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森林抚育措施创新
2021-12-01何亚玲
何亚玲
(会宁县林业和草原局 甘肃白银 730799)
所谓“退耕还林”,指的就是基于改善环境生态系统及保护水土流失两个方针,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案、有办法地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进行森林植被恢复[1]。在国家新一轮战略部署的前提下,如何保障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落实值得深思,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重大决策的部署。从政策层面来看,依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要求,完善退耕还林项目,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指导,强化监督检查,还要及时组织落实好森林抚育措施,确保森林培育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森林抚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通过森林抚育措施的创新研究及加快落实来解决。
1 退耕还林工程中森林抚育的作用
“森林抚育”这一概念近年来逐渐走红,主要是指在森林发生到森林开发利用前,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调整林木关系并改善森林树木的生存状况。其宗旨是能够达到森林的速生,并优化林业经营办法。森林抚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抚育间伐,另一个是幼林抚育。每个分类都根据其抚育原理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具体的措施。组织引导实施森林抚育,是进一步巩固生态林生态效果,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退耕还林工程中森林抚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强化森林结构调整,引导森林经营方向
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干枯死亡的状况普遍存在于萌生新植被的幼林中,这样的树木往往会成为病虫滋生的温床,甚至会发生恶劣的病虫蔓延现象。这种情况一旦遭遇如风倒、雪压、森林火等灾害,影响重大。有效实施森林抚育,可以调整还林后林区的森林结构,对于后期林业经营具有较大帮助。另外,伐除一些腐败、有病虫、有害的林木,还可以使森林的卫生环境得到根本改善,间接地提升抵抗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尤其是通过系统的结构调整,能够做到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林业生态效益。
1.2 优化林分密度结构,优化林木生长条件
生长状况差、单位面积密度过大、种植株数较多是退耕还林项目中普遍存在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对林分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部分林内杂草丛生,灌木、藤本等非目的树种占据大量生长空间,影响目的树种生长及林木的质量[2]。天然幼林往往密度过大、分布不均匀。通过实施森林抚育措施,能够促进形成更为合理的森林群落结构,优化林木质量,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1.3 增强森林植被多样性,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森林抚育过程中的人工诱导措施有助于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从而达到群落结构的稳定。与此同时,这一过程还可以给森林中的各种生物提供优质的栖息地及食物,满足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另外,森林抚育的科学推进,还有助于退耕还林区域实现生态功能多样化,为形成更丰富的生物种类做出贡献。
1.4 强化水土保持能力,有效发挥净化作用
由于林木在抚育采伐过后减少了单位面积的株数,会导致林冠下部郁闭度的降低,最终使森林内部的光照强度增加。在这种状况下,森林中的灌木草本植物生长更旺盛,最后形成更完整的植被群落结构,具有多种好处:一是可以减小森林灾害发生的概率;二是可以增强土壤的存水能力;三是可以优化森林涵养水源;四是可以减小地表径流量;五是有利于生态平衡,实现物种多样性。
2 退耕还林工程中森林抚育存在的问题
2.1 意识认知不足,工作执行不到位
退耕还林工作不仅需要开拓进取,同时也需要巩固成果,这既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退耕还林的后期工作与管理是未来长远发展、收获效益的根本基础,各管理单位要做到管理与建设双管齐下,这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近些年来,林场农户对于造林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劳动力少、造林投入大,导致砍树容易,造林难。针对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森林抚育措施,管理人员和栽植人员还存在工作认识不全面、重视程度不足、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相关的工作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森林抚育工作的效果,与林业科学发展的目标相差甚远[4]。
2.2 缺少地域性特点分析,措施针对性不强
森林抚育不仅要依赖积极的森林抚育鼓励措施,还要通过科学实施森林抚育技术来实现改善生态效果的目标。不同的退耕还林区域有其区域自身的特点,应结合其地域特点、植被恢复类型和经营管理目标来综合考量,应用针对性的森林抚育措施。在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森林抚育措施的个性化研究程度还比较低,套用现成森林抚育措施的情况还普遍存在,抚育工作效果还不够理想。
