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文化创新性景观设计研究
2021-11-30洪清萍
摘 要:“耕读文化”涵盖了古代农耕时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农业生产和读书荣身,即耕与读。为延续“耕读文化”传统,以景德镇市进坑村为研究对象,从近郊古村生态景观的发展入手,结合村落传统文化内涵,以旅游促发展的理念探究乡村如何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发扬人文内涵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设计。
关键词:耕读文化;进坑村;景观设计
一、项目概况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发掘农村潜力,江西省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工作基本原则指出,乡村振兴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等工作要求。江西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江西省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待开发区域广,具有相對的发展潜力。“红色”“绿色”“古色”为江西三大特色旅游主题,即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古代历史文化。景德镇以“瓷都”闻名,进坑村则被称为“瓷都的摇篮”。进坑村隶属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地处景德镇北部,经考古调查发现,进坑村原是宋代陶瓷生产地,村内拥有古矿坑5个、古窑址15个、古水碓16个和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以及从制瓷原料开采到陶瓷运输的整个生产体系[1]。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外,进坑村依山傍水、民俗丰富,宛如世外桃源,进坑村同时占据“绿色”“古色”两大特色便成为了景德镇近郊放风休憩的好去处。
乡村凭借着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成为休闲旅游的去处,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乡村旅游的盛行可带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旅游推进乡村扶贫工作、减少乡村人口流失、缓解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从乡村建设角度而言,乡村旅游将加快城乡融合的进度,绿地、广场、街区和公共性建筑等城市代表性空间也将在乡村落地,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因此,了解进坑村文化属性、地域肌理才能够做出符合本地文化内涵、发扬本地旅游特色的景观设计,再以“耕读文化”为创新途径向游客展示新时代的耕读内容,使进坑村成为充满诗意的居所。
二、进坑村现状
进坑村2020年9月被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作为景德镇市又一个新晋旅游景点,其代表的是不同于三宝“瓷谷”艺术村落特点的自然文化古村落。
旅游给乡村带来的影响正如硬币的正反面,随着进坑村逐渐的为人所知,作为景德镇市的新名牌它代表着景德镇市乡村振兴工作的直观展现。如何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是进坑村乡村旅游改造的重点内容,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发现问题,经过对进坑村现状调研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如果文化是一个乡村景观设计的支柱,那基础配套设施必然是一切的基础,打造具有“耕读文化”的乡村旅游,从景观设计角度而言既是一种新农村改造,也是一种对传统的继承。乡村居民保留的原始生活习惯给原本枯燥的农村留下浓墨重彩,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符合当今生活方式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家家户户外露的厨房排水沟渠使乡村小道污水横流;房屋外角落的化粪池或是旱厕让恬静的乡村被异味环绕;错落各异的自建房让进坑村交通拥堵、流线混乱;单一的进出口使得在旅游小旺季时致使车辆拥堵造成安全隐患。可以说,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所带来的影响不单单表现在原住村民的生活方面,还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
(二)设计规划落后
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让每个地域都极具特色和魅力。进坑村凭借深厚的陶瓷艺术和遗址历史在绿色旅游的概念上更添古色。在进坑村现有的旅游规划中,地域特色及优势被自然风景掩盖,但其自然风景相较于周边婺源、瑶里等景区又相对逊色,例如婺源有以徽派建筑和油菜花为特色的自然人文风情,瑶里有以赣派建筑和山水画为特色的地域人文风情。瑶里与婺源两个景区紧握着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将文化自然与设计规划完美结合,是景观设计的典范。进坑村现在的景观设计依旧停留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利用好现有的独特优势,也没有引与游客之间的共鸣,整体设计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三)旅游内容单薄
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在时间规划方面长途旅游对于当代人而言已成为一种“奢望”。长途旅行需要提前规划空闲时间、出行计划、安排工作学习时间等要求,这些因素致使长途旅游的成本增加,但短途旅游往往可以利用短暂的休闲时间自驾出行,不需要做过多规划,更容易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因此,在进坑村现有游客的调研中发现,进坑村凭借近郊的优越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吸引了大量附近城镇自驾游游客,春夏时节前来踏青纳凉的游客也络绎不绝。
