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籼改粳”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记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宋世枝

2021-12-01欧阳曦

乡村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信阳市粳稻特派员

宋世枝,男,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信阳水稻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科研系列高评委委员、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信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他曾参与和主持国家863、国家行业专项、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项目30余项,主持省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专项各1项。其获省市科技成果奖18项,主持完成的豫南“籼改粳”技术研究结束了豫南不产粳米的历史,应用面积超1.33万hm2,被誉为豫南水稻的第三次革命;主持发明的“泥质法”育、抛秧技术,使信阳市100多万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手插秧历史。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宋世枝先后被授予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首届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第二和第三批驻村科技服务优秀专家、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信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信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信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019年被信阳市人民政府推荐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且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籼改粳”助力周湾村率先脱贫

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是一个经济条件较为薄弱的贫困村。2015年,周湾村人均收入不足2 855元,在这个人口只有2 904人的村庄,贫困人口就有770人。周湾村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80 hm2,是当地最主要的传统产业,水稻生产除了保证农民口粮以外,还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长期以来,周湾村一直种植籼型水稻,稻米品质差、效益低,个别农户已有弃田撂荒倾向。

2016年,宋世枝带着“籼改粳”技术来到了周湾村,开始了“籼改粳”之旅。“籼改粳”不仅是品种的更新,还涉及栽培技术和耕作方法的重大变革,相对于前两次技术革命来说,意义更大,难度也更大。为了让农民掌握“籼改粳”技术,宋世枝在精心制定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从粳稻的催芽、育秧到抛栽、田间管理的各个关键生产环节,他都组织农民到现场观摩,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操作,并定期到田间地头观察指导,和农民一起讨论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几年来,宋世枝的汗水撒到了每一块稻田。为了落实粳稻推迟播种技术,宋世枝还采取延后供种措施,杜绝了提前早播,避免了扬花灌浆期的高温热害。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周湾村粳稻获得大面积丰收,105.33 hm2稻田平均667 m2产量达650 kg,部分田块接近800 kg。而当地籼稻遭遇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持续高温,结实率和千粒重普遍偏低。粳稻比籼稻667 m2产量高出150~300 kg,增产和价格叠加667 m2增收500~800元。2016年,周湾全村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村。2017年,周湾村“籼改粳”面积上升至142.00 hm2,再次获得大面积丰收,高产田块667 m2理论产量达915.6 kg。周湾村村民周谋伦高兴地对宋世枝说,他家的稻子比这里还要好,穗子大,每穗有300多粒,邀请宋世枝和他的同事到他家测产。这位村民用简短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他内心的丰收喜悦。今天的周湾村,没有了贫困,农民种的是优质粳稻,吃的是优质粳米,“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村民易本胜由原来的2.67 hm2稻田扩大至超18.67 hm2,2020年其生产的优质粳稻667 m2实收产量超750 kg,加工后就地销售,667 m2增收超过1 000元。

“籼改粳”为脱贫攻坚插上翅膀

在2016年信阳市委组织部、信阳市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千名科技特派员联村帮扶行动中,宋世枝负责联系的贫困村光山县张寨村,全村73.33 hm2稻田由于插秧难、效益低,近70%撂荒或改为他用。宋世枝来到该村后,指导农民利用撂荒稻田种植粳稻,使得超20.00 hm2稻田产出了香喷喷的粳米。2010年,浉河区吴家店镇粳稻生产面积不足133.33 hm2,通过省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特派员项目的支持,2019年粳稻生产面积超0.13万hm2,220多户贫困农民种植了粳稻,667 m2平均效益提高300多元。2017年10月12日,时任河南省科协主席霍金花到该镇调研时认为,“籼改粳”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提升,不增加生产投入,没有市场风险,惠及面大,是农村脱贫攻坚的好技术。在2019年8月10日河南省科技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副省长、省科协主席霍金花对宋世枝再次给予了肯定。

“籼改粳”惠及千千万万农民

2018年,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科技厅等5部门实施了“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宋世枝再次被选派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继续为其热爱的“籼改粳”事业奔走在田间地头。但宋世枝不限于服务一个村或一个家庭农场,而是将“籼改粳”技术推广到豫南各地,推动品质提升,每年开展多次技术培训,与百余家种田大户保持联系并提供服务,帮助创建优质粳米品牌。其中,罗山县“林道静”合作社利用优质粳稻进行稻虾共作近百公顷,667 m2效益5 000多元,粳稻收益大大超过养虾收益。这些种田大户大都有帮助农民脱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他们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大批农民增产增收。2019年5月,宋世枝被信阳市政府推荐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

“虽然我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尽管我已经退休了,可是还有很多农民期望得到帮助。我将继续履行好一名科技特派员的职责,把信任当责任,把褒奖当鞭策,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新的贡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宋世枝感慨万千地说。

猜你喜欢

信阳市粳稻特派员
信阳市审计局 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二年级数学强化训练(第一学期)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粳米价格短期上涨,后市行情难言乐观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信阳市环宇针织服装有限公司
坚持稳、准、狠原则 确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信阳市检察机关扫黑险恶专项斗争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