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球盖菇的栽培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1-12-01熊维全曾先富李昕竺

食用菌 2021年5期
关键词:盖菇大球栽培

熊维全曾先富 李昕竺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商品名称为赤松茸或红松茸。大球盖菇菇体色泽艳丽,腿粗盖肥,食味清香,肉质滑嫩柄爽脆,富含蛋白质、多糖、矿物质元素、维生素以及多种氨基酸,是优质的营养保健食材。1922年美国首先发现大球盖菇,1930年德国、日本相继发现野生的大球盖菇。1969年大球盖菇在德国人工驯化栽培成功,20世纪70年代波兰、捷克、匈牙利和前苏联等国相继栽培成功,该菇逐渐成为欧美国家栽培的食用蕈菌。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大球盖菇菌种[1]。近年来,大球盖菇从一个国内不甚了解的食用菌,迅速成为广受关注的食用菌新秀,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强劲。

1 大球盖菇栽培区域与规模

大球盖菇目前在我国福建、江西、四川、黑龙江、湖北、贵州、陕西、河北、河南、安徽、山西等省已经大面积推广栽培。据易菇网市场部不完全统计[2],2019年全国大球盖菇栽培面积超过1 333 hm2,相比2017年667 hm2增长了一倍。其中,贵州省栽培面积约为400 hm2,四川省栽培面积约为200 hm2,河北省栽培面积约为133 hm2,黑龙江省栽培面积约为133 hm2,福建省栽培面积约为133 hm2,陕西省栽培面积约为133 hm2,其他区域栽培面积约为200 hm2。2020年全国各地栽培规模进一步扩大,栽培面积突破4 000 hm2,四川省栽培面积超过了400 hm2。

2 大球盖菇品种研发

198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从波兰引进菌种并试验栽培成功;1990年,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立题研究,从国外引进菌株并命名为st0128,在桔园、大田栽培大球盖菇,获得良好效益,并逐步向省内外推广[2]。2004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从野生大球盖菇中经组织分离、选育出新品种,并经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将其审定为大球盖菇新品种“大球盖菇1号”(川审菌2004004、国品认菌2008049)。该品种子实体菌盖赭红色,菌柄白色,产量高,转潮快,生物转化率达45%,不易开伞,出菇温度广,以稻草为主要栽培原料[3]。2008年三明市真菌研究所选育的大球盖菇新品种“明大128”,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国品认菌2008050);2008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的大球盖菇新品种“球盖菇5号”,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国品认菌2008051)[4];2015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选育的大球盖菇新品种“黑农球盖菇1号”,通过黑龙江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5],该品种适宜北方寒冷地区,菌盖酒红色,菌丝生长健壮,抗杂能力强,菇柄粗、菌盖厚,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栽培原料;2018年山东农业大学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大球盖菇新品种“山农球盖3号”,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6],该品种具有菌丝耐高温,出菇期长,产量高,抗杂能力强等特点;2020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从“大球盖菇1号”的黄色变异株中选育大球盖菇新品种“黄球盖1号”,通过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川认菌2021006),该品种子实体菌盖黄色,菌柄白色,菌丝旺盛浓密,长速快,抗逆性与适应性强,提早出菇,生料生物转化率达到60%以上。

3 大球盖菇栽培模式

大球盖菇的栽培模式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以下主要的栽培模式。

3.1 大田栽培

四川省利用秋冬季农闲田进行大田栽培,多采用“稻-菇-稻”轮作栽培模式,8—9月水稻收获后栽培大球盖菇,温度低于10℃时搭建简易大棚加盖黑色棚膜遮光保温,次年4—5月采收结束种植水稻。该模式便于机械操作,适合规模栽培,水旱轮作,解决连作障碍,同时大球盖菇菌渣还田后促进水稻增产,实现“千斤粮,万元钱”。

3.2 林下栽培

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资源以及特殊的小气候环境,不需要或适当添加部分塑料膜、遮阳网等简易设施,实现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可选择的林地种类很多,比如果园、花木林、竹林等。与大田栽培相比,林下栽培节省土地和设施成本,提早播种,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该模式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可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但要避免连作。

3.3 蔬菜大棚或暖棚栽培

利用现有蔬菜大棚或暖棚等转产栽培或倒茬栽培大球盖菇。与大田栽培和林下栽培相比,该栽培模式可适当调控大球盖菇生长所需的环境因素,实现冬季至早春出菇,元旦、春节期间正常上市,经济效益显著[7]。

3.4 与小麦、油菜、玉米行间套作

四川省有部分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采用小麦行间、油菜行间套种大球盖菇,农旅结合,一三互动,为春季踏青观花的人们提供采摘体验。东北、新疆等地采用玉米行间套种大球盖菇,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3.5 工厂化栽培

大球盖菇栽培模式通常以顺季栽培为主,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很大,但采用智能菇房床架式栽培大球盖菇,可实现周年生产,节约耕地,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大量工厂化栽培大球盖菇的报道。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李正鹏等[8]就大球盖菇工厂化栽培配方、原料处理、发菌管理、出菇管理等作了一些阐述,对大球盖菇工厂化栽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国内有食用菌工厂化企业,也在尝试智能菇房出菇试验,成都优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开始尝试与探索大球盖菇工厂化栽培,但产量低,问题可能在出菇期间温光水气未能协调好。

