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协同理论融入高校就业创业实践
——以杭州市“师友计划”为例
2021-12-01张诗钰王奎国
张诗钰 王奎国
(1.杭州师范大学 医学部,浙江 杭州 311121;2.华中师范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0 引言
在知识社会背景下,“互联网+”不断演进并催生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是关系到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等多方联动、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政府、高校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创业支持和鼓励,助推大学生基于“互联网+”行为方式多渠道自主创业、灵活就业[1]。因此,本文基于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的四维协同实践,以杭州市“师友计划”为研究对象,论证政、校、企等关联协同的就业创业服务资源配置新模式在知识经济新时代运行的可行性。
1 四类需求下的“师友计划”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主体主要包含大学生个体、用人单位、高校和政府,四类不同主体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需求不同,相互碰撞刺激,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师友计划”应运而生。
1.1 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
大学生对就业创业具有两个需求:一是大学生个体生存的需求,二是大学生个体事业发展的需求。首先,在市场经济的商品社会中,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相对于资本而言的,其价格受劳动力再生产、市场价格、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用价值的途径也只有通过人才劳动力的交换方式体现。因此,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等输出必须经受市场检验,才能满足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求;其次,就业创业是大学生实现自己理想的重要行动体现,也是其尝试以自己的行为证明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高阶层次的重要途径。
1.2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
用人单位决策与大学生就业具有直接性利害关系。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人力资源是一种投入成本,目的是更有效的产出。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曲线与大学生就业需要曲线存在着显著的均值差,需求和供给处于错位状态。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倾向于招聘现时可用的急需类人才,但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在多数岗位上不能很快上手,需要较长时间再培训,体现不出高校培养的优势”[2]。人才需要与大学生供给之间的矛盾仍待解决。
1.3 高等学校育人需求
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从高校管理评价的角度看,高质量的就业率是高校教育发展质量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评价指标,能够证明其培养的人才同社会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否被社会所接受,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必要的校内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能够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1.4 政府职能发挥需求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和生产力的正面外溢性。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必要支持和服务,是政府履行帮扶就业的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部门之一,具有服务效能,应当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和维持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公平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如政府需要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和维持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公平性,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调控和监管;政府需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政府需要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更充分、全面、可靠的信息,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偏差。
由于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从自身出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不同需求,按照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理论,为解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问题,杭州市人社局作为政府机构,既应考虑自身需求,又要考虑大学生个体、用人单位、高校等主体的需求,将不同主体的需求植入“师友计划”中。
2 杭州市协调就业创业资源分析
四维的概念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称为四维时空。能量和动量不可分割,也是一个整体,称为四维动量。[3]而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哈肯[4]提出、发展的新兴学科,哈肯认为“在整个环境中,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协同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自身内部的协同,如何实现对空间、时间、功能的有序结构”[5]。随着后现代主义发展,空间批评转向,四维概念和协同理论被引进教育领域,用以论证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等多维主体必须协同一致,才能实现设定目标。
2.1 协同育人和三螺旋模式
协同育人是应对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多元素质要求趋势的必由路径。在双创升级背景下,建设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是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高校、政府、企业、学生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互动性、时空接续性和效益放大性的特征,包括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等内容[6]。建立四维协同、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设立正确的组织领导、实现资源互通共享、颁布激励约束政策和考核评价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开设职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提升大学职业化素质。高校要将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纳入重要考核指标,多层次、全方位建立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杭州就业创业采取“三螺旋”结构模式,这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新模式,借助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平台优势,是一套由企业、大学、政府等要素及其之间关系构成的制度行动者。“三螺旋”最初由里查得·莱万廷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他将基因、生物体、环境间的“辩证关系”用三条交叉螺旋上升线予以模式化阐释。随着知识经济发展,高校、政府、企业等系统及系统间各要素关系变得复杂化,20世纪90 年代,亨利·埃茨科维兹将三螺旋理论转化应用于“高校一企业一政府”关系模型,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成为创新系统理论集群分支,逐步成为创新体系研究新范式。三螺旋理论主张“螺旋主体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协作、角色转换与渗透,以提高协同创新效率”[7],其主要观点是,“政府一企业一高校”既各有边界承担独特角色又相互融合互有涉及,驱动要素螺旋上升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8]。“三螺旋”理论创造性地认为,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创新主体在发挥各自的传统职能外,还附带显现另外两个主体的功能,三者交叠作用,进而驱动创新的螺旋上升式发展。杭州市的就业创业结构模式为政府主导就业创业战略走向,健全政策保障;企业占据着就业创业体系的中枢地位,是人才实践的主体力量;高校及其产业园是就业创业体系的主导力量,负责人才培养与技术转移。
