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2021-12-01河北农业大学赵晓顺袁江明于华丽
河北农业大学 赵晓顺 袁江明 于华丽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必然要对当今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因此,要反思当今课堂教学,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准确把握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1 现阶段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1.1 课程面广但课时少
学科不断发展,随之专业课程越来越多,要求学生知识接触面越来越广,课程设置冗繁、多数必选课学生必须要学习,虽然知识面变广,但是总的时间是固定的,相应的每门课程的上课时间要相应缩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学时缩短,结果可想而知,有些知识点学生并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就要去接受新的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完全没有入门,何谈今后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制定的教学课本重理论轻实践,与全面培养人才方向偏离,等学生毕业步入社会,才开始培养实践能力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且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1.2 灌输式教学
传统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习惯于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自己讲,缺乏互动,讲台下学生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进而忽略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性或者即便教师意识学生主动性和课堂气氛的重要性,但是可能由于受老师自身的原因例如:教学技巧和能力等或教学进度要求等因素影响,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中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对灌输式教学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进而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1]。
1.3 学生逃课现象
中北大学毛宗良对湖南与山西两地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调查显示,本科生大一逃课率为12.4%,大二为24.3%,大四为50.5%。学生怀揣着好奇和向往走进大学,仍旧以高中的学习模式学习,学习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因此,大一学生到课率很高。随着学生逐渐适应大学教学模式后,同时对上课的内容失去兴趣,没有升学压力、父母管束。学生开始逐渐松懈进而开始逃课。由调查可见学生逃课现象在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很严重。而众所周知逃课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对学生的学业完成更是危害巨大。
1.4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
现阶段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普遍乐于接受老师主动灌输,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后果是越来越缺乏对知识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学生不能将上课视为积累知识,完善自身的机会。反而是将课堂教学当作要完成一项的任务,迫于老师点名去上课,课上学生吃东西,睡觉,交头接耳等成为大学课堂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加上传统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依赖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更加难以培养[2]。
1.5 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大学课堂大多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为辅助授课。而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形式比较单调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教师把精力多放在制作课件上,忽略课堂教学的本质,学生很难提起兴趣仔细听讲。教师迫于教学进度跟进,讨论课形式化,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实验课上,学生一边看课本步骤,一边着手实验,这种操作根本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理解实验原理,更多的只是熟悉实验设备。在学生多的情况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一一照顾到,学生只能盲目根据课本来操作实验设备。文科教学中,有时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大部分时间通过播放视频、电影来应付课上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进度跟进意义不大。
1.6 学校发展重点偏移
随着高等教育课堂不断发展,为了在教学评估检查中获得好的成绩,学校越来越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因此,学校会将大量钱财投入到建设基础建设中去。基础建设虽然配置豪华,软件教材却不能跟上步伐再加上教师一时并不能充分应用学校建设的精良硬件设施,缺乏相应技能和相应软件教材,导致建设的精良设施成为摆设。
如何纠正重硬件轻软件的局面,重视人的培养,正确处理经费投资建设方向调整师资培训和软硬件的比例等,是大学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1.7 学习流于形式
大学课程大多为必修课程,学生无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或学生认为有些必修课程对自己毕业后就业方向帮助不大,自然会缺乏学习动力,部分学生选择将“学生”学成“考生”,一味为了考试而去学习,最终拿到期末分数,毕业后混到文凭了事,这与培养综合素质能力高的人才毫无帮助。学生上课过于形式,对课程不够上心,期末冲刺,临时抱佛脚。有些教师忽视严格管理,满足于教学进度或教学量的完成,认为只要备足课,就可以免于学校检查。更有些教师严格管理,为学生学习负责,学生反而会在期末教师评价中给予不好的分数,负责的老师费力不讨好,迎合学生的老师反而会得到高分数。如此循环,何谈学生的未来。
2 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2.1 调动课堂氛围
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才有可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大学课堂经常将课堂氛围忽略掉。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加入到课堂教学互动之中,学生在课程中积极发言才能让大家体会到自己的一些创新见解,一些困惑等,此环节更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思辨能力[3]。但是,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入了一些学生讨论环节,但是,教师没有做好引导和监督,创新的环节效果依然会不尽如人意。在实践过程中,每当教师将一些重难点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进行讨论,结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内容,学生也很难投入到讨论中去,相反,教师将一些内容不太复杂的部分交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可以使学生有更好的参与感,并且还会有对此内容有更好地理解,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表述能力、合作能力等,在今后求职过程中会对学生有很好的帮助。学生将被动接受化为主动接受,理解知识,利用知识,不断完善自身是课堂创新的根本所在[4]。
2.2 提高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掌控力
课堂模式要改革,教师也要对自身技能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把控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很清楚的了解,同时,要对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有更充分的把握,反复练习运用。实时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学生理解情况把控教学节奏,将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课堂环节、意外情形、做好学生引导。
2.3 教师多激励评价
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高,将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尤为重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摒弃教师“独尊”的陋习,努力朝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发展,才能够使学生由衷地对教师表示尊敬。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此,实施鼓励评价机制是很必要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等令人满意的肯定评价可以使个体得到满足,产生愉快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个体发展的动力,使其更有干劲,更具积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成绩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会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这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信心和创新精神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之间,不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思维,但是不同个体都是渴望肯定评价,这对缺乏自信的学生更是重要,因为缺乏自信的学生在课上会更加没有存在感,经常感觉被冷落,因此,适当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对学生学习很重要,同样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课上找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问题提问,在批改作业时多一些鼓励评语,多给学生制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4 扩展延伸课堂
目前,大学教师普遍是上课到教室,铃响开始上课,下课立即离开。教师忽略了课堂延伸的重要性,因此,应将课堂课前课后串联起来。教师应了解清楚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实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相比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效率更高,个体理解、特点更突出。每个大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批判、创新等思维,无论是否切合实际,教师都应该用心去体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5]。
2.5 开放式课堂
大学课堂中适当增加信息量是必不可少的。本科课堂中,教师可以基于课本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同时,能够做到对课本内容的必要补充,介绍应用课本理论的一些前沿科研成果等。这样可以调节课堂乏味气氛,提起学生兴趣,学生对课本知识加深印象,还可以理解一些前沿科研成果,了解行业进展情况,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开放式课堂的建立要求教师更要实时把握科研动向,了解最新发展情况,并将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大学课堂上,教师要对一些科研学术有自己的见解体会,并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一些困惑质疑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不同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看法,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等。
2.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大力建设教师团队,只有学校师资力量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才可能得到发展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1)提高教师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整体结构。(2))完善教师队伍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综合业务素质。(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学校更要从各方面去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因为高校是为了培养是学生,学生能否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动手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要使高校的教育模式更趋于理性化,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所学内容丰富化,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师资队伍就必须要得到加强[6]。
3 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大学教学模式也需进行改革,不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使学生学会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批判,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不断向着更好而努力,从实践教学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内容,调动课堂氛围,学校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