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分析

2021-12-01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华精神传统

张 阳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档案馆,河南 郑州 450044)

一、研究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思想精华,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滋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强化思想育人实效。

在全媒体发展环境中,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化思潮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诸多影响。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素养以及外化的行为表现是现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进行研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文化之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多元文化思潮冲击,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征,行为准则多元化问题也逐渐凸显。面对外来文化挑战,如何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是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其内涵非常丰富,涉及文字、文献与文化经典,民族风情与家族文化,传统史学与艺术,传统生命信仰与人生修养,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与思想,传统法律与法制文化,传统武术与军事文化,传统医药与养生文化,传统节庆与饮食文化以及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精神“根”与“魂”、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命脉的高度,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最深厚的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的高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立足点,是中华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的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重要精神支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人志士追求的家国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些诗句体现着饱满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上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家国一体的政治组织结构、修身齐家的伦理道德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的意识、仁爱重义的精神。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家与国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彰显了国重于家,先国后家的价值理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关爱

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道家以顺应自然为中心,佛家以慈悲大爱为重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在诸子学说中,儒家学说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最全面最客观,在时代创新方面又最符合民族特性和历史方向,经过漫长的积淀,内化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结构,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3]。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爱思想”,体现着浓厚的社会关爱和人文关怀精神。孔子和孟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见解高度一致,孔子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和谐发展,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大众之间博施济众,乐善好施的仁爱之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将“德行”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主张道德对个人修养提升的重要性[4]。理想的人格修养是社会文化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大学》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人格修养的“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达出了求真、求善、求美的理想和实践。“言必信,行必果。”“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亲亲而任民,仁民而爱物。”“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以“仁礼合一”为基本架构的儒家思想中所表达的孝悌忠信、诚实守信、修身慎独、崇德弘毅等人文信念,是大学生人格修养培育和提升的重要的精神资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操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屈原、霍去病、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及其中承载的爱国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史料资源。爱国主义精神也体现在诸多诗句中,《礼记·儒行》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左传》的 “临患不忘国,忠也”,《离骚》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等,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淡泊明志的品德。爱国是一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情感,它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来的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董存瑞,“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等,他们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和艰难困苦关头,用生命和汗水捍卫国家尊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操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启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他们传承与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其个人前途与报效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实现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激发大学生奋发有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必备品格。《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诫人们要坚定志向、矢志不渝。《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警示人们在富贵、贫贱、强权等形势下都要坚贞不渝、自强不息。司马迁、韩信、戚继光等著名历史人物都是自强不息的代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表达了他们在逆境困顿中不屈不挠、发愤图强的优良品质。传统文化中的众多谚语和神话故事也体现着自强不息、坚定不移的良好品格,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这些传统文化瑰宝激励着中华儿女积极进取,砥砺前行。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在升学深造、职业规划与发展、个人情感等方面遇到困惑挫折。“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是“苏门四学士”张耒教子诗中的一句,他告诫儿子,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自强不息,不可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唯有保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逆境中愈挫愈勇,获得进步与提升。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明礼诚信引导大学生崇德忠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前提。《礼记·祭统》有言:“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孟子》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而追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经典诗词论述了诚信的重要性,比如《礼记·儒行》言:“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周子全书·通书·诚下》言:“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诚信典范,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公一生忠义仁勇,诚信名冠天下,“土山三约”“夜读春秋”等典故都是他忠义诚信优良品德的体现。爱国将领冯玉祥有言:“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强调了无论做人做事,都必须恪守诚信。当代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道德失范、诚信危机行为愈显。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诚为本,言行一致,恪守诺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理念,在学习和生活中做诚信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具有凸显示范引领作用。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分析

(一)营造文化特色浓郁的全媒体氛围

除了运用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官方网站等传播媒介外,借助抖音短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全社会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创新公共服务、推进文化宣传与传播是我们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短视频媒介领域,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官方新闻网站)于2018年3月8日入驻抖音,成为抖音首家官方政务号。截至2021年8月26日已拥有粉丝2979.2万个,视频内容获赞10.8亿次。发布信息涉及国安立法、疫情防控、交通安全知识普及等内容,传播正能量。人民网(人民网官方账号)、文明中国(中国文明网官方账号)、文明西安(西安市文明办)、青春宜昌(共青团宜昌市委)等政务类抖音号、文化类抖音号相继开通,发布了诸多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内容。例如人民网抖音号在2020年10月发布了一个名为“是什么让中国成为今天的中国”的短视频,讲述了从古至今,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从转发量和评论内容可以看出,该视频对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传承意识效果显著。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中,积极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营造文化传承氛围,使大学生在社会文化环境里受到热爱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和谐友爱、修身内省等文化传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正能量的影响和熏陶,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正确良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打造文化气息浓厚的育人环境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出要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中外文学艺术经典,鼓励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和建设中,高校可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校园文化环境的方式,加强人文景观建设,以渐进式、反复渗透的方式传播文化信息。通过校园文化墙、艺术走廊、教室展板展示古代圣贤关于学习、读书、立志、修身等方面的经典格言和励志诗句,在校园主要景观等地塑造历史文人雕像,以直观的形象展示历史文化,使大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品味传统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一方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重要建筑物、主要景观、路名都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训的内涵,学校建有诗歌大道、名人名言警句墙,中华古代圣贤雕塑群等,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人、提升人、启迪人。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博物馆、档案馆、校史馆等场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览。历史名人、地方风俗民俗、地方戏曲文化以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非常具有宣传和教育意义的展览主题,通过图片、文献、文物等资料对文化资源以及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历史成就进行梳理记录和传播推广,达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拓展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和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实现内容融合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在课堂教学、与学生讨论交流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跨文化对话法、经典诵读法、榜样模仿法等方法[5]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当代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提升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于课程教学的能力,善于开拓两者结合的创新性路径。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其深厚的人文内涵,正是可以从内在力量上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供支持和引导。“培养什么人”,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问题,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高尚品德与真才实学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知行统一、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思想价值,着力掌握其核心理念,积极探寻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之处。在课堂常规教学中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入有启迪价值的经典案例,在通识课程中设置传统文化专题教学,重视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开拓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将历史上文人志士的“矢志报国、自强不息、坚定不移、诚实守信”等宝贵的精神和信念通过教学传达给大学生。在此基础上,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引导大学生讨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照反思自身情况,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答疑解惑词汇当中,有针对性地回应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和当今的话语结合起来,做到教育入脑入心,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内化为大学生的信念和操守,外化为其行为准则,助其筑牢精神之基。

(四)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无论是社会突发公共事件,还是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事件规模、程度、性质以及产生的后果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事态蔓延速度快,信息交互程度高,防控难度大,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高校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和处置,其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全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顾全大局、壮士断腕的“一盘棋”精神,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心、勇于胜利的积极乐观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在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忙碌在返乡人员信息调查、密切接触者信息完善、社区临时出入证办理、全民核酸检测协助等工作中,表现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针对突发事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高校可创新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突发公共事件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体系。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将抗疫事例作为教学案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社会关怀、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大学生因社会阅历、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限制,易出现思维和认知局限,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方面的精神和内容,突出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法制教育、个人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教育中注重关注其思想动态和心理情况,做好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和人格培养。

猜你喜欢

中华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