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抗疫之路

2021-12-01李泽张莹

医学综述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防疫卫生

李泽,张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广州 51015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建党之初,党就坚持从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军民开展最早期防疫工作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并逐步形成公共卫生工作的基本思想方针。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面临疫病流行、专业卫生人员短缺、医疗设施基础薄弱等诸多公共卫生难题,党在充分总结以往防疫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在公共卫生事业上实现巨大突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两次突发重大疫情(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目前仍处于常态化防控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再次敲响防疫的警钟,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广大人民在一起,披肝沥胆,筚路蓝缕,赢得民族独立,引领民族复兴;在这一进程中,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与疫病做斗争,以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1 建国前中国公共卫生状况和根据地防疫工作及成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于科学进步而赋予全新内涵的卫生观念开始在中国启蒙。1910年,伍连德主导的东北鼠疫防控胜利被认为是中国首次全面应用现代公共卫生理论和方法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旧中国由租界内所设或外国传教士所创的公共卫生设施成为旧中国最初具有现代化雏形的医疗机构,以及由一些归国人员建立的私立医院,形成了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早期萌芽,但其都局限于沿海大城市,更多服务于达官贵人,很难惠及普通百姓。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断与疫病做斗争。从1928年2月,毛泽东成功地创立井冈山第一个红色根据地直至全国解放。这一时期,党领导的地区多为较落后的农村、山区、边区,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卫生观念较差,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遇到灾病时甚至信巫不信医,因此包括革命根据地的广大农村地区疫病时有暴发,防控难度较大。此外,自反围剿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来,由于缺医少药和战事紧张,伤病员大多得不到及时医治,战死人员得不到妥善处理,客观上都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抗战时期,落后的边区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大生产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解决了温饱,但医疗卫生一直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和军队的需求,药物、正规诊所、医务人员极度缺乏。在这样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党在领导军民战斗的同时,依然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尽管受到经济落后、专业医疗人才缺乏、对疫病认识不足等的限制,但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抗疫工作。

1.1宣传教育,破除迷信,改变卫生习惯 党针对基层指战员开展了扫除文盲运动,不仅提高指战员文化程度,也提升他们对公共卫生的认识,勤洗澡、勤消杀,卫生习惯的改变有效遏制了疥疮、虱子、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革命军队的指战员在提高自己之后又成为人民群众的表率和榜样,一方面在党的领导下以党报、标语、口号等直接有效的宣传方式引导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带动群众,一起做好基础的公共卫生工作。在以健康卫生观念教育根据地军民的同时,党还结合政治工作破除封建迷信,通过思想上的改造和解放,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和人民的凝聚力。

1.2预防为主,开展群众运动,切断传染源 土地革命时期,为推进中央苏区防疫工作,党开展了全苏区防疫卫生运动,在当时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刊登的《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一文中要求各级政府、红军应当领导群众去做防疫的卫生运动,各群众团体要领导群众积极参加这一运动;1939年,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把卫生运动广泛的开展起来》的社论,号召全边区人民积极参加卫生运动;1944年7月,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号召“要开展全边区医药卫生运动,同病疫流行的现象做斗争”、呼吁广大人民群众要深刻认识“减少人民基本死亡的基本方针就是预防,就是开展群众中的卫生运动”。这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以预防为主,切断传染源的防疫思想在党领导革命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不仅符合当时缺医少药的状况,也是科学防疫的最有效手段。同时树立了党的卫生防疫方针——始终将预防和群众工作相结合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1.3建立医疗人才队伍,设立医疗机构 党历来重视人才,在医务人员极为短缺的时期,党尤为重视医疗人才的培养工作,当时的医疗人员来源主要有:①积极广泛吸纳医务人员进入党的医护团队,包括国内专业进步青年、爱国华侨、国外来华支援的医务人员、转化敌方医务人员、吸纳当时中国本土社会上的中医和“土郎中”;②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组织医护学校培养速成的医护人员,针对当时迫切需要的战场紧急救护、疾病防止和行军医疗护理等科目进行培训。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党从最初仅有卫生队、担架队的简陋条件下逐步壮大医疗队伍。先后经历了中央苏区时期、延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自己的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这种战火中建立的医疗机构和培养的医疗人才虽然存续时间较短,技术力量上不够成熟,但为广大干部群众、伤病员防病治病,为抗日和解放战争服务,是党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伟大尝试,在革命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始终将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系统,保障军民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1.4以人为本,面向基层,面向最广大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是党的宗旨。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所有的医疗资源首先是面向基层指战员,医疗队组建到连队,关爱伤病员,不断建立伤病康复的后方医院。同时为弥补根据地人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党号召医务人员深入群众,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延安时期,成立了边区卫生处,在各县设卫生科员,在各乡设卫生委员,边区医院及其他所属院所,除治疗边区政府机关、学校、部队、公务员、学生、工人、战士外,首要任务便是诊治群众的疾病。在积极为群众医疗服务过程中,还视情形免除他们的医治费用。这些举措切实解决了当时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密切了党和人民的关系,赢得人民的拥护。