从国家层面来说,虽然政府为扶持乡村振兴工作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鼓励以成功振兴的乡村为参照,但是地方政府为节约时间与成本不以自身条件出发而盲目跟从模仿成功案例,从而导致目前多数旅游乡村形式大同小异。进坑村前期规划内容完全没有从本地特色出发,虽然游客往来繁多,但由于旅游内容的单薄造成游客类型和旅游目的都比较单一,游客停留时间大多不会超过三小时。从旅游角度来看,进坑村显然没有利用好当前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既没有规划出可让游客驻足观赏的绿地景观,也没有发掘出可让游客感受的文化价值。例如,村内没有具有特色的旅游中心节点来升华旅游价值,没有针对现有民俗风情而开展的特色活动。对游客而言,景点的基础设施和设计规划必须是完善的。这是设计的预见性,旅游形式的单一让游览时间大大缩短因此饭店、民宿客流稀少,村内的小卖店也仅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基础设施缺乏和旅游内容单一形成闭环,丰富的旅游内容是留住游客的关键,且能够帮助进坑村完成旅游转型。
三、进坑村规划设计概述
进坑村的改造规划并非在于将陶瓷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而是吸取乡村原本的符号特征,以“耕读文化”为创新点体现在景观设计中。“耕”与“读”是本次设计的重点,在景观设计时以耕种内容、耕种方式为振兴乡村的目的进行改造,把陶瓷文化、古道文化作为青丝将“绿色”“古色”串联。
(一)景观规划理念
当代乡村振兴都将乡村旅游作为重头戏,但乡村旅游特色的同质化反而常将乡村推向一个更加尴尬的地位,解决旅游特色同质化的根本问题还是需要依靠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人们需要把握设计主体的特点、满足使用对象的需求是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的亮点则体现在设计的细节上。进坑村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不少生活便利,这也逐渐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比如河边的洗衣码头、农田灌溉、门前花园屋后菜园、沟渠小路等都是村民常年累月的使用给这个乡村留下的痕迹。游客的到来对村落来说是锦上添花,进坑村的景观规划是在保留这些生活痕迹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设施的附加,优化改造让城市游客适应乡村、体会乡村生活而非让乡村环境和居民习惯因游客的到来而改变,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城乡融合,让“耕”从农村走向城市,让“读”从城市走向农村。
(二)设计规划原则
设计应该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乡村景观设计不仅要将游客作为服务对象,原本村庄的原住民也应该是服务的对象。进坑村作为具有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其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和农作习惯也是构成进坑村文化底蕴的重要部分,原住民对村庄的情感体现在许多民俗习惯上。满足居民的情感表达、突出特色的民俗习惯使这种对乡土的热爱成为联系游客心之向往的纽带,因此景观设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城乡融合。
村庄的自然风景除了原始山林河草组成的自在自然,村民的开荒垦地、房屋选址等活动都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为自然。乡村旅游的景观就是建立在这种自在自然与人为自然协调的环境之上。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当保护当地生态的多样性、保留当地自然的独特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同时也要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地域原本的肌理特征,从而形成进坑村景观的符号特征。
(三)景观改造措施
抬头看见的是景色,乡村景观多体现于自然风景之上,自然风景的独特之美赋予村庄独一无二的魅力;低头看见的是生活,长期生活于此的居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山拓荒,打造出宜居的生活环境给予村庄独一无二的特色;可以说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给进坑村的满眼绿色添上一笔浓墨重彩的古色。
“耕读文化”是一切设计的开端,需要把它作为设计理念植入景观设计中,进坑村的百亩良田是“耕”,深化“耕”的内容与形式,才能更好地融入“读”的特色和魅力。当前农田耕种形式杂乱、内容单一、多为水田,以蔬菜种植为主、附加少量的花果种植,但其蔬菜种植数量往往自家食用较多,达不到贩卖的种植量。因此,基于对进坑村土地基本情况的掌握及改造农田的整合是“耕”的重点,把土地进行统一承包,设计出观赏用地、种植用地。在走访中发现村民根据本地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可种植出郁金香,村内野池塘内可长出荷花,郁金香与荷花由于生长条件不同、开花季节不同,能够带来两次旅游旺季,三四月的郁金香破土而出,颜色各异,体型相似,巧妙的种植规划能够使花变成画,让其在开满油菜花的南方地区占有独特一席。村内大面积的水田与野池塘是荷花种植的天然宝库,夏日荷花遍地盛开,让曲折的木栈道蜿蜒分布,游客穿梭于花海。在最佳观景点设立观景台。有荷花就会有莲蓬,大面积的荷花产出的莲蓬可加工制作成旅游特产增加村民收入。景观规划应将耕读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美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新耕读文化表现形式,激发工作动力和创造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精神之“钙”[3]。
四、结语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创新并不是指在設施和材料方面的创新,而是设计观念的创新。用新的设计观念来促进农村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更新,用优美独特的环境吸引游客的到来,让游客在古朴的氛围里反哺出新的生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改变乡村居民落后的生活习惯。
乡村与城市的交融不该是硬碰硬,我们可以通过景观设计调和两者关系,乡村有许多城市居民向往的地方,城市也有乡村居民想要靠拢的地方,如果乡村旅游是联系二者的桥梁,那创新的景观规划思想就是桥梁下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徐进,范学唯.景德镇进坑古村落旅游景观环境改造探讨[J].山西建筑,2018(2):4-5.
[2]祝永,韩国强.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复合性功能设计原则与创新途径探究:以三明地区为例[J].现代园艺,2020(24):52-53.
[3]王蓉.传承“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N].滁州日报,2020-11-05.
作者简介:洪清萍,江西师范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