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树木惯用表达的汉日比喻意象研究

2021-11-30田一汐

参花(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树木

摘要:汉语和日语里都有许多与树木相关的惯用句。这些惯用句用比喻的形式,在日常会话中起到为人们传达心理活动或某种生活道理的目的,成为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本文选取了汉日语中与树木相关的部分惯用句作为研究对象,从比喻修辞和语言利用的视点,对比汉日语中“树木”这一隐喻意向的差异。

关键词:树木 惯用表达 比喻意象 中日对照

近年来,有学者在对中日诗歌进行比较时,不仅在其中找出了不同点,还明确了不同景物的相似处。在此背景下,此类研究对树木惯用表达内容进行分析,主要从汉日比喻意象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中日现代文学内容,推进现代文学的发展。

一、“树”的人文意义

在对树木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时,会发现其中的一圈圈年轮,不仅代表了树木本身的特点,从人文角度来分析,其还记录了人间的阴晴雨雪和发展历史。树木坚实的质地,更代表着做人的品格。树的意象本就为古今诗家所钟爱,其本身具有拟情和指意表述等功能,能够在展示外在和内蕴美感的同时,抒发作者的情感,让诗歌整体看起来气韵流动,更具有艺术气息。从古至今,诗人都用文字描绘树,用诗歌去赞美树,可以说其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

在现代诗歌中也存在不少以树为题材的创作作品。特别是在中日现代诗交流时,发现谷川俊太郎作品中的“几棵树”与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橘颂》和现代诗人艾青所创作的“树木”诗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如果就文本力度强弱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会发现中日两国的现代诗在抒写情调以及表现方法上都有着大致轮廓,这给文学增添了个性意蕴。

大部分诗人主要以树木为意象,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诗化,并且在其中贯注了人类美好的精神追求,所以说此类诗歌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鼓励着民心,寄托着丰富的情感,已经传承了人文的强大力量。在对此类诗歌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开人心智,引人深省,赋予文学内涵。因此,在当代文学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优秀的诗歌,促进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的异同点,让审美取向有效地折射在其中,明确中日文化的价值含义,进而在发展中丰富树木惯用表达形式。

二、树木惯用表达的汉日比喻意象研究背景

日本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特殊,草木又可以直接反映大自然的特点和变化,所以在对日本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有大量描写草木的内容。[2]实际上不管是日语还是中文,几乎都存在树木惯用表达。此外,与“树”有关的惯用表达属于花语内容,更是社会语言文化的俗成,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我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语言形式,还是语言文化领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此背景下,需要对树木惯用表达的汉日比喻意象进行全面研究,分析不同的比喻形式,结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丰富树木惯用表达形式。部分学者结合日本学者宫地欲的理论,对惯用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虽然这种句子已经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具体概念并不能明确,需要从汉日比喻的意象特点出发,对树木惯用表达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进而保证现代文学作品的科学性。

三、中日文学“树木”迥异的气质和形态

如果将“树木”作为所要表现的对象,可以从“树木”的结构特点出发,分析其气质和形态。在日本学者谷川俊太郎的作品中,大约有五六篇的文章都对树木进行了描述。例如,在同是写“树”的诗篇中,谷川笔下的树木比较特殊,与中国诗人所描写的树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管是在气质,还是在形态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有的作品中甚至连树木的绿色以及散发出的气息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

树木本身就是一个意象比较丰富的抒写对象,所以其在中国文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分量,自古有之,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中国古代诗人所关注,并且将其本身的气质和特点在诗歌写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3]如果我们将目光放远,落在《诗经》《楚辞》、宋词和元曲上,就会在这些作品中发现有关树木的诗篇是非常多的,其中桃、柳、梅和松等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用到的抒写对象。日本可能也是因为存在文化源头的缘故,在过去的短歌(俳句)和日本人的汉诗“松竹梅”中,都对树木进行了描写。

中国古代诗人在对树木进行描写时,几乎都是借着树木本身去寄托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在屈原的古诗中对橘树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作者通过对《橘颂》内容的描写,抒发了自己“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的情感。此作品具有语词简练、诗意浓厚等特点,并且没有繁复的铺张,与现代诗歌的写作方式比较接近,所以我们在此诗歌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橘树的特点,进而丰富现代诗写作的方式。

四、树木惯用表达的汉日比喻意象内容

(一)汉日比喻“树”的内涵

现如今,当代文学家对传统的诗歌内容和表达形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中日文化中,大部分的诗歌内容都对树木进行了描述,应用此景物营造了不同情境,将其作为比喻的主要对象,应用树描写了不同年代的命运。[4]

