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职业院校能力本位教育

2021-12-01

山西青年 2021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岗位职业

王 舒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能力本位视角下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助于按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特点深入性的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职业院校在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能力本位教学理念的运用,重点关注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的发展,构建完善的能力培养工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能力本位教育概念

能力本位教育具体指将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作为核心,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学体系,其中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职业岗位能力,基本涉及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工作态度、与职业活动领域相关的经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反馈评估等,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能力为本的专项能力,而若干专项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基础,在对综合能力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能形成职业岗位能力[1]。能力本位教育活动的开展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根本目标,强调教育活动中课程的组织规划和教学体系的设计应该重点关注岗位需求的变化,并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对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组织内容等进行细化,教学考核的重点也是学生是否达到了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2]。能力本位教育认为应该将职业岗位能力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并且课程设置方面要转变传统以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情况,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要践行科学管理的思想,引入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希望教学活动的设计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新按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规划,保障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实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3]。

二、构建职业院校能力本位教育的意义

职业院校在教育工作中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将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基础,更好地进行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能够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职业院校在构建能力本位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学生专业未来对应的岗位工作合理设定相关的教育目标,真正意义上根据市场与岗位的人才需求来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更好地确定理论教育工作、实践操作教育内容。在构建能力本位育人机制的过程中,还可以按照育人工作特点和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实践操作计划方案,更好地为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职业能力提供服务,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可以有着非常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学习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将能力本位作为基础,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进步[4]。

(二)有助于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机制和模式,能够更好地将就业作为导向建设其中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块化的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程内容,而是真正意义上按照市场对于人才所提出的职业能力发展要求合理性的设置课程模式。与此同时,将能力本位作为基础构建教育模式,还能够按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特点等,构建完善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重点发展学生的学习、实践操作、技术应用、创新创造等能力,增强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5]。

(三)能够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职业院校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育模式、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按照学生能力的发展特点为其营造和真实工作环境相关的情景、氛围,使得学生在情景中对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有着深入地了解,反复性参与训练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掌握某些职业的技能、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操作的能力和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素质,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培养作用。

三、职业院校构建能力本位的措施

上述研究和分析了职业院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下面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旨在为能力本位育人模式的构建、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坚定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原则,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是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的专业院校,因此应该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明确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人才培养规划,将此规划应用在职业学生教育中,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考虑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际应用性与可行性。首先,教师应该深度了解校内目前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学生能力培养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为教育重心,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具备专业实训基地与实验室;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与学生专业契合。这样才可以确保职业院校制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具有可行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也可以得到相应保障。其次,教师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保整个计划是以整体职业教育体系出发,其中应该包括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高效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精准的师资力量定位以及完善的课后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并且采取渐进式、阶梯式优化传统职业教学体系。

(二)以能力本位理念牵引,提升师资团队与教学设备建设

落实能力本位教学理念,是通过提升实践操作课程的占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自主能力的养成。这与传统教育理念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截然不同,在以往的职业教学中,很多职业院校打着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旗号,却没有引进与之相符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仍然以理论课程为主,部分院校甚至不具备实践操作设备,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与学生空谈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与各项实践环节,且不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理论灌输的方式本身就与实践操作的感觉差之千里。抛开教学设备不谈,这部分职业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很堪忧。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理念,在确立与学生实践能力为教学重心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力度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与职业教育相关人才,一方面通过提升教学设备的专业程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操能力提升学生教育的实效性。为达到这一目的,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也就是积极开展校企联合,由职业院校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师队伍,在开展具体教学工作时,高职教师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而企业技术人员则承担更多实践技能传授任务,通过此种方式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充分整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让学生接受到更加专业的实践教学,而且合作企业也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所需的技术教学设备,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三)将学生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强化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学生能力的提升作为重点,强化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创新。首先,职业院校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形成正确的职业能力观,将促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作为先导,形成科学化与合理化的职业能力观,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领域、行业领域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研究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的良好发展[6]。其次,在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宣传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相关理念,要求教师继续学习能力本位的教学专业知识、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重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例如: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特点、工作特点等,编制情景化、项目化、角色扮演等实践性的教学方案,利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专业发展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采用问题驱动型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创新比赛教学法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与掌握实践技能,促使学生职业技能、实践操作水平的良好发展与进步。最后,在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方式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学生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工作人才需求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理论、实践技能的考核相互整合,采用阶段性、综合性、终结性的考核方式,设置课堂、实践操作、实训实习的考核评价模式,确保在新时期的环境中能够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价,以此来评估学生的能力,促使其更好地改善自身学习模式和能力发展形势[7]。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构建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与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还能增强人才培养工作和行业、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为社会与行业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在职业院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能力本位育人模式的构建和设计,真正意义上按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特点与规律,构建完善的能力本位育人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手段和评价方法,建立完善的育人体系,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岗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