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声检查的肥胖诊断研究进展
2021-12-01李梅洁郝晨汝郑菲菲刘硕甜赵子品丁哲垚程莉郭丽莎池子强李静
李梅洁,郝晨汝,郑菲菲,刘硕甜,赵子品,丁哲垚,程莉,郭丽莎,池子强,李静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改善,肥胖人群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外有研究表明腹型肥胖者的高血压指数较高[1],而且随着肥胖率的升高,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肥胖常用诊断方法有腰围腰臀比、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但是这些办法都有一定的缺陷。腰围腰臀比、BMI 指数易测量,能反映肥胖程度,但不可反映脂肪在人体内分布情况,BMI 也未考虑脂肪比重的影响,在进行肥胖诊断时会受到肌肉、骨骼大小不同的影响。腰围的测量是检测腹部脂肪积累程度的方便快捷的方法,但腰围无法区分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腰围腰臀比、BMI 指数等对腹内脂肪的堆积程度不能定量评估,不同测量者之间易产生测量偏倚。CT(Computed Tomography)和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被公认为是检测腹部脂肪的金标准,但CT 和MRI 由于检测时间长、价格昂贵、操作不便,不利于临床推广。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检测腹部脂肪分布的方法可以为肥胖患者的诊断提供参考价值。超声检查技术以其价格低、零辐射、更利于临床推广等优势[2],在临床肥胖患者诊断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故本文对超声检查技术在肥胖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 国内研究进展
余秀华等[3]的研究中通过超声检查与BMI指数、腰围与臀围比(W/H)、皮下脂肪厚度(A)、腹内脂肪厚度(B)、脂肪指数(FI)、内脏脂肪指数(UVI)对比,证明超声成像技术测定腹部脂肪的可行性。提出了脂肪指数FI 可以代替体重指数BMI 对肥胖程度的判断。当脂肪指数(FI)≥29 或者体重指数(BMI)≥24 时诊断为肥胖症;B/A 可将肥胖分为腹内型或者是皮下型肥胖。超声测量后求出UVL[4],取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横切,皮肤与皮下脂肪界限到腹白线的距离为A,采用5MHz 探头;腹膜线正中至腹主动脉后壁之距为B,采用3.5MHz 探头,得出B/A 及脂肪指数,FI=(B+A)/身高2[5]。这是关于超声测量腹部脂肪的较早的研究。
超声是一种检测腹内脂肪厚度的新方法,与CT相比,可防止人体暴露于辐射之下。魏斌等[2]分析超声测量脂肪值与腰围、腰臀比、BMI 指数及体脂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用3.5MHz 探头在腹正中至腹主动脉的后壁处测量腹内脂肪;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横切,皮肤与皮下脂肪分界面至腹白线距离,用7.4MHz探头测量腹壁脂肪[6]。研究人员以腰围(女性为80cm,男性为90cm)来诊断腹型肥胖[7],建立曲线后分析腹内脂肪厚度诊断腹型肥胖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对应的切点,得出超声测量B 值为男性55mm,女性40mm(灵敏度0.79,特异度0.85)。结果提示用超声测量腹部脂肪厚度准确率高,可以较好的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超声成像技术可以作为腹部脂肪定量检测的一种可依赖、实用性高的方法。
已有研究评价了中国人腹部脂肪与腹部肥胖的关系,杨虹等[8]应用超声成像技术评定腹内脂肪厚度(Visceral Fat Thickness,VFT),并应用螺旋CT 扫描腹内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并测量腰围和体质量指数,研究各指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些指标与血糖、血脂、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间的相关性。使用超声测量腹内脂肪厚度来预测腹内脂肪堆积的程度和确诊中心性肥胖比测量腰围和身体质量指数数据更牢靠,且比CT 更方便、价格更低廉,故使用超声测量腹内脂肪堆积程度和诊断中心性肥胖的方法可靠且实用性较大。
除评估腹型肥胖外,腹内脂肪厚度在代谢综合征中也有相似的研究。杨虹等[9]在关于腹内脂肪厚度在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结果显示,男女患者的VFT、WC、BMI 均与肥胖金标准VFA 有较好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VFT>WC>BMI。可见使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VFT 的方法诊断代谢综合征较使用CT 测量得到的WC诊断更为可靠,且经济、方便、安全,适用于大规模普查。
