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1

乡村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战略农民

宋 凯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问题的总抓手[1],“三农”问题的核心要素是农民,在农村社区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方式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现实需要。因此,农村社区治理问题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面临的重要基础性问题之一,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当代农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农村社区概述

1.1 农村社区的概念及由来

农村社区是由居住在农村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具有广阔的地域环境、呈松散的聚居形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农村社区形成于原始农业的产生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可靠的生活资料,人类也逐渐适应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于是人类定居下来,形成最原始的村落,产生了早期的农村社区,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2]。自此,农村社区经历了原始农村社区、传统农村社区和现代新型农村社区3个发展阶段。

1.2 我国传统农村社区概念及特征

我国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界限,以农村居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活动基础,具有血缘、地缘关系,社会关系较为封闭,设施、组织制度完善的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3],发挥着村民自治、农村建设、村务管理、服务村民和经济发展等重要功能。农村社区有别于城市社区,其基本单位是村落,是以村民居住点为中心,将各类临近的服务设施联合起来的相对独立的范围和地理区域;其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专业分工相对较弱,成员之间有较强的关系纽带,文化单一且不易变化,传统观念浓厚。乡贤长老搭配乡约民俗是维持社区秩序的重要方式。传统农村社区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是游子心灵的归宿。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农村社区已经不再符合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将逐步走上历史舞台。

1.3 现代新型农村社区概念及特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是指以提高农民幸福感为目标,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根据人口数量、地域面积、价值观念等现实因素,由一个行政村或者由若干行政村合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而成的新型社区[4]。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的“合村并镇”计划,自2018年起,一大批符合“搬迁合并”的村庄进行了搬迁合并,并且将继续扩大范围。然而,新型农村社区不是对旧村庄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为农民创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物质充裕、基础设施完善的生活环境。与传统的农村社区不同,在产业结构上,新型农村社区不仅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而且要实现产业集聚,将工业和第三产业与农业农村衔接起来[5];在运行规则上,不仅以乡约民俗作为维持乡村秩序的基本准则,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在居住环境上,人们不再追求独门独院,而是引导农民到社区居住,集中享受城市化生活氛围,同时又不远离耕地。这就要求科学规划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扩展农民就业渠道,以使农民群众共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总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目标必然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同于传统村庄,也不同于城市的新型社区。

2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广大农民幸福感的现实需要。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势头良好,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新型农村社区蓬勃发展。然而,农村社区规划缺乏科学性,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成为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中必须面对的三大难题。

2.1 农村社区规划缺乏科学性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三农”问题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普遍重视,农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向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并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缺乏全局意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一村一镇的各自为战,而是要将相关区域的村镇整合起来并建立统一的生活保障体系。部分地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碎片化”现象,部分与整体不能高效衔接,使得部分农村社区孤立发展,未能融入地区的整体发展体系中,不仅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地区和谐发展。其次,部分地区各级政府未能实现良好的沟通,导致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整体发展规划理解不到位,机械性地落实上级政策,缺乏执行弹性,或者过于灵活地执行政策,致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破坏了整体规划效果。最后,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部分地区急于求成,忽视了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急于完成上级任务,而未能结合当地特色和历史传统,甚至频繁改变发展策略,从而使农民群众产生逆反心理,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2.2 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 年11 月1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比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比36.11%,与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一方面,城市扩建、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显示了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历史性成就;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占比变化展示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的无奈。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农村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农村人口流失是农村社区治理无法回避的问题[6]。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大多数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少,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在现实生活中守着“一亩三分地”辛勤劳作已不能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许多农村青壮年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到城市寻找机会和更高收入的工作,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空巢老人的生活起居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光棍汉的数量飙升,天价彩礼拥有了市场。乡村振兴的根本力量是农民[7],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农民。农村人口流失问题得不到缓解,势必会对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3 农村社区文化相对落后

农民是构成农村社区的主体,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败,同时也对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处于社会发展的边缘化地带,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城市。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阅听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受传统思想影响严重,农民相对较少接触新思想、新事物,导致农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动向了解不足,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关心程度不足,社区主人翁意识不强[8]。这便导致农民群众普遍存在自卑与自大心理,遇事常以“农村人”自居,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文明建设和有效治理;乡贤长老搭配乡约民俗构成维持农村社区秩序的重要力量,许多农民群众逆来顺受,对社区公共事务缺乏参与热情,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有效治理和民主发展;陈规陋习延续使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头,严重毒害着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因此,落后的农村社区文化会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妨碍政府政策的落实,甚至严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

3 我国农村社区治理改善对策

农村社区治理并没有统一思路和模式。本着为农民群众谋福利的初心,正确面对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治理措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振兴战略大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解决人口流失问题,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3.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以现实为依据,以服务农民群众为根本落脚点,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对于农村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拥有全局意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遵从整体性原则,战略与策略要相互配合,战略上长远把握发展方向,策略上及时调整工作内容。其次,各级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能精确、及时地传达农村社区发展的战略精神,防止下级部门生搬硬套或误解上级政策。再次,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使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发扬基层民主,建设农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减少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尤其在进行村庄合并时,不仅要考虑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等外在条件,而且应充分考虑乡村之间的历史纠葛、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等内在因素。最后,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基层党政机关要尊重乡约民俗,与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探索符合当地现实的民主自治方式[9];另一方面要依据当地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农村社区蓝图,建设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齐全的生态宜居社区,并将社区建设融入当地旅游业中,以使社区“美丽”“创收”两不误。

3.2 解决人口流失问题

农村社区治理离不开农民的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成为农村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城乡差距大这一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并未完全解决。城乡差距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10],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入手。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优势,积极落实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着力构建富有当地特色的经济结构体系;鼓励农村青年回乡就业创业[11];推广种植特色农产品,并帮助农民寻找销路,做好产品宣传工作,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农村人口回流。然而,经济发展水平并非衡量城乡差距的唯一标准,农村的定位本身就不同于城市。农村之美在于青山绿水,因此生态美好、乡风文明、生活舒缓才是农村社区真正的美丽之处,也是吸引人们回归乡村的真正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政府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多方平衡,多方协调,多管齐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展现自身特色。

3.3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尤其对农村社区治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农民群众接受新时代思想,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有助于其思想进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治理活动;有利于在农村社区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政府牵头、多方协同,抓好农村文化教育工作。例如,开设社区成人大学,并为按时上课的农民群众颁发奖品,鼓励农民学习;开展一些读书会、农业知识讲座等,丰富农民的知识;向农民群众推荐德育、卫生保健和农业科技等相关书籍,培养农民群众阅读和自学能力;继续巩固和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正确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娱乐活动,如组织一些健康的宗教民俗活动、组织各项运动比赛、组建农村秧歌队等,使其摒弃陈规陋习,并防止封建迷信的毒害。通过上述措施打造高素质文明社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4 结语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地带,致使农村地区的科教文卫水平全面落后于城市。脏、乱、差、贫穷和落后成为形容农村地区的“关键词”[12]。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三农”问题不断得到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的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和农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3]。如何合理有效地治理承载万千农民群众幸福的新型农村社区,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之一。在农村社区治理与发展过程中,要以党和政府为主导,树立大局观念、科学规划布局,并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充分考虑村民之间的感情纽带和乡约民俗的作用;以农民群众为主人翁,提升其文化素养,鼓励其参与社区治理;农村社区需找准自身定位,不盲从于城市,要结合自身优势,展现独有特色[14];需要农村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多方协调,密切配合,最终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的治理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战略农民
耕牛和农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农民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stroke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