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采用现代化生产装备、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此外,应鼓励涉农大企业利用品牌吸引游客零距离体验工厂化农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扩大涉农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并可结合城市周边游客需求,推动农业旅游发展,通过举办农事体验,如农村文化节、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品牌文化节等,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
1.3 建立农业专业化分工模式
建立农业专业化分工模式,可在地理空间上实现“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对此,应注重培养专业化的种植业、果业、林业、蔬菜业、花卉业和水产业、养殖业等,农村需建立立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改变农村传统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建立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提高其经营效率与效益[4]。
1.4 构建数字化农业产业链
要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效益,则需发展效果型农业,构建数字化农业产业链。要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促使农业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产业环节更加智能化;要加强与生鲜超市、电商企业的商业合作,在建立优质农业基地的同时,确保农产品健康与新鲜,以“产地仓+销地仓”的模式升级农产品数字化供应链[5]。此外,要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加强生鲜农产品冷链技术的应用,完善农村物流设施。尤其是农产品冷藏设施,同时,要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标准,提高农产品的标识化管理,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进行有机衔接。政府应积极扶持在农村建立农产品营销运行新机制与新模式,加强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不断整合市场需求,进而良性运作农产品市场。
1.5 培育大农业品牌
各地方应结合区域特点培育大农业品牌,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要结合地域资源,为当地农产品塑造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品牌企业化经营,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可,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延伸农产品品牌内涵,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及农民增收。此外,应扶持涉农龙头企业,主动联合农产品种养主体,制定统一生产标准,严格统一农产品销售流程,打造特色化农业品牌。
1.6 促进农业与教育产业融合
由于各区域有自身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因此各地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充分挖掘特色资源的独特价值。要充分利用资源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把各地资源特色和产品特色传播出去,进而将各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优势[6]。此外,应结合特色农业,将农业与教育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大力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使劳动教育目标与农业产业升级相融合,进而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提高农民主体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
1.7 鼓励农民创业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可针对农民开展创业专项培训,开设“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班、特色旅游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专题研修班、农民电子商务培训班等,促使农民学技术、转理念,勇创业、带就业,进而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对此,可建立农村创业孵化空间,鼓励和支持更多农民创业,形成全民创业氛围,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通过创业,可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此外,政府应出台更多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业[7],要放活农村创业主体,拓宽“三农”创业领域,建设创业载体,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要着力抓好返乡农民工、农村能人大户、村组干部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四大群体”,努力提高农民的创业成功率,充分发挥农民带动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1.8 积极拓展就业岗位
要切实发挥政府在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农民就业[8]。首先,应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扩充农村劳动力容量,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培养规模化种植户、养殖户等;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农业生产服务业、农村金融服务业、农村教育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尤其是要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农村物流业、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业、农村新商业等,进而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想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则需建立农业新业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构建大数据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需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此外,应通过组织与机制创新、强化支撑与完善保障、加大投入与政策集成等方式积极推进各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