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与改进路径

2021-12-01卢钇名

乡村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乡贤协商文化

卢钇名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乡村和城市在资源分布和配置上均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乡村始终处于资源输出位置,城乡发展极不平衡,进而导致乡村在公共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就业收入等方面处于劣势,由此引发了农村空心化及其衍生问题,如家人离散、留守老人被虐待、留守儿童缺乏保护等“三留守人员”权利受到侵害等多方面问题。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使得乡村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上不断受到阻碍[1]。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发展,建设美好新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指引乡村现代化图景的综合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乡村地区获得了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的引进,推进了产业、生态、精神文化振兴,为实现全面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2 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有效治理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乡村社会能否实现有效治理,是衡量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指标,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乡村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的战略位置。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化的扩散,乡村社会逐渐转型,由传统的农村社会转为多元化乡村。

2.1 新乡贤为代表的新型治理模式

良好的乡村治理需要有乡村本土精英的参与,而新乡贤作为乡村新型精英能在乡村治理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新乡贤主要指在外具备一定社会地位和资源的乡村居民,返乡后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群体。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优势在于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由于新乡贤多为社会精英群体,其经济收入高于乡村平均水平,在乡村项目建设上能够发挥纽带作用,将外部资源输入乡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返乡创业潮流多为新乡贤回乡建设,其可将城市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带入乡村[2]。新乡贤拥有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能有效改善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现象,通过宣传传统美德和推广基础教育,新乡贤能将更好的教育资源扩散到乡村地区,直接改善留守群体的教育水平,丰富乡村群体的文化生活。在乡村公共事务上,新乡贤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新乡贤多为具备较高社会地位的群体,能充当桥梁与纽带,利用亲情、乡情和自身的声誉威望,调节乡村社会的矛盾纠纷,是乡村自治的重要参与力量。

2.2 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治理

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不同于古代的乡绅治理下的格局,广大乡村居民已深度参与乡村治理。良好的乡村治理需动员广泛的力量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中,各阶层均需有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民主协商作为我国基层最广泛的政治实践,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议事平台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式治理,协商治理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平等对话、讨论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协调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可将错综复杂的乡村利益关系置于一个相互妥协的平台上,进而形成认可的治理方案。目前,乡村协商治理的主要问题在于参与协商治理的群体并不能完全代表多方利益,乡村干部对于协商治理的认可程度有待提高,协商治理所形成的方案执行程度有待提高。乡村协商民主还需进一步扩大协商的范围和深度,积极吸纳新乡贤等主体进入协商程序,作为基层协商民主的新兴主体,新乡贤在集体认同、聚合资源、约束集体失范、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逐渐发挥了特殊作用。

2.3 全面振兴的乡村文化

作为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是乡村治理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乡村文化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公共文化服务与乡土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乡土文化指的是村庄作为共同体所孕育的内生型文化样态。乡土文化作为一种区域社会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作为乡村社会内部的产物,其当下遭遇了权威衰退、参与退出及支持弱化等困境。乡村文化外部和内部的双重逻辑皆根植于现代治理转型过程中。为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土文化的共生互融,应建构以乡、村两级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乡土文化耦合路径,以“社区营造”、乡村文化管理及乡村治理转型等多方面的协同推动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2.4 充满活力的乡村经济

乡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在当前地方工业园区的发展日益规范化的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逐渐向新型农业产业靠拢。发展新型乡村经济的关键在于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乡村经济发展的全线。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在交通基础设施、人才储备、资金储备上均很薄弱,这决定了乡村经济发展更需科学规划,以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乡镇一级政府要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做到一村一策,依据每个村庄的优势资源科学布局产业。对于有能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乡村要大力支持,发挥乡村环境良好优势,建立农家乐等旅游设施,促进乡村旅游业繁荣发展[3]。同时,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低效率、高污染现状,向集约化、高产出的现代农业转变,由单一的粮食种植转向多元化种植,发展经济作物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要抓住乡村振兴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引进城市资金和技术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结构转变,将乡村由单一的原材料输出地转变为具备一定加工能力的初级产品提供地。

2.5 全面贯彻的精准扶贫

目前,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是完成全面脱贫,坚决打好脱贫攻坚这场战役。脱贫是缓和乡村矛盾、促进和谐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全面脱贫的实现对于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相比于城市,乡村的脱贫任务更为艰巨,乡村的贫困人口多于城市,且经济收入增长手段较为有限。部分乡村居民处于长期贫困中,自我脱贫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需输入资源帮助其脱贫,这对乡村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脱贫的核心是给贫困人员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除了部分因思想问题贫困的人员外,还存在因身体缺陷或者疾病处于贫困状态的乡村居民,这些居民急需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依靠外来力量实现本身脱贫。目前,乡村的全面脱贫到了最后冲刺阶段,要继续保持扶贫资源的投入,准确核实脱贫实际效果,避免脱贫户因各种原因返贫。

3 乡村治理能力的改进途径

目前,乡村治理需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尤其是基层党组织,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促使其在乡村经济发展和全面脱贫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可建立党员帮扶机制,做到一个党员联系一户贫困户,使党组织成为信息、资金、技术交流的平台;可引进本村新乡贤助力乡村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等乡村产业。在完善乡村协商治理方面,需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主动对目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规划积极建言献策,并充分联系乡村群众广泛收集意见,通过协商程序使之成为乡村发展共识。对于乡村文化发展,要积极发扬社会主义文化,努力改善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尝试采用多村合力办学等方法改善教育状况。

猜你喜欢

乡贤协商文化
Multi-Agent协商中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谁远谁近?
从“古运河的新故事”看提案办理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