2 建国早期的公共卫生状况和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天花、麻风病、疟疾等传染性疾病肆虐。由于当时医疗体制尚不完善,医疗人才和设备短缺,广大人民的健康难以保障,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高,人均期望寿命仅为35岁[1]。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立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基本方针,即“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过肺结核、血吸虫、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等数次疫情,但在党的领导下,均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新中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是党以往防疫工作的经验总结,且随着经济、斗争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又有新的发展和特点。

2.1更广泛而深入的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实践内涵。在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群策群力,“除四害”、清除垃圾、疏通渠道、新建改建厕所、改建水井,有效遏制了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建国初期的血吸虫病,正如毛主席诗中描述:“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在轰轰烈烈的“灭螺运动”后,基本上阻断了血吸虫的传播。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在新中国建立后领导的更持久、广泛和深入的公共卫生群众运动,运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公共卫生建设的热情,了解和掌握了传染病的各类知识,破除了腐朽的陈风旧俗,促进了优良的卫生习惯形成。至今,爱国卫生运动仍是党和人民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法宝,近年来的“创文热潮”“垃圾分类”观念均是其在新时代的具象表现,以更贴近生活、更具科学性、更讲持续发展的理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2规范疫苗接种工作和确立传染病上报制度 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建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将传染病消灭在萌芽阶段。其次是建立疫情上报工作,及时隔离医治,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如防疟治疗时,采取“发现一个,控制一个”的策略,同时对患者家属及附近人群进行检测,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患者周围环境消杀、灭蚊,在疫区范围内全民预防服药。传染病上报制度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已确立,上报目录和上报要求也根据不同疾病的流行特征不断完善和提高,为阻断疫情扩散最终抗疫胜利赢得先机。

2.3大力发展基础医疗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环境安定团结,人民对生命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但当时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十分匮乏。在这种特殊的国情下,我国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人民就医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专业卫生人员短缺的现状,大规模培养懂一些基础医学知识、能处理常见病的基层医务人员,也被称为 “赤脚医生”。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赤脚医生”人数超过130万,他们更贴近人民,能更及时地解决群众常见的基本医疗问题,且费用较低,就诊方便,为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赤脚医生”是当时条件受限情况下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大努力。

2.4建国至今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成就 经过70余年的风雨沧桑,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①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烈性传染病天花基本灭绝,鼠疫、霍乱、疟疾、麻疹、寄生虫病等传染病仅是散发;②生命指标“一增一降”,即人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的35岁提高到77岁,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其中婴儿死亡率已降至5.6‰[2];③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包括生物技术水平)较建国初期已有质的飞跃,卫生投入、服务质量、健康意识均全面提升。

3 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新挑战

21世纪以来,我国暴发了两场重大疫情:①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发生的危急时刻,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号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沉着应对,迅速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果断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最终赢得全面胜利,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完善了相关法规和制度。②目前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党始终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反复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要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无不充分体现了党一贯坚持的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宗旨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精神,在此基础上党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观念,这是百年来党卫生健康观念的思想传承,并在新时代医疗卫生工作中创新发展。在党的领导,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下,我国成功阻击了疫情的肆虐,化危为机,并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两场重大突发疫情中,一些新的情况和挑战值得深入思考:①新型病毒导致的疫情发生突然,传播速度极快,暴发初期传染源、传染途径未明,极易引发群体性恐慌;②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增高,人群聚集程度越来越高,疫情本身及防控措施对社会秩序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③疫情全球化,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都无法在全球疫情中独善其身,疫情控制好坏对经济影响极大;④围绕疫情的舆论博弈成为“抗疫战场”之外的另一战场,信息化时代下各种势力炮制的“信息病毒”亦随疫情变化肆意扩散;⑤生物技术成为最终战胜疫情的战略制高点。

针对上述新挑战,必须反思防疫工作中的疏漏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疫情:①坚持传染病上报制度,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继续推进党员进社区和志愿者服务工作,定期组织群众开展疫情防控演练,形成常态化的防疫机制。②加强战略物资、医疗物资储备,包括水、电、通讯等基础民生设施保障,推进信息化时代下智能化、无人化、自动化保障设备的发展。③不断强化包括人员、物流在内的入境检疫、隔离、消杀,不仅要防止疫情传播,也要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等其他威胁我国环境生态安全的情况。④信息化时代的宣传工作要做到全媒体平台覆盖,既要占领舆论高地,也要兼顾舆论洼地,让谣言无处遁形;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要及时,同时要注重人文关爱;要警惕煽动医患对立的言论,加强正能量的宣传,珍惜和保护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医疗资源;国际舆论上不能幻想西方主流媒体会善意地转变基调,而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价值观积极主动引导国际舆论。⑤生物技术水平决定了各类疫苗研发的速度和疫苗安全性,而疫苗的接种率决定着国家开放和经济恢复的速度和程度,最终成为检验疫情防控成败的关键。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国已在疫苗的研发上处于领先地位,下一步即是不断推进全民疫苗接种工作,早日筑起群体免疫的防控长城。

4 小 结

百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健康也得到越来越好的保障。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出色成绩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力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人民服务”事业永远没有终点,医疗卫生事业在新时代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坚定制度自信,继续在党的领导下深化改革和创新,不断为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防疫卫生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卫生与健康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卫生歌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