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碳中和”为目标重新思考绿色金融

2021-11-30

全国新书目 2021年10期
关键词:碳中和金融体系绿色

本书在全面围绕碳中和推动经济金融变革的背景下,从国际政治、社会与生态、经济、金融、机制、技术六个视角重新认识绿色金融,精选学术、金融机构,以及科技企业十余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心得,回答“金融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价值”等问题,为广大读者认识绿色金融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一重大问题给予帮助和启发。

当前,“碳中和”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共同议题,各国都在努力实现“碳达峰”目标。在我国,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其列入新一年重点任务。2021年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再次强调,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

应该说,所谓绿色金融,虽然对其含义存在不同认识,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常的观点包括: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作为目标,在相关政策配合下,将环境影响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作为重要的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和日常业务中,以此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集聚的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模式。

2016年8月,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建设绿色金融体系做了总体部署,其中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而绿色金融体系则被定义为“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

降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迅速。据统计, 截至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此外,按照央行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在努力拓展“三大功能”,包括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另一方面逐步完善“五大支柱”,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

就绿色金融的发展效果来看,供给端方面,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制度规则不断完善;需求端则看到,绿色金融不仅与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等指标直接相关,而且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有效应对疫情,并且深入金融机构文化建设中。综合来看,绿色金融理念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切入点和“多边共识”。

当然也需承认,我国“十四五”期间的绿色金融发展仍然面临挑战,如绿色金融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不够清晰、业务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在发展路径上缺乏操作性强的政策与法律约束、配套中介服务体系不足、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支持边界不清等。

对此我们认为,在全面围绕碳中和推动经济金融变革的背景下, 需要从以下六个视角重新认识绿色金融。

一是国际政治视角。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场大考,不仅对于经济社会影响深远,也是新形势下国际政治的共识“抓手”。实际上,全球已初步形成碳中和共识,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44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包括已经实现目标、已写入政策文件、提出或完成立法程序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以绿色发展为抓手,积极响应碳减排号召,谋求多边发展,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因此,绿色金融发展的大局,离不开助力、服务、支持这一政治共识的总体原则。

二是社会与生态视角。对此,需进行多重目标的梳理与整合。如过去,曾经在此领域有非常多的理论概念,包括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现在,则需要从“碳中和”出发重新梳理与整合,看一下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怎样才能将多重目标统一到新的发展思路中。再如,绿色金融支持碳中和,并不能只依赖“外力”约束,而应从社会与生态视角出发,最终要落到人文与文化共识层面,间接地对金融主体的行为产生内在道德制约。

三是经济视角。例如,必须要探讨在新目标下,银行信贷结构面向行业、产业、地区的调整,究竟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更有效地引导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再如,绿色金融与碳中和目标相配合,还需要考虑经济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问题,尤其对于就业、增长和稳定,需要充分权衡短期与中长期目标的协调,以及如何进行适度动态转换。

四是金融自身视角。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现有的金融体系如何更有效地支持与“碳中和”有关的经济活动;如何构建有效的碳金融市场,即本质上是把与碳市场有关的要素进行资本化和金融化;金融体系支持“碳中和”项目的风险控制,尤其是结构性冲击、产业风险等问题。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绿色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等,现有的“短板”可能更多体现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服务和资本市场服务方面,如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一级和二级资本市场,以及股权投资基金的作用。

五是机制设计视角。需要基于宏观、行业和微观等层面进行分析。宏观层面上,“碳中和”依然是传统理论的热点问题,在机制设计上需要将各方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匹配。行业层面上,完善绿色金融标准、金融监管、金融规则等,都是用外部变量来解决绿色金融活动中的治理机制矛盾。微观层面上,需要将“碳中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实现真正的“激励相容”与机制约束。

六是技术视角。一方面是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来解决现有绿色金融“成本高、效率低”问题,既提高服务效果,又能为金融机构开拓出新的“蓝海业务”。另一方面是全面分析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的“碳中和”問题。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所有的数字经济模式都是绿色、低碳、低能耗的,这对绿色金融产生了更复杂的影响。同时,伴随着加密数字货币、Defi等去中心化金融的发展,数字金融模式也衍生出更复杂的形态,其自身如何实现“碳中和”也是绕不开的问题。

总之,绿色金融的理论、政策与实践都在不断演进,既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难点。本书聚集了政产学研等不同领域中对绿色金融颇有研究心得的专家,通过多元化的观点互补与碰撞,试图对绿色金融探索中的基础性、创新性、挑战性问题都有所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的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碳中和金融体系绿色
The Great Unbanked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论金融体系等级化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追踪绿色的秘密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