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生人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伦理构建

2021-12-01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凤

河北农机 2021年2期
关键词:冷漠陌生人伦理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凤

当代,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结构的转变,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熟人关系逐渐转为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不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还出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在陌生人交往过程中存在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引发了许多的伦理问题,如信任问题、见死不救以及冷漠旁观等。因此,必须正视陌生人的存在及其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的陌生人伦理关系,不仅引导着个人行为的有序发展,也为改善当今社会所凸显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思路,还无疑推进了当代城市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 陌生人伦理的概述

所谓陌生人指的是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不属于血缘关系以及业缘关系等熟人关系之外的人际交往关系[1]。现代陌生人伦理与古代的路人偶遇型伦理关系有相似之处,是对那些不经常或不必然发生联系的人们的称谓。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已经成为现代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同于以往的亲人之间或者朋友之间的熟人伦理关系。古代社会主要以血缘关系和家庭关系最为重要,人们之间的交往多为熟人之间的交往,当时,受地域、交通工具等条件的限制,人们仅限于自己生活的村子及附近活动,并没有过多的陌生人交往。陌生人的关系也远远不如父子、兄弟以及夫妻等亲人之间的交往,也不如族人、邻里、朋友之间的关系。古代对于陌生人交往关系的关注较少,在古代,只是有些思想家主张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彼此忍让、互相帮助、济危扶困的关系,还有的提出对待路人应当要向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一般,不过都没有给出具体性的规范。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原来熟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或者群体的生活模式逐渐被打破,陌生人开始涌入我们的生活,已然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要与不同的路人(陌生人)进行不同形式的交往,人们不再像传统亲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一样,有更多的人从农村走进城市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在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存在着道德排他主义,就是我们在伦理生活中会优先考虑自己、家人和朋友,对他人尤其不认识的陌生人表现出冷漠、怀疑、拒赤或极度的不信任,阻碍着社会的合作与交往。因此规范陌生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及其相互对待准则还是十分有必要的[2]。由此,对陌生人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认知问题,需要形成不同于熟人社会的特殊道德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构建和谐有序的陌生人伦理关系。

2 现代陌生人伦理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2.1 公共场所陌生人伦理失范频发

陌生人的交往多发生在公共场所,公共场所是公众从事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所的总称,是提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医疗、旅游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其中,公众是指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或国籍、不同健康状况、不同人际从属关系的个体组成的流动人群。在公共场所中,陌生人交往所凸显出的伦理问题是十分明显的,如商场、公交车及公路上等,当崭新的陌生人社会来临的时候,人们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和行为上的被动性。

公共场所陌生人交往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是产生陌生人伦理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偶然性、流动性比较大且相遇时间较为短暂。由于陌生人之间交往的偶然性,人们在进行交往之前并不知道在活动或外出的时候能遇见什么样的人,完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和底细,也不知道对方有哪些社会关系。在公共领域的人们彼此之间不认识,人们之间难以建立持久而稳固的社会联系,这就容易造成对陌生人利益的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或当人们看到陌生人的利益被侵犯时常采用审慎甚至旁观的态度。这导致了陌生人伦理失范频繁发生,给整个社会以及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伦理构建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2018年10月发生的公交车坠江事件”、频繁发生的“碰瓷”事件以及网约车事件等。近些年发生的这些事件都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发生在公共领域及陌生人交往过程中,这给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影响,更加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气氛的形成。

2.2 网络虚拟空间陌生人伦理失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的发展给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不少的伦理问题。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社交网络成为个人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个人使用社交网络具有多种目的:休闲、维持现有社会关系、建立新社会连接、紧追时代潮流,抑或获取社会信息等;也重塑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并对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网上软件应运而生,这些软件虽然丰富了人们交友的方式,但在虚拟世界中人们之间显然是陌生的、不认识的,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如网络欺诈行为、人肉搜索以及网络不文明用语等。由于网上交往缺乏明确的伦理规范和管理机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陌生人交往时,人们言语的随意性及网上不文明行为层出不穷,导致人们自身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降低。下面分析一个案例:丁香小慧,“史上最恶毒后妈”事件,丁香小慧深受重伤而被各大网站、知名论坛所关注,而一篇名为《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更是被疯狂转贴。最终,当地警方得出结论并通报:“丁香小慧”并未受后母虐待,此事才得以平息。近两年来,“网络舆论暴力”频繁出现,这种舆论是针对陌生人而进行的,因此不会感到道德上的压力,这体现了对陌生人的极端的不尊重,网络虚拟空间的陌生人伦理问题更应引发我们的深刻反思。