2.3 作业培训不及时,项目推进速度有待加快、项目质量有待提高
技术落后是退耕还林工程中森林抚育措施的制约因素之一,也是当前森林抚育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一方面,各林区技术指导人员不足,作业人员对于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作业人员岗前的安全与环保培训不到位,还不能够完全依据作业设计进行标准化作业,进而导致项目推进速度慢,作业质量无法保障。同时,退耕后还经济林的林区,在水土保持方面还存在措施不完善的情况,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退耕还林的效果。
3 退耕还林工程中森林抚育的具体措施
3.1 提升认识,加强对森林抚育的指导和服务
加强制度建设与提升森林综合区域功能,是推动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长久发展的根本,更是促进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各管理单位应当积极发挥管理效能,提升退耕还林工作人员意识,尤其是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发挥出森林抚育的科学作用。一方面要基于林区的实际状况,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科学的价值观与发展观念,落实森林抚育的指导工作,有的放矢地推动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增加当地林区人员及职工收入为核心目标,做到严监管、强制度,通力合作、积极建立并优化与当地相适应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最后,还要做好补植补造工作,确保造林成活率和生存率达到要求。尤其是要在掌握林分条件的状况下,严格落实幼林抚育,科学匹配林下植被,做到育闭成林。
3.2 依法管理,落实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相关政策
严格落实国家关于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的相关政策建议,对于一级国家级公益林,需要进行严格保护[5];对于二级国家级公益林,要在不影响整体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前提下,按照相关技术规程的规定开展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有计划、有准入地开展森林抚育或低效林改造,以提升其整体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
3.3 科学抚育,研究开发符合林分实际的技术措施
森林抚育包含多种核心技术措施,如抚育效益监测、剩余物清理、割灌、修枝、抚育间伐等内容。技术措施的使用要科学合理并符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做到科学、实际、创新、合规。尤其是在间伐方式的选择上要科学处理,依照实际情况来选择生态疏伐和透光伐,其中,透光伐需要在适龄的林木中实施,抚育间伐要依照《森林抚育规程》的要求来进行。如果出现林分区域中透光透风不佳、自然整枝不良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平切法进行修剪。同时,还要利用割灌的技术方法,清除影响森林树木生长的核心部位。另外,抚育作业剩余物的处理应当符合管理规定要求,如环境保护、林区防火规定、林木病虫害防治等,采取堆积、平铺及运出等措施给予适当处理。总的来说,抚育效益监测是森林抚育的核心内容,各管理部门要做好动态监测监管工作,做到每一样本都要在同类型的未实施森林抚育林分中进行试验。
3.4 创新模式,调动退耕还林生态林承包户的积极性
一是要积极争取落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并及时兑现退耕还林森林抚育工程补助资金,有效调动退耕还生态林承包户、农户实施森林抚育的积极性;二是创新实施模式,可以采取农户自主实施或者是委托实施的作业方式,对于实施者按照林区对应面积给予财政补贴;三是加强岗前的安全与环保作业培训,依作业设计标准化作业,有力保障项目快速推进,进一步保障森林抚育作业质量,避免低效、无效抚育作业。此外,要加强森林抚育先进理念的学习和前沿技术的引进,针对技术薄弱区域,林业部门要抽调技术人员进行包区指导,进一步强化管理,稳步推进工程建设。
3.5 抓好配套,兼顾解决森林抚育措施中的衍生问题
林业部门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条例》等政策法规,切实落实好各项配套措施,真正做到与退耕还林工程在地域上和建设内容上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在森林抚育措施中所衍生的系列问题。例如,林户在实施抚育间伐过程中的采伐木的销售问题,林业部门要积极与相关木材需求企业沟通对接,帮助林户建立采伐木的销售渠道,以确保林户增收,保障林户的权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工作成果,在当前退耕还林工作过程中要强化对于森林抚育措施的管理和应用,加强领导,做好监督检查,把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森林抚育作为长期基础工作来抓。通过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提升认识、依法管理、科学抚育、模式创新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找到工作中的差距,弥补不足,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扎扎实实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为国家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