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长津湖
2021-11-30郑学富
郑学富
2021年9月30日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寒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故事。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于1950年11月27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该战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风雪中连续行军
1950年11月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虽然发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只是为保卫边界。之后,“联合国军”从东西两路呈钳形攻势向鸭绿江全线推进,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狂妄地声称将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面对战局的突然变化,中央军委急调第9兵团入朝作战。
第9兵团是第三野战军的主力部队,所辖第20军、第26军、第27军都是超编制配备,共15万人。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委,陶勇任副司令员。这支部队于1950年10月下旬从上海、常熟北上山东泰安、曲阜地区,拟作志愿军预备队动员整训三个月后再出国作战。但因战局变化,打乱了原先的设想。
11月初,作为兵团先头部队的第27军刚到沈阳,就改用汽车运至长甸河口渡江入朝。接着,第20军首趟军列驶抵沈阳。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到站台上看望部队,愕然发现这支来自华东的劲旅竟戴着大檐帽,穿着胶鞋,身上的棉衣也很单薄。贺晋年紧急动员东北军区机关干部和直属队,脱下身上的冬装送给第20军。11月8日,第20军大部队进抵沈阳地区,东北军区决定特事特办,将为第13兵团准备的3.5万件棉大衣转交给第20军。11月11日,由于前线军情似火,第9兵团没等到后方筹措完御寒衣物,就匆匆入朝参战。
第9兵团进行的是渡海登陆作战训练,原本是为解放台湾准备的。官兵们大多来自江南一带,因不熟悉朝鲜半岛的山地雪原气候,他们想的是多拿枪弹、手榴弹,而不是棉衣、棉裤、棉手套。当他们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隐蔽进入朝鲜东部的盖马高原时,才真正领悟到大自然的严峻和冷酷。
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10余万人昼伏夜行,翻山越岭,隐蔽接敌。衣着单薄的志愿军官兵忍受严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他们克服千难万险,悄无声息地开进长津湖预设战场。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湖泊,最后注入鸭绿江。在长津湖以东约30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称为长津湖地区。两湖周围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偶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
1950年11月下旬,长津湖地区普降大雪,积雪达40厘米厚,气温骤降到零下30摄氏度,个别地区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未来得及装备防寒服装的第9兵團遇到了百年未遇的严寒。多年后,宋时轮回忆说:“其艰苦程度超过长征!”
浴血奋战小高岭
1950年11月27日晚,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志愿军10余万大军已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中,第20军位于长津湖西侧,第27军位于长津湖北部和东北部。两军分别以美军陆战第1师两个团和第7师的31团级战斗队为主攻目标。当美军正沿着山间小路行进时,山林中突然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10多万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激战一夜,志愿军将士将美军第7师和陆战第1师分割包围于下碣隅里、柳潭里、新兴里和古土里地区。
11月28日,志愿军攻占了长津湖以南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1071.1高地。敌人妄图拔除这把插入咽喉的刺刀,拼死反扑。29日拂晓,小高岭争夺战打响,美陆战第1师部队轮番攻击。奉命坚守1071.1高地东南屏障小高岭的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沉着地说:“让敌人上来,靠近打,步枪瞄准打,机枪点射,坚决把敌人歼灭干净!”当敌人冲到离阵地30米时,战士们掷出一排手榴弹,接着用汤姆枪扫射,密集的敌人接连滚下山。
敌人多次攻击无效后,集中了重炮和B29型重轰炸机,将爆炸弹、烧夷弹甚至汽油,都倒向这座小山顶。顿时,钢铁、石块满山飞扬,烟火笼罩,小高岭变成一片火海。战斗中,杨根思带领的一个排也因伤亡逐渐减员,但战士们仍坚强地守住阵地,互相鼓励:“坚决守住阵地,敌人上来一个,就消灭他一个!”
