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新生儿先天性腹裂的围手术期护理
2021-12-01郭春玲谢微微吕俊英许珊珊
郭春玲 谢微微 吕俊英 许珊珊
新生儿先天性腹裂是一种以腹腔内脏通过脐环的一侧(绝大多数为右侧)腹壁缺损脱出腹腔外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2]。有文献指出腹裂的总发病率约为2/10 000~4.9/10 000[3],其中大部分可以在产前被诊断,产前诊断将会影响分娩的时机、方式和地点[4]。我科室于2019年5月25日收治了1例先天性腹裂新生儿,采用一期修复术,经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后患儿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出生后3 h,因“生后发现肠管外露3 h余”于2019年5月25日入院。患儿出生胎龄37+2W,单胎顺产娩出,出生体质量为2 390 g,Apgar评分1 min为10分,5 min为10分,10 min为10分,入院时体温35.3 ℃,心率130次/min,呼吸45次/min,血压73/46 mmHg(1 kPa=7.5 mmHg),腹部可见6 cm×6 cm缺口,可见胃、 膀胱及较多肠管露出,肠管呈暗灰色,四肢肢端冰凉、活动减少。入院后即予保暖,保护外露器官,开通静脉通路补液,给予感染处理,完善各项辅助检查,于当天11∶35AM在全身麻醉下行“新生儿腹裂修补术”,术中见腹部6 cm×6 cm大小裂口,皮肤及肌层缺失,腹腔内膀胱、胃、空肠、回肠、升结肠-降结肠上半部、子宫附件等外露。采用一期免缝合修补术,术后患儿带气管插管返回病室,予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术后查体:体温34.2 ℃,心率125次/min,呼吸机辅助通气下呼吸65次/min,血压85/51 mmHg,血糖9.1 mmol/L,予保暖、禁食、胃肠减压、静脉高营养支持,抗感染,监测血糖、血压、经皮胆红素等。患儿术后第10天拔除气管插管,停止机械通气,第12天开奶,第23天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加强保暖,及时复温
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且先天性腹裂患儿出生后,肠管及部分器官几乎完全脱出腹腔,易造成患儿体温下降、体液丢失,发生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危及生命[5]。该患儿入院时,肛温35.3 ℃,接到患儿入院通知信息后,预热辐射床,根据患儿的入院体温、体质量及胎龄,调节床温为33 ℃,患儿入院后即放置于预热好的热辐射床,1 h后肛门温度升至36.5 ℃,肢端温暖,术后2 h肛门温度升至37.2 ℃,并持续维持正常。
2.1.2 腹裂创口护理
将无菌纱布用预热至37 ℃的0.9%氯化钠溶液浸湿后,覆盖外露的肠管及器官,然后包裹一层保鲜膜,再取另一保鲜膜固定在辐射台左右两边的挡板上,以保持肠管、器官的湿润及防止更多水份和热量的流失。
2.1.3 术前准备
护理人员术前对患儿实施禁食,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内空虚,降低患儿腹压[6]。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迅速开放静脉通路,补液,维持内环境及酸碱平衡,查血气分析、进行交叉配血及备血,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完善术前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呼吸道的管理
采用手术方式将患儿脱出腹腔的内容物回纳,患儿腹腔压力逐渐增高,膈肌上抬且膈肌活动度降低,易导致通气不足,需机械通气支持[7]。患儿术后带气管插管返回病室,即予连接呼吸机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辅助机械通气,其参数为:吸气峰压(PIP)22 cmH2O,呼气末正压(PEEP) 5 cmH2O(1 kPa=10 cm H2O),吸气时间(Ti) 0.4 s,设置时间(Fset)60次/min,氧浓度(FiO2)70%。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等结果,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防止过度通气、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发生。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防止导管移位或脱管,加强吸入气体的温化和湿化,及时处理呼吸机管道内的冷凝水。根据患儿病情适时吸痰,吸痰前用纱布包裹电动牙刷头端振动患儿背部[8],具体方法如下:取1块无菌纱布包裹电动牙刷的头端,打开电动牙刷开关,将纱布包裹的一端放置在患儿背部(避开肾区),按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缓慢移动,每个部位停留3~5 s,持续2~3个循环,总时长2~3 min。