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2021-12-01岳凤丽

乡村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郑州市基地蔬菜

岳凤丽

(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1 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

1.1 整体概况

郑州市蔬菜种植总面积4.33万hm2,其中常年菜田面积1.47万hm2,季节性菜田面积2.87万hm2。2020年蔬菜播种面积5.68万hm2,蔬菜总产219.9万t。

1.2 分布区域

郑州市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中牟县、荥阳市、新郑市、新密市和惠济区,占全市种植总面积的80%,其中中牟2.43万hm2,占全市种植总面积的56%。

1.3 产品结构

郑州市蔬菜种植种类有40余种,年播种面积在1 333.33 hm2以上的种类有15种左右。大蒜播种面积常年维持在20 000 hm2以上,大白菜、萝卜、黄瓜、番茄常年播种面积2 000~3 333 hm2,大葱、辣椒、胡萝卜、芹菜、茄子、豇豆、菠菜、莲藕常年播种面积1 333~2 000 hm2。

1.4 规模基地

郑州市规模性基地主要集中在中牟县官渡、韩寺,以设施蔬菜生产为主;新郑市梨河、荥阳市广武和王村以露地绿叶菜生产为主;规模最大的中牟县大蒜主要集中在中牟县东南、北部区域。全市早期规模性基地,如荥阳大葱基地、新郑市莲藕基地、惠济区叶菜基地面积在逐年萎缩。荥阳市和惠济区的早春爬豆、中牟县的越冬包菜、惠济区和高新区的越冬花菜、新郑市萝卜、荥阳市土豆等基地基本消失。

1.5 设施生产

郑州市蔬菜设施面积5 260.00 hm(2其中日光温室733.33 hm2、大中棚3 666.67 hm2、小拱棚800.00 hm2),占设施总面积的73%。日光温室主要集中在中牟县、荥阳市和新郑市,种植主要菜种为番茄、黄瓜、芹菜、辣椒等。大中棚主要集中在中牟县、惠济区、荥阳市、新郑市,种植菜种为辣椒、番茄、茄子、芹菜及其他叶菜类蔬菜。

1.6 市场销售

郑州市蔬菜销售分三种渠道。一是农贸市场销售,一般是从生产基地到各级批发市场再到市区农贸市场,此类蔬菜销售量占销售总量的80%左右。二是超市和蔬菜直营店的销售,从批发市场和蔬菜基地到大型超市和蔬菜直营店,此类销售量占总量的18%左右。三是网络销售,蔬菜网络销售近几年发展迅速,菜篮网、莲菜网和其他网络平台销售规模不断增长,但整体销售量比重较小。

整体来看,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产量减少趋缓;生产经营模式逐渐改变,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高,品牌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流通体系初步建立,促进了蔬菜产品流通;政府引导作用显现,多元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供应能力下滑

据统计,郑州市常年菜田面积较2012年高点下降了34%、播种面积下降31%、设施面积下降44.9%。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也由2012年河南省第8位,下降到目前的第11位。从市场供应结构看,夏秋上市量大,冬春上市量小,反季节菜供应能力不足,造成“双节”期间主要由外来蔬菜供应的局面。

2.2 蔬菜种植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影响产业提质升级

随着各种建设项目的实施,许多蔬菜企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较多蔬菜集中产区、小户经营者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有些专业乡(镇)、专业村的基础设施也很不到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基地的后续发展,也对郑州市蔬菜产业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产品供给结构的优化、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郑州市蔬菜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2.3 标准化生产未得到全面普及,质量安全没有从源头得到保障

郑州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为市民的“菜篮子”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从监管工作看,还是存在“重市场、轻基地”的问题。近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得到重视,拟建立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控系统。

2.4 科学管理水平低,技术队伍不健全

多数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技术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新建区,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商品意识较差,整体管理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技术服务人员严重流失,特别是懂技术、懂生产的行政、推广干部不多,推广科学技术不够深入,服务能力不强[1]。

2.5 蔬菜生产金融服务缺位,农业保险尚未完善

蔬菜企业的保险尚未全面铺开,产业风险仍靠经营者自行承担,也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一方面,银行对从事蔬菜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必要的支持,银行的准入门槛高,融资成本高。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缺乏法定有效的抵(质)押物,导致担保公司很难扶持。

3 发展建议

3.1 确定发展战略,找准产业定位

郑州市蔬菜产业要以“保供给、保生鲜、提质量、增效益”为目标,持续落实《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带两区”的产业布局,以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示范乡镇(村)建设为抓手,重点建设主导产业聚集区,形成从基地建设、聚集发展、规模生产到企业化经营、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3.2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资金支持

郑州市应实施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多渠道增收的双赢目标。当地应加大新菜田开发力度,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地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当地应加大农业保险创新力度,不断增加特色农业保险种类与覆盖率,建立全方位蔬菜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3.3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服务能力

郑州市应依托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联合驻郑相关农业专业机构,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市级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体系主力军作用,引领和带动蔬菜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共同为蔬菜产业提供统一高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4 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郑州市应积极推进蔬菜产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和现代化生产,完善产品生产记录、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质量追溯、包装标识制度,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全过程、检验检测全覆盖、监督管理全方位的“三全”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郑州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2]。

3.5 培育多种经营主体,引导支持协会发展

郑州市应结合蔬菜产业生产的特点,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主体并重的经营模式,形成多种经营主体并举、经营策略各有侧重的经营格局。推广以蔬菜专业乡镇和专业村为代表的“大基地小业主”经营模式,巩固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地位;鼓励以资本和科技为支撑的回乡大学生、农业技术人员等新农人投身蔬菜产业。

3.6 加强物流体系建设,促进蔬菜产品营销

郑州市应积极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推进农超对接,开展农贸对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制定奖补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传统、优势、特色蔬菜产品积极创建品牌,大力提升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

3.7 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郑州市应建立覆盖蔬菜主产区主要生产基地和主要批发市场的蔬菜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稳定的市场信息工作队伍,定期采集、整理、分析和发布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和新品种、新技术等信息,按时提交市场及供需形势、热点问题等分析报告,实现信息发布、质量追溯、风险预警等综合功能,为生产者、经营者提供服务,促进供需信息对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增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

猜你喜欢

郑州市基地蔬菜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小蒜苗成长记
奇怪的蔬菜
贠红松作品选
蔬菜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