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公路工程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及对策措施
2021-12-01临沧市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罗国富
临沧市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 / 罗国富
前言
生态环境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各项事业发展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公路项目建设也逐渐形成了以质量、安全、环保为重点的管理模式。如何解决好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问题,在建设好工程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并及时进行恢复或修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结合本人工作经验,针对云南地区生态环境及地形地貌特点,现特就云南地区公路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必须依赖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要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这是确保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和加剧了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出现了严重的诸如水土流失、江湖干涸、湿地萎缩、森林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全球气候发生改变等一系列问题。科学家预测,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的生物、淡水、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人类将无法生存。人类生存面临巨大威胁和挑战,保护生态环境、扭转环境恶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此,必须加强环境的治理与生态的修复工作,重新恢复绿水青山。
(二)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工程建设期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主要分为自然环境影响、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等4类。自然环境影响主要是路基工程施工,土地被大面积占用,较多植被树林需砍伐占用,山体被开挖切割、打隧道,沿线地形地貌大幅改变,原平衡被打破。大气环境影响主要是扬尘污染,来自于材料堆放装卸与运输、土石方开挖、爆破作业,拌合站、采石场粉尘,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人工搅拌混凝土和高空抛撒建筑粉尘,路面施工沥青气体排放等。水环境影响主要是沿线水系的改变,河道的改移,地下水位的影响,桥梁施工污染,人员聚居地污染等。声环境影响是指施工机械设备发出的噪音和爆破作业发出的爆破声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如挖掘机、压路机、凿岩机、打桩机、搅拌机作业时发出的轰鸣声、振动声、凿石声、打桩声、搅拌声、鸣笛声等。施工期间如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将会在日后产生长久的不利影响。
二、云南地区公路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
云南多为山区,水系发达、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多年来的建设在推动公路建设项目时,有关方面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期间都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高等级公路以工程措施和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为辅,主要从声环境、水环境、水土保持等几个方面做好生态保护与修复。农村公路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因云南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降雨量较大,相对湿度高,非常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而农村公路路线短、占地面积小,无高填深挖路基和桥梁、隧道等工程,对沿线生态环境影响较小,通过自然绿化修复就能很好的恢复生态环境。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高,重建设轻环保现象较为突出
一直以来公路交通都是连接区域、带动沿线经济、促进循环的重要基础。为实现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公路建设一直被大力推动,而且投资越来越大,等级越来越高,耗时却越来越短,监管越来越困难,为拉动经济牺牲生态环境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而且在工程建设中,项目投资巨大,参建单位和人员较多,利益纠葛交错,多数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整体素质不高,更多注重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二)施工不规范,环保措施执行不到位
有了好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以及保护修复措施后,还要有好的管理实施过程,才能使环保要求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主要一线的操作者多为农民工。而农民工本身的思想意识和环保理念并不高,并且流动性较大,没有系统长期地接受教育和培训,在环保措施交底不到位,技术指导不及时,监督管控不严格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最终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不能严格按要求落实到位。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土石方施工、便道不洒水,运输车辆不清洗、不覆盖,石场、拌合站没有降尘措施,污水和泥浆随意排放等问题。
(三)宣传培训不到位,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多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参建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在这方面要做些什么,怎样去保护生态环境;而在单位驻地、施工现场很少见到该方面的宣传,也没有专题的学习培训,施工前也未进行详细的环保技术交底,就算有也只是轻描淡写,不足以引起重视。在管理中,也有管理机构不建立或不健全,未配备管理人员,没有体系文件,无专职人员进行检查巡查、监督管理的情况,因此很多时候,只是靠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来管理,依靠作业工人自身意识来保护环境。
(四)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的监测和修复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短期的破坏可能导致长期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自然修复还原。在工程建设中,有些方面的影响是事先无法预料的,对后期的影响是估计不足的,如隧道掘进对山体变化、水系变化、水位线的影响,一定范围内多项目大面积的高填深挖对局部气候温差、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沥青拌合、路面施工对周边大气的污染,桥梁施工对沿线河流的持久影响等,都不是短期能够论证和解决的;即使是相应的修复措施,也只可能是针对施工期间破坏部分的修复,对日后的影响缺乏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没有分阶段性的评价和总结,对因工程实施引发的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没有长期有效的治理和监测。
三、对策措施
(一)抓好项目前期,落实绿色环保理念
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要坚持环保选线,结合生态环境、自然人文、当地规划等情况,选取路线方案。要进行多个路线方案的比较,尽量避开环境敏感点,减小对山体的切割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破坏,做到经济技术可行、线形美观顺畅、沿线环境影响小。图纸设计必须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绿色环保和人文设计理念,做深做细设计外业调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的原则,全面落实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对项目设计文件的审查,确保按照交通行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项目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到位,并将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投资纳入投资概算。
(二)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环评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施工图设计等文件要求,以施工标准化为载体,加强生态文明施工常态化、长效化管理。建设单位是项目组织的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督促施工、监理单位做好现场管理。施工单位是实施责任单位,要制定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方案,定期组织开展施工现场教育培训,建立环保制度,配备管理人员,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要求。监理单位是监理责任单位,要严格履行监理职责,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三)强化宣传引导,加强环保知识培训学习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宣传力度,进项目、进单位、进工地,全方位地对环保法律法规和建设项目施工环保要求进行宣贯,引导广大建设参与者增强环保意识,树立正确观念。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学习,理解和掌握编制的项目生态环保相关方案和设计图要求,提升业务水平,强化履职意识,推进环保工作的有序开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交底制度,做到层层交底、层层落实,直至一线作业工作,并履行书面签字手续,让每一个管理层级都知道在项目建设中需要做好哪些生态环保工作,让每一个建设者都了解所从事的工种和所施工的工序需要怎样做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
(四)建立长效机制,定期监测和修复生态环境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公路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规模越来越大,较多项目竣工验收后几年内又要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等级,前一个项目施工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恢复和消除,新的项目又要开工建设,产生新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定期监测当地受影响的生态环境情况,对有条件进行修复的尽快组织修复;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影响深度较深的要统一做好长久恢复修复方案,持续保护好生态环境。
(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使用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探索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开发使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数据库,建立专家监管咨询平台和多方、多地联合监督管理平台,充分调集、充实和发挥专业人才资源,实现数据、经验共享。实现卫星监控技术,对工程建设全线进行实时监控管理,通过监控设备即可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开发使用工程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情况模拟技术,对建设前后各方面情况进行对比,对影响范围和深度进行评估测算,对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预判和处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