杨滢等[9]的研究提示,如果吸痰前患儿的血氧饱和度没有降低,但护士观察患儿有痰液或闻及痰鸣音等情况需给予吸痰时,没有必要常规进行增加吸氧浓度的操作,以减少频繁间断高浓度氧气吸入导致的并发症。该例患儿痰液黏稠,吸痰前用0.5 mL 0.9%氯化钠溶液稀释痰液后再行吸引,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并进行导管目标监测。该患儿于术后当天夜间因加用芬太尼镇静、止痛药物,血气分析提示过度通气,予调节呼吸机模式为同步间歇通气+容量保证通气(SIMV+VG)模式,其参数为:PIP 20 cmH2O,PEEP 4 cmH2O,Ti 0.4 s,Fset 60次/min,FiO255%,潮气量(VT):10 mL,第4天起呼吸机改为SIMV模式,其参数范围为PIP 18~22 cmH2O,PEEP 3.5~4.0 cmH2O,Fset 45~55次/min,FiO228%~55%。患儿术后第2天行胸片检查,提示:右肺不张。予抬高右肩背2~3 cm,行体位引流,并予物理治疗后,患儿呼吸急促较前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稳定。徐倩倩等[10]认为:母乳口腔护理可有效清洁口腔,减少口腔感染,微量母乳遗留于口腔可通过吞咽动作进入胃肠道,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发育,增强抵抗力。因此,加强该患儿口腔护理,使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4次/d。王燕等[11]提出,每隔7 d更换呼吸机管道并进行浸泡消毒,可以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并减少管理时间和成本。该患儿于术后第7天予更换呼吸机管道,第10天撤除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改为头罩给氧,第12天停止头罩给氧,患儿自主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SpO2)在93%以上,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2.2 营养支持护理
该患儿术后,在肠道功能恢复前不予开奶,给予静脉高营养输入,静脉供给足够的热量、水分,维持正常血糖水平,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该患儿术后当天测得随机血糖值为9.1 mmol/L,降低静脉高营养液输注速度为4 mg/(kg·min),2 h后血糖降至正常。入院后第2天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遵医嘱予每6 h监测1次血糖,并根据血糖结果调节输液速度,将患儿每日所需要的液体使用微量泵24 h匀速输注,使血糖水平速维持在6~8 mg/(kg·min)。该患儿禁食期间,给予胃外营养支持,应用小儿氨基酸2 g/(kg·d)、脂肪乳0.5~1.0 g/(kg·d)。持续胃肠减压,术后第1周,患儿胃肠引流液为墨绿色胆汁样,每日引流量10~20 mL,第8天逐渐转为黄绿色胆汁样,每日引流量30~45 mL。术后第12天仅见少量浅绿色胃液流出,予拔除胃管并开奶,无腹胀、呕吐、便血等症状,第18天给予全肠内营养,遵医嘱停用静脉营养。
2.2.3 并发症护理
王鹏等[12]指出,先天性腹裂患儿由于腹壁缺损巨大,腹腔发育差、容量小,关腹后易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患儿易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患儿术后第1天腹胀明显,予灌肠通便1次,并加用肌松剂维库溴铵0.075 mg/(kg·h),以缓解腹腔压力。术后第3天,患儿腹胀明显减轻。术后第8天,患儿未解大便,再次出现腹胀,给予0.9%氯化钠溶液2 mL+开塞露2 mL每日灌肠1次,联合新生儿抚触,以促进食物的吸收和利用,加快胃肠蠕动[13],并分别于术后第10天、第12天、第13天,行低压回流式灌肠1次,灌肠后患儿每次解大便5~12 g,腹胀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根据腹部立位片观察患儿肠管充气及肠管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第11天予少量糖水喂养,24 h后改为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无不适反应,逐渐增加奶量。出院前可达到每3 h奶量55 mL,出院时患儿体质量为3.35 kg。
2.2.4 循环系统的护理