杨培胜等[10]在研究中,采用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9.0MHz)测量腹部脂肪分布。结果表明,Vmax能单独预测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和严重程度,与早期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腰围相对比,超声检测Vmax 可为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近年来,慢性病与脂肪组织的储存部位之间的关系受到关注。根据脂肪积聚部位,脂肪组织分内脏脂肪组织VAT(Visceral Adipose Tissue)和皮下脂肪组织SAT(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两大类,VAT 主要积聚于腹腔内,SAT 主要积聚于皮下组织。而对于这两项指标测量也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在比较用超声和CT 检测皮下脂肪组织与内脏脂肪组织的效果方面,高俊柯等[11]的研究为超声技术应用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当测量SAT 时,研究者将高分辨率线性探头置于脐颅侧上方5cm 处,测量从真皮后线到腹部肌层的距离;对于VAT,则在相同位置放置一个凸探头,从腹壁内侧测量到脊柱前缘。CT 检查中选择脐平面作为测试平面,手工描绘腹部的脂肪区域。这项研究在BMI 没有性别差异的前提下,男性和女性的VAT 厚度和面积有统计学差异,且男性高于女性;但SAT 无统计学意义。同时,CT 及超声测得的内脏脂肪组织与皮下脂肪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可以测量腹部脂肪组织,无创,成本低,但必须遵守标准的操作流程。
2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研究者关注于成人肥胖患病率的逐年增长,初步研究结果证实与过量饮酒无关的腹部肝脂肪堆积或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Camila Ibacahe 等[12]研究发现在大范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筛查中,超声是一种更廉价、更易获得的方法。
肥胖对于特殊人群的就诊也会带来一系列影响。Wang 等[13]通过对肥胖产妇腰硬膜联合穿刺的研究发现术前脊柱超声有利于对肥胖产妇确定穿刺部位。研究选择60 例情况相似的肥胖产妇随机分为超声组和触诊组。虽然椎管前超声成像延长了腰硬膜联合阻滞手术的时间,但提高了椎间隙识别的准确性,降低了手术难度。
用超声的方法评估皮下腹部内脏脂肪也可以有效的预防某些疾病。肥胖引起的妊娠糖尿病对孕妇和婴儿都有很大的危害,及早预防或治疗就显得尤为关键。Benevide 等[14]通过综述超声评估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皮下和内脏腹部脂肪厚度的研究后发现超声可以帮助测量皮下脂肪、内脏脂肪和总腹部脂肪的临界值,以便在第一时间预测病程分期,但是,还需要更多的关于超声测量指标准确性的临床验证。
肥胖也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腹部脂肪组织的不同分布可能会对高血压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Ekim Seven 等[15]通过对丹麦人进行超声检查测定VAT(内脏脂肪组织)和SAT(皮下腹部脂肪),发现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是VAT,而不是SAT。其研究也证实了超声检查技术在腹部脂肪分布中测量中的有效性。
3 讨论及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改善,肥胖人群的比例越来越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这极大地危害了国人的人口素质。故及时诊断肥胖并遏制由肥胖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的调研发现有部分研究通过血象指标和超声的对比分析检测疾病[4]。也有研究发现颈动脉超声可作为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有效手段[16],与此同时,体内异常的血脂和血糖水平也可以有效地指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两组相互验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随着肥胖人群的日益增多,因肥胖而导致的各类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超声以其无辐射,价格低,易于操作,重复性好的优点,为肥胖患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便于临床推广应用。但超声测量腹部脂肪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基于超声测量内脏脂肪厚度,还需要成像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因此超声检查技术需制定严格、统一的操作标准以及适合中国肥胖患者的超声诊断标准。确定肥胖诊断方式、完善诊断准确性,并为肥胖的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