战斗愈来愈激烈,杨根思的一个排只剩下了几个人,弹药也快打完。这时敌人发动第九次进攻,在冲天浓烟中,黑压压的敌人从正面冲上来,杨根思率领战士们掷出所有的手榴弹,再用最后一批子弹射向敌人。当杨根思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时,40多个敌人已经爬近山顶。他突然抱起一包10斤重的炸药,从战壕里一跃而起,拉燃导火索,奋不顾身地冲向敌群。随着一声巨响,杨根思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9岁。
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杨根思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会议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全歼美军“北极熊团”
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和81师负责进攻新兴里的美军第7师第31团。
第7师第31团是美军的精锐陆军部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功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而被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予“北极熊团”称号。这支部队是美军战斗力颇为强悍的部队,指挥官为麦克莱恩。此人参加过二战,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志愿军第80师239团4连奉命向敌后穿插、渗透,查明敌情。1950年11月28日凌晨2时许,连长李长言发现一处灯火通明的独立房屋,周围有数名美军哨兵及几辆汽车。他判断这里是营级以上的指挥部,于是集中所有机枪手,占领有利位置,实施火力压制与掩护,指挥两个班分别从左、右两侧迂回包抄。4连战士迅速向睡梦中的美军发起攻击,大部分美军被歼灭。当李长言带领战士们冲进房屋时,才发现这里是敌军的一个团部,一面完好无损的团旗安然挂在墙上,三部大功率电台摆放在屋子的一边。
通信班长张积庆看到墙上旗子的颜色和质量很好,便取下欲拿回炊事班当蒸馒头的笼布用。之后,这面旗子被确定是“北极熊团”团旗而被上缴。这面团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1月30日,陶勇亲临新兴里,指挥第27军第80师、81师的主力和27军全部炮兵,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向新兴里之敌发起猛烈攻击。战士们手提手榴弹冲进美军坦克防御圈,与敌军血肉相搏。80师240团向内峙洞据点的美军展开攻击,消灭敌指挥部,随后又打退敌人的三次反扑。240团3连在攻克敌第二个据点时,全连官兵剩下16人。当拿下第三个据点后,3连官兵仅有一人生还。
在志愿军的顽强攻击下,美第31团伤亡惨重。见待援无望,31团便在40余架飞机掩护下,以10余辆坦克为先导,沿公路向南突围。80师和81师立即展开拦阻和追击作战。经过激烈战斗,志愿军第27军全歼美第31团级战斗队(第31团直属队一部和第3营、第32团第1营和师属第57炮兵营),共歼敌3191人,击毙团长麦克莱恩,俘虏该团官兵384人,击毁坦克7辆、汽车161辆,缴获坦克11辆、汽车184辆、火炮137门、各种枪2345支(挺)。志愿军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伤亡1.2万人。
不可一世的“北极熊团”被歼灭了,这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全歼美军一个团。捷报传来,彭德怀大喜:“嘉奖第9兵团,嘉奖第27军。”毛泽东得知消息后,立即致电志愿军总部及宋时轮:“庆祝第9兵团两次歼敌大胜利。”
精神丰碑冰雕连
志愿军第20军第59师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队伍,前身是著名的“沙家浜部队”。师长戴克林16岁参加红军,在近20年的战斗生涯中多次负伤,是一员能文能武的虎将。59师的任务是迂回到柳潭里以南,切断柳潭里美军南逃的退路。于是,戴克林命令177团攻占并坚守死鹰岭及其以北、以东地区,以切断敌人南撤通道。
死鹰岭位于长津湖南端新兴里以东约2公里,是小白山地区群山中海拔1519米的高峰。由于山顶一带的怪石向东延伸,如同尖锐的鹰嘴,一簇参天的杉柏长在鹰颈上,状如中箭而死的苍鹰,故名死鹰岭。沿着山麓有一条长年冰冻的公路蜿蜒贯穿,连接着下碣隅里、柳潭里,死鹰岭矗立在两地之间。
177团连日跋涉冰山雪海,插入敌后,于1950年11月28日拂晓拦腰楔入公路,以1个营的兵力攻占死鹰岭,切断了柳潭里与下碣隅里美军的联系,阻止美军南撤北援。美军为保住死鹰岭这一战略要地,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从东、西方向连续向驻守在高地的志愿军发起疯狂猛攻。坚守在死鹰岭上的志愿军勇士,冒着极端严寒,连续奋战6个昼夜,与敌反复争夺,阵地多次失而复得,紧紧卡住了敌人的退路。
12月3日,突围美军在下碣隅里美军的接应下,猛攻死鷹岭阵地。此时,坚守主峰的志愿军战士仅剩60多人,他们打退敌人八次冲锋。但因战役预备队没能及时赶来,战士们濒临弹尽粮绝,加上天寒地冻,脚也冻坏了,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残敌跑掉。
打通死鹰岭的美军继续向西兴里一线志愿军177团2营阵地进攻。西兴里一线是志愿军最后的防御阵地,美军一旦通过,和下碣隅里美军会合,就突围成功了。为拿下2营阵地,美军采取两路夹击、南北对进的战术。