2.3 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冷漠

道德排他主义的存在,使人们产生了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冷漠。道德排他主义指的是在伦理生活中优先考虑自己、家人和朋友,对他人尤其是匿名的陌生人表现出怀疑、拒赤或极度的不信任。当陌生人之间进行交往时,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多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们往往通过自己得到的实际利益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存在。使得陌生人伦理缺失愈加严重,进而造成陌生人伦理关系的信任危机,无论是在社会公共场所还是职场中,伦理规范更多的被利己满足所代替,他人则被作为一个完全异己的存在被排斥在伦理对象之外。

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对陌生人往往表现出不信任甚至冷漠。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冷漠是陌生人伦理缺失的具体表现。当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18位路人冷漠地走开,人们所显示出来的冷漠感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在匆忙的交往中人们对彼此的印象并不深刻,当陌生人深陷困境需要救助时,某些旁观者的消极观望和冷漠心理,不仅反映出人们心目中陌生人伦理的严重缺失,也折射出“陌生关系”本身所特有的短暂性和脆弱性的特质。

现代许多生活在都市的人们住在同一栋楼,虽然彼此之间离的特别近,但心灵的距离却是越来越遥远。人与人的交往是心与心的交往,心灵之间的疏远表现一种对他人的冷淡、不关注。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是当人们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就不能明确自己的行为了。“这主要在于我们没有感同身受,和陌生人之间没有建立起感情联系。”[3]我们自然不会对陌生人产生信任感,进而造成陌生人伦理关系的信任危机,相互的不信任使得对陌生人的态度是冷漠的,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彻底击垮陌生人社会的伦理规范的建立,造成陌生人伦理的严重缺失。

3 陌生人伦理构建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正确处理好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伦理关系尤为重要。积极探究有利于解决陌生人伦理缺失问题的路径,为建构和谐有序的陌生人伦理关系做出必要的伦理探索,以实现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

首先,应该正视陌生人的存在,承认陌生人存在的合理性与陌生关系的意义。毕竟,陌生人的流动性和暂时性导致了彼此之间信任危机的产生。在公共交往实践和生活中,我们彼此互为陌生人,拥有共同的伦理期待和道德诉求,都希望对方可以尊重和重视“我”的存在。在与陌生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做到“不伤害”“不歧视”“不排斥”等基本的道德规范。当面对利益问题时,人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更要考虑陌生的他人的诉求和利益。

当在公共场所与陌生人之间进行交往时,应该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秩序。加强对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使社会中的个人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明确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各自都承担着自己的道德义务与责任,把陌生人当成与自我等同的平等主体看待。对待陌生人应当做到尊重对方、以礼相待;当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对方更多的帮助、为他人提供便利,而不是冷漠的走开,杜绝“小悦悦悲剧”的再次上演,积极构建陌生人伦理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接纳和关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陌生人,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其次,从制度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完善相关网络的立法,扩大侵权责任法的囊括范围。在立法的基础上,加强网络执法的力度,一方面,建立网络监察队及网民举报机制,对清查的人员要加以处罚;另一方面,不定期进行网络巡查与抽查,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并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等。第二,做好网络道德引导。一方面,树立良好网络道德风范,营造良好的网络风气和环境;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道德约束机制。利用网络充分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引导,使群众自发对不良信息及传播者进行谴责。第三,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和各种App的管理,对于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全方面的彻底的整改。对发布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过滤,同时,要加强对信息渠道的监督与规范,从而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网络公共生活,提高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和公德意识,为陌生人伦理的构建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第三,应当追求“善”的伦理秩序。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以善作为自己行事的最高标准。在众多“我”的社会中,尊重其他“我”的地位和尊严,这种伦理的必然性引领我们做的“应当”,即应当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使自己为人的同时又尊重别人;同时,尊重其他“我”就是尊重我自身。以此来化解陌生人伦理关系中存在的信任危机,建立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减少甚至杜绝陌生人伦理缺失事件。

在追求善的伦理秩序的同时,应该开展关于陌生人的相关知识教育:对陌生人的信任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关于信任教育是要求我们对陌生人持一种信任的态度。每个人在与陌生人进行交往时都有从认知到建立信任关系的一个过程,人们将这种关系进行传播,构成了现在的陌生人的关系。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在陌生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信任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信任教育时,可以借助一些案例来传播陌生人之间的友爱行为,如生活中的见义勇为等正能量的行为。再者就是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与陌生人的相遇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应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人们对潜在危险的评估以及判断,掌握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使我们对陌生人有更多的了解和信任,形成相互认同的价值基础,从而构建良好的陌生人伦理。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的陌生人社会不同于熟人社会的特点,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影响了社会的有序运行。在此背景下,建设良好的公共道德秩序就有了重要的价值。构建和谐的陌生人伦理关系,可以使人获得更加和谐、安稳的社会生活,使得社会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有序,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猜你喜欢

冷漠陌生人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突然之间
东霞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回答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