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2021-12-01文海
文 海
(1.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总要求明确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基本途径。
1 黔东南州乡村文化基础
贵州省是我国苗族、侗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省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是贵州省苗族、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因此,黔东南州的苗侗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此外,黔东南州的历史文化也非常丰富,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黔东南州乡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 民族文化
据统计,2018年,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3%,其中苗族占43.2%、侗族占30.4%;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和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达53项,居全国地、市、州级第一位。
此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努力,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苗侗民族文化的文献及研究成果。这些文献和研究成果为黔东南州乡村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2 历史文化
黔东南州也有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遗迹和遗物。据安成祥所著的《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前言》记载,黔东南州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 553处,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 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71 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00 多个,文物总数和“国保”数量均位居贵州省之首[1]。这些历史文化遗存、遗迹和遗物所处的地点绝大部分位于乡村或距离乡村不远的地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遗迹和遗物有古建筑群、古城垣、鼓楼、风雨桥、本地名人故居和古墓、古粮仓、宗祠、古码头、苗民起义遗址、红色文化遗址、摩崖石刻、古井以及烈士纪念碑等。这些历史文化遗存、遗迹和遗物是黔东南州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黔东南州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2.1 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2.1.1 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取得较大成绩。黔东南州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3个保护点(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72个保护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2项242个保护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4项300个保护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居全国地、市、州第一,也居贵州省地、市、州第一。
黔东南州颁布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2008 年)、《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选拔管理办法(试行)》(2008 年)、《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13 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2014 年)。这些“非遗”传承、保护条例和办法的出台,使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了法律和政策保障。
政府有关部门经常组织“非遗”传承人举办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创业的免费培训,如刺绣、蜡染和文化创意等。黔东南州各县市成立了苗学会、侗学会等,甚至部分村寨成立了苗侗学会等。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这些县市和乡村苗侗学会经常免费为苗侗甚至汉族群众进行民族文化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黔东南州具有“百节之州”的称号,如《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鉴(2005—2014)》一书所列的该州各族各村的各种节日达386 个[2]。此外,黔东南州的部分乡村还发展出一些新的节日和民族文化事项,如丰收节等。可以说,黔东南州出现了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现象。
黔东南州部分村寨利用传统民族文化优势,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例如,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是著名的芦笙制作之乡。随着全社会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兴盛和发展,该村芦笙销售前景良好,供不应求。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银匠锻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成立了银饰博物馆、银饰刺绣学校、银饰公司等,银饰产品远销省内外。这些乡村文化产业,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而且为乡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2.1.2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成效显著。黔东南州多次获得国家级或省级“非遗”项目、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凡是获得这些称号的村寨均获得了政府一定的经费,以支持乡村的文化传承和保护。黔东南州的乡村一般都有一个传统的踩鼓场或芦笙场,这是乡村传统的文化广场,是乡村的重要文化空间。以前这些踩鼓场或芦笙场都是土质地面,得到政府经费支持后整修成了水泥地面或鹅卵石地面。此外,条件较好的村寨修建了一些亭台楼阁、斗牛场等文化设施。
2.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文化主要是农耕时代的文化,即原生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市场化条件下,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非常脆弱,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同时,当地的年轻人由于异地求学和异地打工,较长时间离开了文化母体,因此许多当地的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甚少。
尽管黔东南州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当地政府的保护资金有限以及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其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还需要加强。同时,黔东南州广大乡村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多人不了解历史文化遗存、遗迹和遗物的价值,使得许多乡村历史文化得不到保护,甚至遭到人为破坏。
3 黔东南州乡村文化建设建议
3.1 加强乡村人才培育
一是加强人才选拔。将懂文化、爱文化的人才汇集起来,建立相应的人才信息库,并按照黔东南州乡村文化实用人才职称评定管理办法,指导和规范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评定工作。二是探索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新机制,重视农村本土文化人才培养。通过排练、演出等形式,培训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同时,利用现有文化系统人才资源,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和民间业余文艺团体、民间文化大户的辅导,广泛培训基层文艺骨干。
3.2 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力度
随着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民众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人们空闲时间增多,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强乡村文化公共服务。除了硬件设施,如建设乡村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桌、乡村博物馆、文化活动室等外,还要重视文化软件建设,如文化管理部门应设法向乡村赠送图书、篮球、电脑、芦笙及其他文化产品,以丰富广大乡村民众的文化生活。整合县、乡镇演出资源,通过组织镇、村文艺调演、会演、巡演等方式,将地方特色演出和优秀节目送到农村基层,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3.3 加强乡村民族文化传承
可以利用本乡村集体资源或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建立文化传承场所;通过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对年轻人传授民族传统文化;建立村级文化团体,如苗歌队、芦笙队等,以提高文化传承效率。
4 结语
乡村文化建设,可为乡村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即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3]。黔东南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因此,黔东南州可以发挥自己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使该州在乡村振兴建设上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