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与景观优化对策

2021-12-01

乡村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吊脚楼黔东南侗族

陈 蛟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并且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主要是由于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村落。对于长期生活在繁杂且快节奏的城市人而言,传统村落所带来的宁静,可以使他们身心放松、心情愉悦。但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筑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对于本民族文化传承有所忽视,很多旅游开发商为了从中获得更大利益,将传统村落进行改造,使得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及景观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笔者重点针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与景观优化进行分析,希望能促进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更好发展。

1 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与景观特色

1.1 民族木结构建筑分类

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划分为杈杈式、井干式、汉式及干阑式[1]。其中,杈杈式建筑是四大种类中最为古老的一种,代表性的是瑶族竹木草顶房,此建筑特色就在于固定的时候没有使用任何梁、柱等作为支撑,杂木建造而生,多用作牲口圈棚或者堆放杂物,此类建筑现存很少。井干式建筑在榕江县非常常见,此建筑没有柱子,四周都是将木棒横放后堆起来的,多为住宅、圈棚、粮仓。汉式建筑也被称为平层、地屋,多采用左右对称建设,中间为堂屋,开间多为三、五、七间;在堂屋前面的墙壁中多以柱体支撑,堂屋没有楼,次间有楼阁,且人与牲畜分开,多以木头、石头、土方材料为主。干阑式建筑中吊脚楼最为典型,多以柱子作为支撑,底架空,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

1.2 黔东南吊脚楼外观造型、结构设计和平面布局差异

在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苗族与侗族居住的人口较多,在生活、文化方面极其相似,所以村落建筑共性与差异同存。共同点是建筑都是三开间、五开间,多以木结构的两三层民居较多,上面大、下面小的干阑式吊脚楼居多;差异是苗族以半边的吊脚楼为主,而侗族以倒金字塔吊脚楼为主[2]。

苗族与侗族传统村落建筑都是以吊脚楼形式为主,但是在外观与造型上存在区别。苗族半边吊脚楼属于干阑式建筑,主要是由于苗族人民村寨多建于山间,建筑的设计多与坡坎、自然地面紧密相关。侗族的倒金字塔吊脚楼虽然也属于干阑式建筑,但是大多数临水而建,因为距离水面较近,所以具备防水、防潮等优势。

苗族与侗族吊脚楼在平面布局方面也是不同的,其中苗族以三层两间较多,突出的是左、中、右布局,顶层是客房、杂物间,中间一层用来居住,底层用来喂养牲畜。中间住宅层设有堂屋、退堂、卧室、厨房等,以堂屋为中心点,向四周平面展开。侗族吊脚楼则是以前、中、后布局,将入口处的轴线作为中心展开,设有楼梯、宽廊、火塘、卧室。顶层用来粮食及杂物的堆放,中间为卧室、宽廊、火塘等起居所需,底层堆放杂物或者喂养牲畜。

2 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与景观形成的原因

2.1 地理环境因素

黔东南少数民族建筑与景观的形成多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当地人民居住的环境较为特殊,所以,为了适应当地地势,建筑形式便具有地域特色,建筑材料适宜使用木质材料,而陡峭地形使建筑建造时更加精巧[3]。黔东南地处高山处,土层较为松散,而且石灰岩较多,所以地理环境造就了人们因地势而建造房屋,进而成为现代人所看到的独具特色的村落。例如,雷山县朗德苗寨,由于处于高海拔处,为此房屋建造以木材为主,以山坡层次层层而建,加之当地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湿润,所以吊脚楼多以三角形、长方形等形成了三维空间的建筑结构,主要是为了防止雨季到来时出现大量降水将房屋淹没。榕江县三宝侗寨由于地处海拔较低的位置,气温较高,所以建筑以鼓楼为主。为此,黔东南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与景观,即便地区相同,但是自然环境不同,建筑的取材、布局也不同。

2.2 文化因素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人民较多,由于民族不同、环境不同,便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所以居住的建筑风格不同。苗族生活在离水源比较近的地方,为此他们会依水而建。但为了防止受潮,建造了特色的半干栏式吊脚楼。侗族人民一直以来继承了巢居文化,为此鼓楼成为属于他们的民族建筑。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黔东南少数民族不同的建筑与景观形式,而且每个民族具备各自的特色。

2.3 文化交流因素

在黔东南,苗族人民性格活泼,非常热情、好客,所以他们与其他民族间的交流非常频繁,所以苗族有很多节日,各个民族间在交流过程中也会涉及建筑方面的探讨,在分享中借鉴其他民族建筑的优势,进而改进建筑结构与布局。以前由于受到交通影响,各民族间语言、风俗习惯不同,沟通也不畅通,建筑差异性也较为突出。但是,现在交通日益方便,加之移动通信的出现,实现了各民族、各村落间沟通畅通无阻。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而民族间的建筑也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加之城镇化发展,道路重建,传统村落被现代化气息冲击,黔东南现代建筑日益增多,如果对传统建筑保护不当,传统建筑将面临消失的威胁。

3 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与景观优化建议

3.1 继承传统建筑文化

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与景观不仅向国内外展示着当地的风俗习惯、民风民情,而且体现了当地人的智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建筑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另一种展示,将自然的美好、环境的优美、民族特色融合在一起,即使在现代建筑层出不出穷的今日,也应将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起来,否则便是对文化的不尊重。当然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总是一成不变的,而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与景观要想更好地留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又要在现有建造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古人在建筑方面的智慧,以另外一种风情向世人展示古村落的魅力,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美、环境美,在此基础上融入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建筑文化,另一方面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让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与景观继续大放光彩,生命力越来越旺盛。

3.2 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与景观经过数千年都未曾被抛弃,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一种精神寄托[5]。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及景观中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雕刻物,这同样也是建筑的一大特色,更是文化的充分展示,其中不但涉及当地人民的劳作形式,而且体现了人民的信仰与情感的寄托。创新固然重要,但是保护同样不容忽视,以保护为依据创新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与景观,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案例,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既要突出传统建筑与景观的特色,又要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

3.3 立足功能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是供当地人民居住的,所以其具备较强的功能性。为此,对建筑进行创新时,要以功能性为基础,如确保其具有较强的使用性、抗震性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不管哪朝哪代、何年何时,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建筑与景观所具备的艺术价值都是较为突出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建筑的追求也趋于多样化,所以在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同时,要确保传统村落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合理融合,在创新中继续向世人展示不一样的风采。

4 结语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黔东南人民用他们的智慧造就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其中赋予了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居住的建筑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些传统村落作为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显得极其重要。今后,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既要保留原味,又要在创新中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吊脚楼黔东南侗族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遇见黔东南
山城吊脚楼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诗书画苑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