177团2营负责阻击下碣隅里美军派出的救援部队,而在侧翼阵地的6连却一直没有开枪阻击。后来,接防部队发现,全连125名官兵已全部冻死在高地上。他们一个个身着单薄的军装,持枪俯卧在战壕里,保持着战斗姿势,怒视前方,随时准备跃然冲刺。他们化成一群晶莹的冰雕,冰雪在他们脸上凝结成了洁白的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细小而又坚硬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
宋时轮在向毛泽东报告战况的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清理战场时,我军在上海籍战士宋阿毛的衣兜里发现了写在一张照片背面的绝笔诗:“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首诗是宋阿毛生命最后时刻的真情流露,天地为之动容。
在第9兵团,冰雕连何止一个。据相关战史资料记载,在围攻美第31团的战斗中,第27军80师242团5连由于长时间埋伏在雪地里,当冲锋号吹响时,再无人站起来冲击,除一名掉队战士和一名通信员外,全连100余干部、战士全都冻死在雪地里,但仍保持着准备战斗的姿势;第20军60师180团2连129名官兵在水门桥南侧设伏,准备迎头痛击过桥美军,但当美陆战1师冲过水门桥时,看到的却是已经冻僵的中国士兵。
冰雕连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严守纪律的严谨作风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境界,树立起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艰难完成战略任务
1950年12月1日,美陆战1师突破志愿军第20军的包围,于4日南撤至下碣隅里。他们一路遭到志愿军层层截杀,在22公里的道路上伤亡了1500多人。美军中校戴维斯形容这场战斗说:“海军陆战队用了70 个小时近4天的时间,走完了20公里的路。这绝不是一次漫步,而是从死神的怀抱里逃出来的挣扎。这在海军陆战队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2月6日清晨,美军开始大撤退。他们毁灭了下碣隅里供给基地,将堆积如山的食品、衣服、弹药泼上汽油烧掉,随后向咸兴地区撤退。美军撤退途中,最关键的桥是位于古土里以南6公里处的水门桥。该桥是架在长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悬空单车道桥梁,左侧是悬崖,右侧是深谷。为阻止美军撤退,宋时轮命令第20军炸桥破路。
第20军曾于12月1日、4日两次炸断水门桥,可每次都被美军工兵修复。12月6日,志愿军索性连桥基也炸掉。出乎意料的是,美国空军居然从日本运来8套车辙桥组件,美军在悬崖上仅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架设了一座桥梁。
12月12日,精疲力竭的美陆战1师在美第3步兵师的接应下,终于逃出志愿军第9兵团的包围。美军的两个师继续向南撤退,一直到达朝鲜半岛东海岸的咸兴地区。12月24日,美第10军从兴南港乘船撤离,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落下帷幕。
在武器装备严重落后、运输补给严重不足、冻饿交加的恶劣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9 兵团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灵活顽强作战,给美陆战第 1 师和步兵第 7 師以歼灭性打击,共歼敌 1.3 万余人。长津湖之战,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彻底扭转了东线战场的局面。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9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4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志愿军第9兵团虽成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地区,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美军的一份史料记述:“中国人在地面战斗、空袭及严寒的天气里伤亡巨大。由于没有适当的御寒服装,志愿军的战斗力因为大批士兵被冻死冻伤而被严重削弱。大部分志愿军耗光了在过江时随身携带的弹药,而且食品也供应不上。”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军史研究专家双石撰著的《开国第一战》记载:“第9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其中冻亡1000余人,冻伤后救治不及而致亡者3000余人,减员总数48156人。减员数量为全兵团兵员总数的32.1%。”
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宋时轮在鸭绿江边神情肃穆,面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他脱帽弯腰,深深鞠躬,然后戴上军帽行庄严的军礼,向长眠于长津湖冰山雪原之间的志愿军官兵致敬。此刻,身经百战的将军已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