4 大球盖菇发展前景

4.1 营养价值高

大球盖菇鲜菇色泽艳丽,柄粗盖肥,食味清香,肉质滑嫩爽脆;干菇香味浓郁。大球盖菇富含蛋白质、多糖、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氨基酸含量达17种,包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笔者测定结果,大球盖菇每百克干菇含粗蛋白2.11 g,粗纤维2.07 g,碳水化合物4.92 g,氨基酸总量2.02 g,多糖0.30 g,总黄酮1.8 mg,VC 0.606 mg。矿物质元素中磷和钾含量较高,大球盖菇除富含多糖、黄酮、甾醇、酚类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以外,还含有一定的凝集素、硒、皂甙等成分。这些生物活性成分决定大球盖菇不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降血糖等保健功能,还具有抗肿瘤,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抑制胡萝卜素毒性,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功效[9]。

4.2 市场前景好

大球盖菇在国际市场比较畅销,尤其在欧美市场,消费需求尤为突出,日本、韩国等国需求量也较大。2018年我国出口盐渍菇3 000 t,一级大球盖菇价格为1.4万元/t,次级菇为1万元/t。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美发达国家[10]。

大球盖菇在国内主要销售市场为北京市、上海市、山东省和江苏省等,这些地区优质鲜菇销售价格高时达20元/kg以上。西南四川省、贵州省,东北黑龙江省,陕西省、江西省、河北省等地的一级鲜菇价格稳定在10元/kg左右[10]。春节前四川省的优质鲜菇通过经销商发往北京市、上海市等地价格一般为12~20元/kg,普通菇在当地批发市场销售,价格一般为4~10元/kg,次级菇加工成盐渍菇或干菇。总体来看,东部发达地区是大球盖菇消费的重点区域,中原及东北地区市场迅速崛起,西南地区市场接受度进一步加快。

4.3 生态价值突出

大球盖菇利用各种农林牧副产物,特别是作物秸秆为栽培基质,栽培667 m2可消耗10 000 kg以上秸秆,有效缓解秸秆焚烧压力,降低火灾风险,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球盖菇栽培不需要高温灭菌制作菌袋,采用生料或发酵料直接铺料播种,不会造成废旧菌包随意丢弃和白色污染[11]。大球盖菇栽培模式灵活多样,合理高效利用保护地周年生产,利用林地、大田、房前屋后闲散土地栽培,还可以与各种大田作物、蔬菜等进行间、混、套种,生产过程不用农药化肥,达到原生态、绿色和环保。大球盖菇栽培后的菌糠直接还田成为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4.4 栽培技术易掌握

大球盖菇菌丝抗杂能力、抗逆性与适应性强,在4~30℃都可出菇,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适合栽培。大球盖菇的栽培原料非常广泛,特别适合在广大粮食产区和广大丘区发展和推广,生料、熟料、发酵料都可以利用,行业准入门槛低,管理粗放,只要有充足的水源就能栽培,每667 m2可产鲜菇1 500 kg以上。在北方高海拔地区可以进行反季栽培或错季栽培,调整上市时间。

4.5 农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发展大球盖菇产业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农业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农村脱贫,助力乡村振兴。大球盖菇栽培周期短、见效快,栽培模式灵活,可综合利用当地农林作物副产物,因此,栽培大球盖菇必将成为乡村发展优选产业。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家庭农场、农业科普基地、农业公司将大球盖菇等食用菌现场采摘体验、现场烹饪加工品尝作为乡村旅游项目之一,进一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5 大球盖菇发展建议

5.1 政策支持

政策与项目扶持是为了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虽然栽培大球盖菇“点草成金”,让秸秆变废为宝,但机遇与风险共存,需要理性发展,切忌盲目跟风炒作。政府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鼓励菇农利用当地的栽培原料与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切实体现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政策上可以从菌种及秸秆收储加工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增加栽培者的积极性。

5.2 加强育种和技术攻关

针对市场需求,科研人员应培育耐低温或耐高温的大球盖菇新品种,延长大球盖菇供货期,培育菌丝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生物转化率高的新品种,培育商品性优、色泽多样、货架期长的新品种;加大大球盖菇菌种制作技术的研究力度,筛选优化制种配方、制种容器、制种工艺、培养条件,促进菌丝生长,保证菌种质量;加快推进大球盖菇液体菌种技术的研究应用,缩短制种周期,降低制种成本;还应深入栽培技术研究,探索高效栽培模式,结合当地资源筛选最适宜栽培配方,制定不同模式下的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

5.3 强化营销、拓展渠道

大球盖菇出菇期间生长迅速,采收集中,并且保鲜时间有限,容易开伞,易失去商品性。因此,栽培者必须建立畅通快捷的销售渠道,保证产品及时销售;采用官方媒体或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大球盖菇,引导其消费。各地栽培者可以和旅游采摘及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结合起来,以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为契机,既可使参与者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收获快乐,又可以销售产品、获得效益、扩大宣传。

5.4 产品加工

未来大球盖菇栽培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产品鲜销压力也会加大,因此,加强保鲜技术与工艺的研究,加强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的研究势在必行。除了传统的盐渍、烘干以外,还需研究与开发保健产品、功能食品、冻干产品、即食食品、软罐头食品、菇酱、调味品等多元化加工产品,这样,可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大球盖菇产业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盖菇大球栽培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大球盖菇栽培模式研究进展
林下大球盖菇丰产技术要点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莞草栽培、编织技术研究
数理:大球和小球
有多少盏灯
开怀大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