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2021-12-01青岛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张阳

河北农机 2021年2期
关键词: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化

青岛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 张阳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农业经济发展质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我国农业种植技术可以追溯至“神农氏”传说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品种,人们逐渐从各类农作物种植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纵观整个农业发展史,我国农业生产大多依赖于人工劳作,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毛主席曾说过“用25年时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并且该目标于20世纪90年代得以实现。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准,在实际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如,受地域差异化影响,不同地区所采用农业种植技术也不尽相同。而如何加快糅合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种植技术,实现产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成为当前农业发展及研究领域的重点话题。

1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期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使用奠定了基础。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渐产生了农业机械化苗头,现代机械开始初步进入农业生产;6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70年代国家政府机构提出了农机部门与农业部门融合发展的方案;80年代提出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走精耕细作的特色化农业生产道路;9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初步结合;21世纪初农业机械化不再是粮食作业领域的专属,逐步实现了经济作物领域的跨越,传统以人工劳作为主的种植业逐步转变为了以机械生产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整个农业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主要分为四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从目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是基于农业种植技术,实现对生产需求和种植技术的系统展现;第二阶段,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两者之间相互适应、相互矛盾;第三阶段,当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实现对各类农业生产活动的有效适应,产生具有机械化特色的综合生产技术;第四阶段,在spac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以及农业机械化和种植技术的综合应用,可实现对土壤、植物、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运用。

2 现代农业机械化和种植技术的辩证关系与相关性

2.1 现代农业机械化和种植技术的辩证联系

从广义上来看,农业种植技术就是指一种农作物种植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二是农作物生产种植经验。而所谓农业机械化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一些机械化设备开展生产作业,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与高效性,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集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于一体的现代生产活动。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活动在我国已经开展有千余年,但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机械化仅70余载,且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通过一系列研究与分析可以总结出现代农业机械化和种植技术两者属于辩证关系,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除了具有联系性之外,还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性。两者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种植技术是一切农业生产活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也是在经过长期研究与分析后所总结出的与植物生态学相适应的方法。且随着近些年来农业种植的机械化发展,不但有助于农业种植效率的全面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且有助于对传统农业装备结构进行系统优化与改善,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综合性与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1]。

2.2 现代农业机械化和种植技术的相关性

在经过千年农业种植活动开展,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农业种植技术后,如何实现这些种植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完美融合,推动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成为当前农业生产领域重点研究内容。农业种植技术的形成主要依托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作物种植经验两个方面,而农业机械化则是通过对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种现代化生产手段。将传统种植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化融合,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下,将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效益融为一体,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2]。例如,以传统农业种植技术为依据通过对现代农业机械的合理应用,促使农业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同理,将农业机械设备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中,通过相关种植技术以有效增加农业经济收入。由此可见,现代种业种植技术需要以机械化发展为核心,通过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降低对人工劳动力的过度消耗,实现农业机械发展的综合化与长远化。

3 现代农业机械化主要问题

3.1 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地势范围较广,不同区域内自然条件和土壤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农业种植作物的种类也大相径庭,因此,在对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进行选择时,应与当地农业实际生产条件和生产需求相结合,确保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若无法达到上述要求不但不利于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且容易造成对各类生产资源的过度浪费,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需采用不同农业机械设备,地势崎岖或低洼地区应采用一些中小型农业机械设备,而一些平原开阔地区则可采用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再如,受我国南北方气候条件的巨大差异,不同地区在水稻种植周期方面也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需根据地区气候特点、自然规律等选择相应的农业种植技术。

3.2 农民种植观念落后

受地域条件影响,我国农业种植技术中机械化程度整体偏低。尤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发展体系,由于农业生产中需要采用机械种植的价格相对偏高,短期内无法获取等量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我国一些经济较为滞后的偏远地区,相关农业种植户缺乏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全面认识,未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不具备高超的技术操作能力,无论是在基础配套策略方面还是资金方面都尤为短缺,某种程度上对我国农业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3.3 农业种植人才匮乏

当前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年轻劳动力极为稀少,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在山区,严重的劳动力外流现象导致部分山区仍未实现农业机械化。另外,一些接受过系统教育,接触并学习过现代种植技术,可熟练操作各种机械化农业生产设备的人才,往往留在大城市不愿返回当地,导致农业知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当前农业种植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农村地区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大原因。

4 推广种植技术促进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有效路径

4.1 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若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农业技术推广向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与普及,需创新引入各种现代化、高端化的农业技术,加大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且通过与当地实际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情况相结合,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与此同时,应从广大农业种植户实际角度出发,立足当地农业土地、土质条件进行相应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技术、农村、农民三者深度融合[3]。此外,可在农业领域广泛普及农业技术存储模式,加快完成对农业技术相关信息数据库的系统构建,以期为农业技术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完善机制建设,支持农业技术推广

从某种角度来看,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及水平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备、机制等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需加快完成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对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的相关推广标准和要求进行系统调整与优化,并搭建起专业的农业技术管理平台,对其整体办公条件进行改善,确保各业务部门层次性与明确性,而农业技术研究基地和检测监督中心等是内部必不可少的重要配置,通过对传统服务方式的完善,拓宽农业技术普及过程中的服务内容[4]。例如,可提供研究服务、检测服务、预测服务以及咨询服务等等,在确保其公益性职能全面发挥的同时,实现对农业技术的全面普及与发展。

4.3 注重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人才是现代社会中各行业领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也不例外。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由于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缺失,尚未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此,在农业技术人员培养过程中,应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例如,农业机械化的研发发展中需要农业机械专业人才进行设计。为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领域,可提高相关待遇水平,并注重对其技能的培养,加快成立一支创新型、应用型、素质型农业专业人才队伍,以确保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5]。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与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两者的深度融合,可推动农业经济朝可持续方向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业生产中整体种植结构的优化与开展,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但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完善机制建设,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注重培养农业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十四五”规划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浅谈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