2.2 三螺旋就业创业服务模式实践
根据三螺旋就业创业模式,政府主要负责政策支持、资金帮扶和平台搭建等;高校是人才资源提供方;企业则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和指导等。三者可两两相联,形成闭环;也可交叉联系,建构组织、活动;甚至三者内部也能相互耦合。杭州市根据创业城市特点,组织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三螺旋就业创业服务模式。
(1)政政合作,政府联动从由下至上,到由上至下;从原来政府一线部门基础数据联动、基本服务支持,走向到部门间政策联动,决策互动。减少政策重复,提高决策速度,专注特色区分。《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通知中特别明确具体责任部门,跨部门单位间联动和内部联动,做到数据流通贡献,政策共商共拟。
(2)校校联动,建立“四位一体”高校生态联盟。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构建是“立足高等教育发展视角,实现其内部结构布局,并确保各个部分之间可以通过合理的调节以及相互作用发挥,推动高等教育的更稳妥发展”[9]。杭州市打造“四位一体”的高校生态联盟,联盟高校动力机制、外部运行环境、内部运作体系以及对外合作机制 “四位一体”,形成较为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共同促进高校联盟的形成与发展。
(3)政校合作,是政校之间协调运作的过程。代表高等教育相关利益的各个社会群体,经过严格的协商程序,对政校企合作的各个问题进行讨论和监督,整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力量,形成对于政校企合作的科学管理和运作。目前,杭州市共41所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按标准,每个指导站都由学校提供不少于15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以及5名以上专兼职就业创业指导老师团队开展工作,并接受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4)校企合作,共建创业学院。高校就业创业项目合作外包,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并形成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完整模式,目前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杭州高校在“师友计划”倡导下进一步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共建创业学院,共同实施就业创业项目,共同评估项目结果,如2016年4月杭州师范大学与浙江两创科技有限公司开启共建创业学院的新模式探索。
(5)校政企联动,打造立交模式下的导师制度。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导师遴选机制,实现师友导师队伍的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师友导师的遴选标准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市场选取优秀企业家或职业精英;在科研院所选取就业创业专家或者政策研究学者;同时依托自愿承担助理服务工作的在杭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和组建“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师友助理中心”,按1名助理服务20位导师的比例,引入在校学生团队开展信息维护、师友配对、导师邀约、后续跟踪以及组织策划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活动等,以学生团队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
其他联动,如企业与企业的联动,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良性竞争的建构。企业与政府的联动,主要体现在政策的执行与反馈,企业是政府搭建平台的参与主体,政府为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经济和帮扶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税收、财政等支持。
3 四维协同的大数据管理
3.1 就业信息整合与服务
“师友计划”借助于大学的学生信息系统,建立学生的数据信息库,对实施“师友计划”的大学生进行成长轨迹跟踪,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多渠道搭建校内、外资源信息对接的服务平台,分类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意向信息库和企业市场人才岗位需求信息库;整合秋季和春季高校校招市场信息,建立由学生模块、用人单位模块、学校模块和就业管理模块组成的就业信息系统。系统还将自动进行大学生就业与招聘的系统匹配和推荐,匹配条件包括学历专业、工作地、行业、岗位、薪酬等。
3.2 政校企联动中的数据管理
“师友计划”组织的“创想研究室”是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与浙江省教育厅跨部门联动打造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在创想实验室开展期间,需要高校提供每一年的在校生数据与毕业生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创想实验室”可以精准定位杭州市区毕业未就业的学生与在校学生,从而将杭州市人社局的就业创业、社会实践等政策落地到目标学生群体,同时将完善后的就业与社会实践情况的信息再补充完善到学生的资料中,反馈给浙江省教育厅,以完善浙江省教育厅的大学生库。
“大学生见习训练”属于高校、政府、企业与学生联动平台。通过大学生参保大数据跟踪,保障每个见习学生获得见习补贴,同时保障有需求的企业(参保员工数在50人以上)获得一定数量的见习学生来实习锻炼。目前杭州市已经建立大学生见习训练基地累计1200余家,年提供实习实践岗位2万余个。
三区一体化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见习训练政策对象、补贴项目、补贴标准、申报材料、经办流程和数据库的三区与主城区统一。通过三区一体化信息系统运行试点,杭州市萧山、余杭、富阳三区的大学生和见习基地与主城区一样享有智能办公服务:见习训练经办事项网上申报、见习训练业务审核无纸化流转、见习训练业务经办智能提醒。
4 结语
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为适应市场对多元人才需求,高校学生必须深植创新创业思维。而在信息网络冲击背景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10]。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个体需求、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高等学校育人需求和政府发挥服务管理职能需求,杭州市将四维协同理论运用于实践,推出“师友计划”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其中,在“师友计划”指导下的“百人百里师友行”“感知企业——名企体验行”、 一起招聘会活动、名企训练营等活动中,政府、高校、企业无边界协调就业创业服务资源,按照三螺旋模式,实现政府与政府、高校与高校、政府与高校、高校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最优合理配置,形成育人共同体,加强协同各方的联系合作。同时,“互联网+”背景下的政、校、企协调就业创业服务具有大数据管理特点,“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智能化、科学化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对就业创业的严峻问题,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四维主体,各方协同联动,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探索创新,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