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中巧借“即时性插话”开发“生成性课堂”
2021-12-01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刘春羽
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 刘春羽
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重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一堂发人深省、直击心灵的好课,离不开教学内容、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寓美于教、融美于学、以美育人是美术课堂的价值导向。新课标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图像识读、文化理解以及审美判断的能力是鉴赏模块着重关注的要素。当面对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高中群体时,关注学生群体的需求则成为生本教育理念中不容忽视的层面。
在解读西方现代绘画专题时,课上发出了诸如“这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表现?”“作者究竟想传达什么?”之类的即时性发问。可见当学生在面对部分不易解读的大师作品时,鉴赏活动往往无从下手、不明所以。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点发端于图像识读环节的障碍。为此,我结合20世纪初西方绘画的典型派别,归类整合开发了一组单元式课程——“那些看不懂的现代绘画”,从“音乐与绘画的融合”“形式与色彩的较量”以及“静止与运动的转化”三个主题展开,揭开看似晦涩难懂的图画真相。利用3课时将抽象派内部(冷抽象、热抽象、抽象表现主义)与立体派、野兽派以及未来派与超现实主义等较难直观识别的典型派别进行比对剖析,并结合贴近生活的多维感官体验进行综合引导,帮助学生解开困惑,从而走进大师的世界,感悟创作的思路与过程。实践证明,这一衍生性课程的开展,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大师的精神世界。
然而,预先设定的课程内容往往不能满足动态、开放的课堂需求。于是,在解读毕加索经典名作《格尔尼卡》时,“即时性插话”再次打破了课程的既定轨道。在残暴法西斯政权的劣行下,小镇一夜之间陷入挣扎与痛苦的黑暗世界,战争所带来的恐惧与惨烈让画面显得分外压抑。在鉴赏过程中,有同学却认为其并非纯粹的悲壮题材,画面中似乎暗含着光明即将到来的坚强寓意,并指出顶端耀眼的电灯便是画家暗喻的最佳力证。这一异质性观点打断了凝重的课堂情境,随之而来的小声议论,也助推了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在鉴赏过程中,任何观点都值得被尊重。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无所谓对错,只有更接近本源的分析视角。现实里的灯确实可以带来光明,而“灯”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也的确算是一种引领和进步,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并非一定积极正向。欲明其意,需入画中,揭开谜底的关键还应从作品中图形及视觉符号的识别入手。因此,引导学生细致体察是关键。观察具有锋利锯齿边沿的灯光,在耀眼的同时却又形似一只惊恐的眼睛,居高临下地审视着这场惨剧。此时的强光犹如带有情绪的利剑直击心灵,带给观者更多的是犀利的警示而非渴望的光明。毕加索借助情绪宣泄的表达手法,用带有警示性光亮的电灯,向当局政府发出强烈警告:要警惕暴力者会操控工业力量来毁灭世界的阴谋!也向世人传达出其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残暴战争的愤恨与不满。就这样,由一句“即时性的插话”衍生的探讨,让课堂有了生成性。学生调动感官、合力思考,通过直观的图像识读,深入剖析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这个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碰撞与结晶,加深了学生对大师创作构想的赞叹,同时践行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美术的育化功能旨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及鉴赏力,提高审美情趣,实现精神愉悦。因此,生态型的课堂为“即时性插话”创造了天然契机,其出现并非偶然,甚至将成为常态。面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理性看待,以引导为主,充分调动教育机智,将其巧妙转化为服务于课堂的生成性素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与判断能力。
一、鼓励“插话”行为,关注学生情感呵护——唤醒审美认知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形式。有“插话”行为的学生正是其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的表现,尤其是在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勇于展现自我的积极性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美育的关键不仅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和心灵教育。因此,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层面的心理需求。正视这一“活化”课堂下的产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秉持以鼓励为主、正向引导的原则,使其在表达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呵护主动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通过阶段性强化,逐渐在艺术与个人情感的联系与比较中,充实社会情感,增强个体的责任感、正义感及美丑感等高尚审美情趣,促成视觉、听觉、动作协调及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学生的感知与思维得到整体协调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参与审美活动。
二、巧借“插话”内容,生成课堂教学契机——丰富审美内涵
在新课改大局下,课堂教学已然成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活动,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无法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在美术教学中,美之育人可以“超然物外,直指人心”。因此,及时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及评价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插话”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课堂认知中的实时反馈,是有效捕捉其接受信息全面性及准确度的判断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美育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具有感性思维及独立精神的学生提出独到见解时,就需要教师积极调动群体合力,适时抓住教学契机,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多角度多层次联系文化及生活情境,恰当地调整预设思路及教学内容,将有价值的问题或有创设性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动态生成“课眼”,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品味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及人文价值。过程中亦可开发新的教学方向,延展教学资源,扩充学生的美学知识,丰富审美经验,发展和完善艺术评析的能力,进而演绎出预设课程外的精彩。
三、善用“插话”时机,磨炼自身教育机智——提升审美素养
学生的“插话”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教师需迅速作出反应并妥善处理,这无疑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及应变能力的极大挑战。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既是美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育大业的持续性决定了教师群体成长的终身性,“最是育人能致远,唯有师者可引航”,新课标着重强调要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对美术教师而言,不仅要专其所长,除不断提升学科素养外,还要回归审美初心,尝试整合美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维美育相关专业,构建跨学科、融渗透的“大美育”理念。善用教学中的“三口”(接口、缺口及窗口),因势利导、灵活变通,使课堂成为展示教学才华的平台。对待有价值的“插话”,尝试二度盘活、即兴延展,创生新的学习资源;而对待不尽如人意的“插话”,则积极引导、妥善纠正,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当然,富有弹性的动态课堂并非信马由缰的随意而为,这还需要教师可以高屋建瓴的适时纠偏,时刻对标课题主线,引导审美鉴赏活动生态化开展。因此,教师要善抓时机、直面挑战,在不断积累与应对中总结经验,磨炼自身的教育机智,提升审美素养。
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关乎行为与思想、品德与智慧、科技与人文、生理与心理等诸多方面,而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感性素质、健全人格及创新思维。面对如今师生共赢的课堂,两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及时补充成为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的重要保障。当然巧借“即时性插话”有效促成“生成性课堂”的开发过程并非朝夕之间,它是教师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丰富知识储备,适时更新美育观念,及时反思、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美育教学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由美至善、美善合一的精神境界,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底色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下好教育这盘大棋,教师群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