腹裂修补术后,腹腔压力骤然上升,膈肌上抬会限制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摄入量不足,消耗量增加,容易出现循环容量不足的现象。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尿量、外周循环等情况,根据血气分析及急诊电解质结果,予以0.9%氯化钠溶液扩容、5%碳酸氢钠纠酸、葡萄糖酸钙针剂及硫酸镁针剂补充电解质等对症处理。该患儿术后当天查体:皮肤干燥,动脉搏动弱,血压62/35 mmHg,肢端凉,考虑患儿血容量不足,予0.9%氯化钠溶液(10 mL/kg)1 h内泵入扩容,多巴胺(5μg/kg·min)改善循环,保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患儿肢端逐渐回暖,血压上升至72/42 mmHg。于术后第3天,患儿呼吸浅快,血气分析提示:呼吸性酸中毒,遵医嘱予5%碳酸氢钠纠酸处理,2 h后患儿呼吸较前平稳,复查血气分析提示正常。由于下肢回流受限及心排出量的减少,患儿术后第2天会阴部及双下肢中度水肿,予输注血浆、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呋塞米利尿,适当抬高双下肢,患儿水肿于术后第3天开始消退,第8天基本消退。予多巴胺5~7 μg/(kg·min)维持下血压正常,尿量维持在3~6 mL/(kg·h)。
2.2.5 疼痛护理
疼痛可能损害新生儿神经细胞发育,产生一系列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14]。术后患儿肠管及器官回纳,患儿疼痛躁动都会增加腹腔压力,从而影响切口的愈合,因此及时做好疼痛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患儿麻醉清醒后应用新生儿疼痛/躁动与镇静量表[15]进行评估,评分4分,遵医嘱予芬太尼镇静止痛及肌松剂注射用维库溴铵0.075 mg/(kg·h)持续泵入,护理人员每班复评疼痛评分,疼痛评分为-3~2分之间。术后第5天,需恢复肠道平滑肌功能,注射用维库溴铵减量至0.06 mg/(kg·h),第6天继续减量为0.03 mg/(kg·h),第7天停用,患儿疼痛评分为-1~2分。术后第6天开始,芬太尼予逐渐减量,第10天停用芬太尼并撤除呼吸机,患儿疼痛评分2~4分,适当包裹患儿,给予安慰奶嘴[16]及播放轻音乐安抚患儿。患儿哭闹现象减少,降低了因哭闹对腹腔压力增加的影响。
2.2.6 皮肤及腹部切口的护理
术后第2天,该患儿双下肢及会阴部皮肤中度水肿,遵医嘱予留置导尿管,插管护理人员每天用0.5%聚维酮碘棉球对患儿尿道口进行消毒1次。由于术后的水肿及镇静剂、肌松剂的应用,患儿活动减少,局部组织容易受压,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潮湿等原因容易导致压疮的发生[17]。将患儿放置在辐射台上由可塑流体垫制成的“鸟巢”上,每1~2 h更换体位1次,易受压部位予人工皮保护患儿皮肤,患儿住院期间未发生压疮。患儿机体抵抗力弱,手术切口较大,容易发生感染,病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患儿的衣物用品均需灭菌后方可使用,医护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前后严格做好手卫生,操作集中进行并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术后第1周每日切口换药1次,先用0.5%聚维酮碘消毒切口及周围皮肤,然后敷一大小为10 cm×10 cm的凡士林纱布,再覆盖一层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胶布粘贴处先贴上人工皮以保护皮肤,减少医源性皮肤损伤。术后患儿切口愈合良好,第8天予拆线。
2.2.7 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给予患儿轻柔地抚触以减少患儿恐惧。因患儿疾病原因,患儿父母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况[18]。本病为先天性畸形,异常罕见,患儿家属缺乏相关认识,护理人员耐心安抚家属,为其做好各项病情介绍,并详细说明及紧急进行手术的重要性。同时,介绍医院设备、技术水平、科室医护团队的相关经验及以往的成功案例,增强家属信心。患儿术后病程较长,长时间母婴分离容易导致患儿家属产生焦虑,患儿开奶后,允许父母进行床边陪伴并指导其亲自喂养,以增进亲子感情。为家属答疑时,耐心介绍患儿疾病的恢复情况,做好健康宣教。出院前,告知家长每次接触患儿前要洗手,教会家属喂药及腹部按摩的方法,注意患儿术后切口及脐部残端的护理。发现切口或脐部残端有渗血、渗液、异味时或者当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告知家长出院1个月后需带患儿来院随访,根据患儿饮食及生长发育情况分别于出院后3、6个月来院随访,往后可每年随访1次。出院后1周电话随访患儿,患儿家属对照顾好患儿充满信心,患儿家属于出院后1、3个月带患儿来院复诊,各项生长发育均在正常范围。
3 小结
先天性腹裂是一种严重且罕见的先天性畸形,但是随着产前诊断的普及和发展,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的不断改进,该病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存活率可高达90%以上[1],且腹裂预后良好,在其整个童年时期往往会达到正常的生长[4]。因此护理人员应提升患儿父母对本病的认识,为患儿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使患儿得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