例如,日本学者谷川俊太郎的《树》。这首诗是在1984年出版的,在此诗歌中树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始终贯穿了整个诗篇,似乎也是谷川比较偏爱的一个意象。作者对树木情有独钟,在这种自然情景中,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如果在整体上对谷川的作品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不管是在前期作品,还是在后期的作品中,树木都是其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从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景观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發展的客观规律,还能够更有效地反映诗人的情感。

然而,同样是对树木的抒写,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下的抒写方式以及情感内涵是不同的。[5]譬如在现实主义创作背景下,著名文学家艾青对树木的抒写与谷川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学家艾青所处于的时代背景出发,对诗歌的特点进行分析。在艾青所处的时代,诗人很难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更加直接地表现在诗里,所以其主要借着对自然实景的客观描述,赋予了《树》以主体上的象征意味,表达了自己在那个时期真正的想法。

与谷川的《树》比较,艾青所描写的《树》,意境更加简练,至今对其进行反复阅读,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一棵挺拔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树。两个作品之间不仅是在内涵上不同,在树的气质和形态上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谷川的“树”比较枝叶繁茂,有着非常复杂的外观,艾青的“树”更适合在各种地方生长,生命力非常顽强。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在对谷川俊太郎的《树·诱惑者》这首诗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与开篇的《树》还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两者都是出自同一诗集。诗人在此诗中,不仅对树木的外观进行了基本抒写,更对树多了敬畏之情,几乎接近于宗教的虔诚。主要描写了树木的枝叶繁茂,到花开花落,也就是利用树的生长过程代表了人类的生老病死,是对自然生命过程的复述。此诗中作者所叙述的永恒性,更为结尾“树远比人类更接近神”埋下了伏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态度,似乎又流露出了人类在树木面前的心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倾诉。在此诗篇中,作者利用树表达了自身的情感。

从谷川的诗歌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会让我们想起西方的现代主义特点。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发展比较早,1917年胡適所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就对现代文学内容进行了诠释。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中国社会局势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角度,对中国文学内容进行分析,从树木惯用表达的汉日比喻意象角度出发,了解我国不同文学作品所想表达的意境。[6]

陈东东所写的《树》,被收录在了诗集《即景与杂说》中。都是对树的描写,陈东东所写的这棵“树”和谷川的“树木”在直感上就存在差异性,能使我们感觉到距离。这种距离感主要包括文化背景、诗歌美学和价值观等。不管是日本的现代诗,还是中国的现代诗,都需要在现代文学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了解其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写作背景。

在分析陈东东的《树》时,首先我们会发现诗人想让我们聆听到他丰富想象,听到羽展翅的声音,这种声音接近于音乐,它是动听和神秘的,可以在营造意境的同时,愉悦我们的感官。即便这首古诗是对树的抒写,但是在“灯盏”“海峡”和“石头”等这些景物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意象,让一切不可能在诗歌中都变成可能,赋予诗歌更多的内涵和情感。

在对谷川俊太郎所抒写的“树木”进行分析时,发现其好像并不刻意去追求语言上的精巧,更加注重内在和诗歌骨子里的东西,语言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个附加的外壳。因此,虽然在当代文学中,汉日都在用树木惯用表达方式,对不同的意象进行了比喻和表达,但是其内涵和表达方式等内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五、结语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对于“树木”的比喻意象有许多相似处,但也具备各自独有的意象,这些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语言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产物,中日两国人民根据对树木认知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结合各自民族的习惯,赋予了“树”各种各样的含义。因此,对惯用表达的对比研究也是对两国历史文化、语言习惯、修辞手法的研究,今后笔者也会在此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宏涛.从日语中的借茶寓意的惯用表达看日本茶道的发展[J].福建茶叶,2017,39(3):324-325.

[2]孟梦.非语言行为相关的韩语惯用表达教育研究[J].文存阅刊,2019(11):146.

[3]王全权.中国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探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7(01):40-52.

[4]李芹.关于中日语言中“身体词汇相关的惯用表达”的考察——以“喜”“怒”感情为中心[J].山西青年,2017(1):57.

[5]崔莺莺.汉日马文化意象对比研究再探——以成语、谚语为分析对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3):75.

[6]黄晓星.日本汉学家清水茂对唐诗中的白日意象的研究[J].南方论刊,2018(8):87-88+9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充市社科规划项目“与树木相关的惯用表达里汉日比喻意象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NC2020C140)。

(作者简介:田一汐,女,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日文化对比)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树木
树木之最
树木能够移云造雨
我给树木画张像
树木是怎样过冬的
最古老的九大树木
树木之最
保护树木,从我做起
负担