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2021-12-01路兆军刘瑞珍马旭升
路兆军,赵 莹,刘瑞珍,马旭升
(山东省烟台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264000)
苹果褐斑病是苹果早期落叶病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在我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根据调查,2019—2020年,苹果褐斑病在山东省烟台市各区市发生率为100%,防治不及时的苹果园9月上旬落叶率为60%~80%,经济损失极大。为此,笔者总结了病害的危害特征、侵染周期、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 症状
苹果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发病严重的苹果园也可为害果实和叶柄。叶片病斑常被分为针芒型、同心轮纹型、混合型3种类型。针芒型病斑呈放射状向周围扩展,病斑小,数量多,边缘不明显,后期叶片逐渐变黄;同心轮纹型病斑黑褐色,近圆形,边缘清晰,直径6~25毫米;混合型病斑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3种类型病斑表面均可见蝇粪状小黑点呈近轮纹状排列或散生,且病斑边缘可见绿色晕圈,因此该病又称作“绿缘褐斑病”。叶柄染病后形成长圆形褐色病斑,并导致维管束坏死,叶片干枯脱落。果实染病初期在表面生成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直径4~12毫米,中央凹陷,表面可见小黑点,病果肉呈海绵状褐色干腐。
2 发病规律及原因
苹果褐斑病的病原有性态为苹果双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世代为苹果盘二孢,属半知菌门真菌。不同地区病原菌的越冬形式不同,但主要以菌丝体、子囊盘或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第2年春季降雨后产生大量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通过雨滴冲溅或风吹等方式到树冠下部叶片上,形成芽管或附着胞侵入,成为初侵染源,继而随雨水向上和外围蔓延,进行多次侵染。苹果褐斑病潜育期随气温及湿度升高而缩短,一般为6~12天。多数地区于6月初开始发病,若防控不及时,7—9月为发病盛期和大量落叶期,发病严重地区可导致当年二次发芽、开花。
苹果褐斑病发生和流行的首要原因是园内存在大量越冬菌源。其次是降雨早、次数多、雨量大、雨后温度高等适宜的发病条件。李保华等发现,苹果褐斑病只需叶面持续结露7小时,即可完成全部的侵染过程。胡同乐等研究表明,苹果斑点落叶病流行的主导因素是降雨,夏季降雨后一般会导致发病高峰的出现。最后是负载量过大、严重郁闭、施肥不当、立地条件差等造成的树体抗性差。
3 综合防治措施
(1)做好清园工作,降低菌源基数,阻断传播途径。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病枝及病落叶,集中销毁或结合翻耕土壤深埋。春季剪除距地面较近的枝条,切断病菌初侵染途径。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性。坚持配方全营养施肥原则,秋季施基肥在保证大量元素充足的情况下,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每年6月、9月各追肥1次,结合氨基酸涂干、叶面喷肥等措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及时修剪,合理负载,中耕除草,保证通风透光,降低园内湿度。地势较低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果园及时排水,保持土壤适宜湿度。
(3)及时对症用药,提高防效。烟台地区一般在5月中下旬第1次喷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以后每隔10~15天1次,一般年份需3~5次,多雨年份,雨停后及时补喷1次。内吸性药剂与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注意根据天气因素及产品说明合理调整用药量,避免用药过度。效果较好的内吸性杀菌剂有三唑类杀菌剂如3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1000~12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剂或乳油2000~2500倍液、12.5%氟环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等;保护性杀菌剂有1∶2~3∶200~240倍波尔多液等,由于波尔多液残效期较长且黏附性强,在预防苹果褐斑病中效果较好。但如果园内已有苹果褐斑病的发生,波尔多液可能会加速病叶脱落,此时多选择内吸性杀菌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